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中小學校長談教育①丨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校長唐宏宇——傳承歷史,著眼未來:實現人全面發展的自由與自覺

編者按: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前,我市教育系統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各中小學校長圍繞如何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和實踐開展了深入的學習和討論。為此,市教委《重慶教育》雙微平臺聯合華龍網推出《重慶中小學校長談教育》系列報導,

走進中小學,與校長面對面,談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心得,談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提升的思考,談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努力,以期與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討。

◆ 校長觀點:

隨著核心素養的廣泛提及,

“知識核心時代”已逐漸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學校的任務絕不再是“灌輸”知識,而是給未來發展提供核心素養。

問:近年來,重慶一中在辦學理念上提出“尊重自由,激發自覺”,將“發展自覺力、成就自覺者”定為辦學目標。請問這一辦學理念的提出,與核心素養這個關鍵字有怎樣的內在聯繫?

答:核心素養最終的指向還是人的發展,聚焦核心素養,讓教育系統的工作者有了共同的目標。

在教育世界裡,就人的基本屬性而言,有兩樣東西不可或缺:自由與自覺。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自由應是一個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而自覺是指人的靈性的喚醒,即自我潛能的復蘇,自我能力的認知,自我價值的覺醒。自由是自覺的前提與條件,而自覺既是對自由的自我限制,同時又是自由得以實現的方式。有了自由與自覺,
人才有人之為人的意義,人才是創造的人。

由此我們提出“尊重自由、激發自覺”的教育理念,以及“發展自覺力、成就自覺者”的教育旨歸,其本質是就是呼應教育回歸本質,回歸對於人的核心素養的關注。

在十九大報告有關教育的論述中,“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德智體全面發展”等關鍵字,都充分的展示了教育回歸本質的旨向。無論在過去,還是在未來發展中,人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素,

因此教育必須遵循人的成長規律,教育最理想的生態,也就是尊重每一個學生創造文化的自由,激發每一個人創造文化的自覺。學校本質上應該是一個到處充滿生長機緣的“場”,人在其中,自由呼吸,自覺生長。一所理想的學校,就應該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的境界與格局。

◆ 校長觀點:

學校教育要主動去適應核心素養,在探索過程中積極轉變,開發多樣化的課程,幫助學生找到發現自我、成就自覺的有效路徑。

問:課程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重慶一中作為全市乃至全國的知名中學,學校結合核心素養在課程改革上有哪些舉措和案例?

答:現在校園裡的中小學生,大都是從2000年到2011年出生的,到第一步戰略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他們剛好24歲至35歲;到第二個百年目標,他們則是39歲至50歲的年齡,應該說,他們風華正茂,理應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樑、脊樑。今天,培育青少年,讓他們做到“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這既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也是我們本該有的教育使命。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為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重慶一中在“核心素養”概念提出之前就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很成熟的課程開發模式。重慶一中課程資源豐富,師生都可以參與到課程開發中。每一位元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與喜好開發系列課程。

重慶一中建立了數學、英語、物理三個重慶市學科課程創新基地,有9門重慶市精品課程,課程數量多、學科覆蓋廣,課改研究深。目前學校成立的課程中心,集中力量,創新精品課程的選修和研發。並以此為基礎,帶動學校各個學科的發展,推動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

如今,學校已經有12類、160餘門校本選修課程,1000餘個選修課選題,開發有20餘種校本教材,建設了8類27個校外課程資源基地,有科技“四小活動”(小設想、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綜合實踐三三模式、家長課程、一三九德育課程、生涯規劃課程、國際課程、STEAM國際創新課程等特色項目。我們將依託學校現有的學科基地與精品課程,進一步完善高中選修課程的分類、整合與體系建構,以科研課題為載體研發課程,形成科學合理、體系完備、便於操作、富於一中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 校長觀點:

辦學歷史是對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我們要根植歷史立足現在,讓師生們自由發展,努力達到一種自覺自為的境界。

問:核心素養的提出,在高位的教育方針和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樑,學校是如何將這座橋延伸到學校師生當中去的呢?

