華文網

重慶市實驗中學 以"實驗"之名 續寫百年名校新篇章

大白鼠灌胃實驗

“實驗”意味著改革,意味著創新,意味著新的探索與突破。

創建于1907年的重慶市實驗中學(原巴縣中學),是重慶市最早的市立中學,凝聚著厚重的巴渝文化。新時期,學校以“讓每一個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為辦學理念,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積極彰顯“實驗”精神,種好改革創新“試驗田”,用心、用智、用情續寫重慶實驗的新篇章。

在時代發展中

傳承“實驗”精神

在重慶市實驗中學朝暉樓底樓,有一個“特殊”的展廳,展出了80余幅書法作品,

其筆鋒蒼勁有力,章法大氣渾厚,讓學校的“文化味”更加濃厚。這些作品都是出自中國書法藝術家、學校高55級校友吳守昕老先生之手。

以“讓每一個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為辦學理念,市實驗中學一直堅持用優秀傳統文化作學生生命底色。2016年,學校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構建校園文化有機結合,除老校友吳守昕書法進校園,還開展了重慶長江文化石奇石進校園、“琴心堂”古琴文化進校園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讓師生文化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高。

文化一直都是市實驗中學發展的魂。在110年歲月滄桑中,學校幾易其址、幾易其名。2011年,學校更名為“重慶市實驗中學校”,在繼承老校訓“苦學力行,修身濟世,尚公明恥,救亡圖存”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提出”苦學力行,求是求新”的校訓,並結合“實驗”之名,對教育進行新的探索。

人文精神從來都是重慶市實驗中學發展的血脈。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肖楚女、惲代英、鄧中夏、楊闇公等一批革命活動家在學校播撒革命火種,師生漆南薰、童庸生、周貢植等革命烈士為新中國而獻身,到20世紀50年代,學生秦運文、吳復興、吳精華、文熙元、丁偉傑……20世紀末,學生劉雪峰、陳猛、傅小強、陳鵬萬等,從該校走出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無不彰顯學校總是站在時代的前列,秉承老一輩“實驗人”的光榮傳統,
砥礪前行。

在剛剛結束的學校文化藝術節上,一出川劇“變臉”贏得了全校經久不息的掌聲,同學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已經深入骨髓。除川劇社外,學校還有漢服社、茶藝社、楹聯社、話劇社、書法社、古琴社、禮儀社、古詩朗誦社等10余個人文社團,同學們在享受古文化給他們帶來愉悅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我正信、人我禮儀、物我和諧”儒雅謙和品質。

“人文立魂,

科技樹人”。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正是每一個市實驗中學人的光榮與夢想。在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中,重慶實驗中學一路鏗鏘,為更多學子成人成才蓄力前行。

在科技創新中

提升學生素養

在市實驗中學科技館的濟航展廳,陳列著厚厚幾疊學生發明創造專利證書。近年來,市實驗中學學生獲得國家專利近300項,學生獲全國創新比賽一等獎31項、市級一等獎150余項。

在這簡單的數字背後,凝聚著學校多年來科技教育的智慧與心血。建築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的學校科技館,是全國中學中最大的科技館,包括科技互動體驗、科技探究實踐、天文展覽觀測、迴圈生態研究四大體系,既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又是重慶市首個通用技術學科課程創新基地。市實驗中學的科技教育強調全員參與,動手體驗,每天科技館都會定時對學生開放,目前已接待參觀體驗50余萬人次。

在學校的“六個一”校本課程中,包括擁有一項發明“專利”、完成一項研究性☆禁☆學習課題等內容。在每學期開設的70多門校本選修課和社團活動中,既包括無人機、物聯網、機器人,又有如長江水質考察等研究性☆禁☆學習內容。高中選修課程《科技與創新》、《微說長江》、《濟航·生物科技》還入選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

不久前,來自實驗中學雛鷹班的學生李心儀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雛鷹創新人才培養計畫是學校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專門在雛鷹班開設了科技製作、科技創造、課題研究、程式編寫等課程,還和重慶大學等高校國家級實驗室結成“大手拉小手”聯盟,利用週末和節假日去大學和研究生們一起做實驗,聆聽教授專家們的課程。

在校園內的一塊草坪上,停放著一架“殲六”戰鬥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招飛優質生源地,西南地區兩所“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之一,重慶市實驗中學空飛預備班已先後向清華大學、空軍航空大學、民航飛行學院輸送空軍飛行人才150多名,學校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招飛優質生源基地學校”榮譽稱號。

實踐證明,學校對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視,既豐富了學生科學技術知識,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又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近年學校被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著名高校授予“優質生源基地”就是對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最好的詮釋。

在這簡單的數字背後,凝聚著學校多年來科技教育的智慧與心血。建築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的學校科技館,是全國中學中最大的科技館,包括科技互動體驗、科技探究實踐、天文展覽觀測、迴圈生態研究四大體系,既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又是重慶市首個通用技術學科課程創新基地。市實驗中學的科技教育強調全員參與,動手體驗,每天科技館都會定時對學生開放,目前已接待參觀體驗50余萬人次。

在學校的“六個一”校本課程中,包括擁有一項發明“專利”、完成一項研究性☆禁☆學習課題等內容。在每學期開設的70多門校本選修課和社團活動中,既包括無人機、物聯網、機器人,又有如長江水質考察等研究性☆禁☆學習內容。高中選修課程《科技與創新》、《微說長江》、《濟航·生物科技》還入選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

不久前,來自實驗中學雛鷹班的學生李心儀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雛鷹創新人才培養計畫是學校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專門在雛鷹班開設了科技製作、科技創造、課題研究、程式編寫等課程,還和重慶大學等高校國家級實驗室結成“大手拉小手”聯盟,利用週末和節假日去大學和研究生們一起做實驗,聆聽教授專家們的課程。

在校園內的一塊草坪上,停放著一架“殲六”戰鬥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招飛優質生源地,西南地區兩所“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之一,重慶市實驗中學空飛預備班已先後向清華大學、空軍航空大學、民航飛行學院輸送空軍飛行人才150多名,學校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招飛優質生源基地學校”榮譽稱號。

實踐證明,學校對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視,既豐富了學生科學技術知識,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又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近年學校被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著名高校授予“優質生源基地”就是對學校科技創新教育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