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中小學校長談教育》丨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校長王國華:心中有“人”,育人有“道”:探索“六年一貫制”辦學模式,奠基學生終身發展

編者按: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前,我市教育系統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熱潮,各中小學校長圍繞如何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和實踐開展了深入的學習和討論。為此,市教委《重慶教育》雙微平臺聯合華龍網推出《重慶中小學校長談教育》系列報導,

走進中小學,與校長面對面,談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心得,談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提升的思考,談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努力,以期與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討。

◆ 校長觀點:

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

落實核心素養,最為根本的意義就是推動教育的轉向,在探索中構建新的育人模式。

問:當前,“核心素養”成為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熱詞,你認為“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基礎教育意味著什麼?

答:核心素養賦予基礎教育以新時代的內涵。首先,教育目標上,“知識核心時代”逐漸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學校的任務不再是灌輸“知識”,而是給學生未來發展提供“核心素養”。

其次,增強了改革的使命感,學校要準確把握核心素養對學校教育改革的統領性,提升改革的自覺性,把核心素養和學業品質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第三,要求變革育人模式。核心素養對整個未來素質教育的推進,提供了方向性的東西,其實質就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落實核心素養,最為根本的意義就是推動教育的轉向,在探索中構建新的育人模式。

◆ 校長觀點:

不少自主招生的名校,會把學生還原到學習過程中去考察,降分錄取,這是新時期人才選拔模式的深刻變化。

問:關於“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請你談談它們內在的育人目標、教育體系的轉變。

答:三者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是1.0版、2.0版、3.0版。當然,

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少自主招生的名校,會把學生還原到學習過程中,參考學科競賽、創新作文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等競賽成績降分錄取學生,這是新時期人才選拔模式的深刻變化,更看重人的本身發展和素養。

回到核心素養,其中的實踐創新,對學生的要求就有所變化了,若還停留在以前的知識技能,就會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變化。我認為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即育人。

◆ 校長觀點:

學校要盡最大的努力和可能開設校本課程,並有效發揮社會有益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學生才能成長、成才。

問: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生根,“核心素養” 轉化為學校實踐,顯然還有一段距離。這方面,巴蜀中學做了哪些探索?

答:學校要在高位的教育方針和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搭建一個橋樑,使廣大教師能夠時刻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核心素養相對照。我們的做法是深化和落實“挖掘潛能,張揚個性”這一辦學特色。

怎麼做?關鍵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上。在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基礎上,我們構建了獨具巴蜀特色的“131”校本課程體系。即1門校本必修課程“人文課程”,培養家國情懷;3門校本限定性選修課程“人生課程、科學課程、健康課程”,保障全面發展;1門校本自主選修課程,促進個性成長。

比如,學校所處的渝中區作為重慶的母城,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我們針對此開設了《巴渝文化探究》《重慶古跡、遺址尋蹤》兩門校本課程,帶著學生實地探索重慶的歷史文脈,實現重慶文化的傳承,兩門課都入選了重慶市精品選修課程。

此外,學校還搭建了實踐教學平臺、科技活動平臺、競技活動平臺等,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合作、探究與創新,鼓勵學生“做中學”。

◆ 校長觀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要求我們從學生終身的發展去思考,基礎教育階段,優質高中通過”六年一貫制”的辦學模式,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優質教育的資源。

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你認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教書育人的關鍵點在哪裡?

答:作為一個教育者,心中一定要有人,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除了從課程上下功夫,我們更要從學生終身的發展去思考。我們最近的一個大轉變就是提出“六年一貫制”,從初中開始就介入培養具有巴蜀特色的學生。

目前,我們初中改革正在探索4+2的模式,比如語文,6節課中,用4節課教授大綱內容,另外2節課就是拓展內容。3年後就有一套巴蜀自主編撰的校本課程,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特色就出來了。

再如數學學科,我們允許學生在完成基礎學業後,發揮其數學造詣,參加數學學科競賽,學生拿了一等獎、二等獎。他們未來憑藉數學學科的素養,能為一些名校所看重,也就多了一個途徑進入名校獲得發展。

◆ 校長觀點:

新高考改革,“選擇”二字很重要。這就涉及到學生的生涯規劃,要讓學生提早認識自己、發掘自己。

問:請談一談新高考改革與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有什麼內在關聯。

答:新高考,“選擇”二字很重要。6選3,怎麼去選?這就涉及到學生的生涯規劃。如果一個學校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不夠,進入高中後往往就不知道怎麼選,所以“六年一貫制”很必要,要讓學生提早認識自己、發掘自己,我到底對什麼感興趣,我到底要學什麼,我的未來路徑是怎樣的。巴蜀中學很重視這塊,成立了學生生涯規劃指導中心。

此外,6選3,再結合高校在人才選拔方面的變化,若還僅是依靠高考原始分來培養人才,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重視真正能影響孩子終生的素養的培養。我們要把學生的素養,和高校的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結合起來,這個通道要打通。所以教育者的眼裡不能只有分,要有人!