答:當代社會,我們的物質生活到了一定的程度,應該有一些精神和情感層面的東西。重慶一中有八十多年的辦學歷史,這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深入挖掘其中,足以讓師生們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

今年5月,重慶一中榮獲全國最美校園書屋稱號,五百年歷史的項家書院為同學們提供了優質的閱讀環境。同時,學校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擔任主任的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的校園寫作計畫種子學校。

今年7月,何耽銘同學獲得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演講比賽全國特等獎(全國僅兩人獲得);李京雨同學獲得第十八屆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比賽一等獎。8月,周雨人、李逸韻兩位同學獲得第四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一等獎。

暑假期間,學校美術老師陳志豪用整個假期,手繪一中校園,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重慶一中別樣的美;也就在這個暑假,重慶一中學生劉衍、陳子涵在國泰大劇院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唱會,贏得了所有觀眾熱烈的掌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植歷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充分發揮名校的人文精神,讓師生能在一個相對自由、舒適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

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深挖歷史,傳承一中精神。重慶一中是重慶市最早的市立現代中學,是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就設在重慶一中,時任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就在學校辦公。在此期間,郭沬若將《共產黨宣言》第一個翻譯進中國、《辭海》總編輯陳望道、國歌作詞者田漢、中國人口學家馬寅初、中國鄉村教育創始人晏陽初、中國心理學之父馬芷等等長期在學校與師生同吃同住,這一批中國仁人志士為重慶一中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建國後,鄧小平的弟弟鄧墾擔任重慶一中校長。八十多年來,重慶一中始終肩負著對地方、對國家民族教育的情懷與擔當。

◆ 校長觀點:

為教師們謀事,嘴不能少說,腿不能少跑,汗不能少流。重慶一中是大家安身立命之處,也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

問:教師是一所學校的發展之本,也是教育改革創新的執行者,請談談重慶一中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情況?

答:教師是一個高知識、高能力的群體,過於僵化和束縛的管理方式並不利於師資隊伍整體的發展。每一位老師都有獨特的才華,尊重教師發展的自由,激發教師發展自覺,讓教師隊伍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形態,是學校實現長遠發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在重慶一中有一種共識: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

近年來,學校致力於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做了很多探索與改進,比如:將畢業年級教師送到清華、北大參加高素質培訓,凸顯名師對課堂教學的引領作用;建設教師物化成果獎勵制度;為新教師分派公寓等等。學校還引進來自五湖四海的各類人才不斷豐富教學風格,防止學術“近親繁殖”。

我們有一個計畫,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對在職教師的異地高素質培訓。2016年,學校派出了210名教師到清華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高素質培訓,2017年又派出200名左右的教師到北京大學進行專題培訓。重慶一中的教學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我們相信,優秀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動力。

校長小檔案

唐巨集宇,現任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教育學會高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科研成果一等獎、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獲得者。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重慶市政治學科骨幹教師、優秀教師,曾先後擔任重慶市第八中學校的教務處主任、校長助理,重慶市第一中學校副校長等職。

文丨王大倫 王靜

圖丨王果

往期精彩回顧

◆ 校長觀點:

學校教育要主動去適應核心素養,在探索過程中積極轉變,開發多樣化的課程,幫助學生找到發現自我、成就自覺的有效路徑。

問:課程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重慶一中作為全市乃至全國的知名中學,學校結合核心素養在課程改革上有哪些舉措和案例?

答:現在校園裡的中小學生,大都是從2000年到2011年出生的,到第一步戰略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他們剛好24歲至35歲;到第二個百年目標,他們則是39歲至50歲的年齡,應該說,他們風華正茂,理應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樑、脊樑。今天,培育青少年,讓他們做到“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這既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也是我們本該有的教育使命。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為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重慶一中在“核心素養”概念提出之前就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很成熟的課程開發模式。重慶一中課程資源豐富,師生都可以參與到課程開發中。每一位元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與喜好開發系列課程。

重慶一中建立了數學、英語、物理三個重慶市學科課程創新基地,有9門重慶市精品課程,課程數量多、學科覆蓋廣,課改研究深。目前學校成立的課程中心,集中力量,創新精品課程的選修和研發。並以此為基礎,帶動學校各個學科的發展,推動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

如今,學校已經有12類、160餘門校本選修課程,1000餘個選修課選題,開發有20餘種校本教材,建設了8類27個校外課程資源基地,有科技“四小活動”(小設想、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綜合實踐三三模式、家長課程、一三九德育課程、生涯規劃課程、國際課程、STEAM國際創新課程等特色項目。我們將依託學校現有的學科基地與精品課程,進一步完善高中選修課程的分類、整合與體系建構,以科研課題為載體研發課程,形成科學合理、體系完備、便於操作、富於一中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 校長觀點:

辦學歷史是對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我們要根植歷史立足現在,讓師生們自由發展,努力達到一種自覺自為的境界。

問:核心素養的提出,在高位的教育方針和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樑,學校是如何將這座橋延伸到學校師生當中去的呢?

答:當代社會,我們的物質生活到了一定的程度,應該有一些精神和情感層面的東西。重慶一中有八十多年的辦學歷史,這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深入挖掘其中,足以讓師生們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

今年5月,重慶一中榮獲全國最美校園書屋稱號,五百年歷史的項家書院為同學們提供了優質的閱讀環境。同時,學校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擔任主任的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的校園寫作計畫種子學校。

今年7月,何耽銘同學獲得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讀書活動演講比賽全國特等獎(全國僅兩人獲得);李京雨同學獲得第十八屆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比賽一等獎。8月,周雨人、李逸韻兩位同學獲得第四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一等獎。

暑假期間,學校美術老師陳志豪用整個假期,手繪一中校園,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重慶一中別樣的美;也就在這個暑假,重慶一中學生劉衍、陳子涵在國泰大劇院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唱會,贏得了所有觀眾熱烈的掌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植歷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充分發揮名校的人文精神,讓師生能在一個相對自由、舒適的環境中工作和學習。

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深挖歷史,傳承一中精神。重慶一中是重慶市最早的市立現代中學,是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就設在重慶一中,時任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就在學校辦公。在此期間,郭沬若將《共產黨宣言》第一個翻譯進中國、《辭海》總編輯陳望道、國歌作詞者田漢、中國人口學家馬寅初、中國鄉村教育創始人晏陽初、中國心理學之父馬芷等等長期在學校與師生同吃同住,這一批中國仁人志士為重慶一中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無比堅實的基礎,建國後,鄧小平的弟弟鄧墾擔任重慶一中校長。八十多年來,重慶一中始終肩負著對地方、對國家民族教育的情懷與擔當。

◆ 校長觀點:

為教師們謀事,嘴不能少說,腿不能少跑,汗不能少流。重慶一中是大家安身立命之處,也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

問:教師是一所學校的發展之本,也是教育改革創新的執行者,請談談重慶一中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情況?

答:教師是一個高知識、高能力的群體,過於僵化和束縛的管理方式並不利於師資隊伍整體的發展。每一位老師都有獨特的才華,尊重教師發展的自由,激發教師發展自覺,讓教師隊伍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形態,是學校實現長遠發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在重慶一中有一種共識: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

近年來,學校致力於提升教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政策上和制度上做了很多探索與改進,比如:將畢業年級教師送到清華、北大參加高素質培訓,凸顯名師對課堂教學的引領作用;建設教師物化成果獎勵制度;為新教師分派公寓等等。學校還引進來自五湖四海的各類人才不斷豐富教學風格,防止學術“近親繁殖”。

我們有一個計畫,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對在職教師的異地高素質培訓。2016年,學校派出了210名教師到清華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高素質培訓,2017年又派出200名左右的教師到北京大學進行專題培訓。重慶一中的教學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我們相信,優秀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動力。

校長小檔案

唐巨集宇,現任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市教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教育學會高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科研成果一等獎、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獲得者。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教學與管理工作。重慶市政治學科骨幹教師、優秀教師,曾先後擔任重慶市第八中學校的教務處主任、校長助理,重慶市第一中學校副校長等職。

文丨王大倫 王靜

圖丨王果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