◆ 校長觀點:

巴蜀中學的育人目標、發展願景,要與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核心素養育人目標充分結合起來。要做好頂層設計,要加強學習和創新,要著眼於人的終身發展去培養。

問:請展望和闡釋一下巴蜀中學的發展願景。

答:巴蜀中學的育人目標、發展願景,要與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核心素養育人目標充分結合起來。我們要把黨的教育方針具體落實到辦學行為中,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作為巴蜀中學而言,是打造一所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中華名校。第二要加強學習和創新,結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程上,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第三要著眼於人的終身發展去培養,於我們而言,就是在相應的初中把“六年一貫制”貫穿下去。巴蜀人敢想實幹、銳意進取的精神特質已經融入骨髓,巴蜀中學的教育改革創新,一直在路上。

校長小檔案

王國華,現任重慶市巴蜀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2010年,他帶領著巴蜀人提出了“善為根、雅為骨、志為魂”的德育理念、“責任立己,制度立校”管理理念、“精教博學”的教學理念、“挖掘潛能,張揚個性”的辦學特色和“創建一所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中華名校”的辦學願景。2015年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2015年9月3日,參加天安門閱兵觀禮;2014年獲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13年5月,被重慶市總工會授予“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等。

文丨王大倫 李卓君

圖丨周 濤

預告

next

下一期,為大家分享教育觀點的是——重慶渝北中學校長陶克華,敬請期待哦!

往期精彩回顧

我認為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即育人。

◆ 校長觀點:

學校要盡最大的努力和可能開設校本課程,並有效發揮社會有益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學生才能成長、成才。

問: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生根,“核心素養” 轉化為學校實踐,顯然還有一段距離。這方面,巴蜀中學做了哪些探索?

答:學校要在高位的教育方針和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搭建一個橋樑,使廣大教師能夠時刻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核心素養相對照。我們的做法是深化和落實“挖掘潛能,張揚個性”這一辦學特色。

怎麼做?關鍵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上。在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基礎上,我們構建了獨具巴蜀特色的“131”校本課程體系。即1門校本必修課程“人文課程”,培養家國情懷;3門校本限定性選修課程“人生課程、科學課程、健康課程”,保障全面發展;1門校本自主選修課程,促進個性成長。

比如,學校所處的渝中區作為重慶的母城,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我們針對此開設了《巴渝文化探究》《重慶古跡、遺址尋蹤》兩門校本課程,帶著學生實地探索重慶的歷史文脈,實現重慶文化的傳承,兩門課都入選了重慶市精品選修課程。

此外,學校還搭建了實踐教學平臺、科技活動平臺、競技活動平臺等,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合作、探究與創新,鼓勵學生“做中學”。

◆ 校長觀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要求我們從學生終身的發展去思考,基礎教育階段,優質高中通過”六年一貫制”的辦學模式,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優質教育的資源。

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你認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教書育人的關鍵點在哪裡?

答:作為一個教育者,心中一定要有人,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除了從課程上下功夫,我們更要從學生終身的發展去思考。我們最近的一個大轉變就是提出“六年一貫制”,從初中開始就介入培養具有巴蜀特色的學生。

目前,我們初中改革正在探索4+2的模式,比如語文,6節課中,用4節課教授大綱內容,另外2節課就是拓展內容。3年後就有一套巴蜀自主編撰的校本課程,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特色就出來了。

再如數學學科,我們允許學生在完成基礎學業後,發揮其數學造詣,參加數學學科競賽,學生拿了一等獎、二等獎。他們未來憑藉數學學科的素養,能為一些名校所看重,也就多了一個途徑進入名校獲得發展。

◆ 校長觀點:

新高考改革,“選擇”二字很重要。這就涉及到學生的生涯規劃,要讓學生提早認識自己、發掘自己。

問:請談一談新高考改革與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有什麼內在關聯。

答:新高考,“選擇”二字很重要。6選3,怎麼去選?這就涉及到學生的生涯規劃。如果一個學校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不夠,進入高中後往往就不知道怎麼選,所以“六年一貫制”很必要,要讓學生提早認識自己、發掘自己,我到底對什麼感興趣,我到底要學什麼,我的未來路徑是怎樣的。巴蜀中學很重視這塊,成立了學生生涯規劃指導中心。

此外,6選3,再結合高校在人才選拔方面的變化,若還僅是依靠高考原始分來培養人才,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重視真正能影響孩子終生的素養的培養。我們要把學生的素養,和高校的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結合起來,這個通道要打通。所以教育者的眼裡不能只有分,要有人!

◆ 校長觀點:

巴蜀中學的育人目標、發展願景,要與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核心素養育人目標充分結合起來。要做好頂層設計,要加強學習和創新,要著眼於人的終身發展去培養。

問:請展望和闡釋一下巴蜀中學的發展願景。

答:巴蜀中學的育人目標、發展願景,要與黨的十九大精神、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核心素養育人目標充分結合起來。我們要把黨的教育方針具體落實到辦學行為中,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作為巴蜀中學而言,是打造一所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中華名校。第二要加強學習和創新,結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程上,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第三要著眼於人的終身發展去培養,於我們而言,就是在相應的初中把“六年一貫制”貫穿下去。巴蜀人敢想實幹、銳意進取的精神特質已經融入骨髓,巴蜀中學的教育改革創新,一直在路上。

校長小檔案

王國華,現任重慶市巴蜀中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2010年,他帶領著巴蜀人提出了“善為根、雅為骨、志為魂”的德育理念、“責任立己,制度立校”管理理念、“精教博學”的教學理念、“挖掘潛能,張揚個性”的辦學特色和“創建一所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中華名校”的辦學願景。2015年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2015年9月3日,參加天安門閱兵觀禮;2014年獲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13年5月,被重慶市總工會授予“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等。

文丨王大倫 李卓君

圖丨周 濤

預告

next

下一期,為大家分享教育觀點的是——重慶渝北中學校長陶克華,敬請期待哦!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