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聞發佈會|湖北國土資源供給側改革將拿出這些大招服務投資促進招商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省政府堅持政治擔當,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系列安排,要求國土資源部門對標對表,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雙重職責,

以強有力的資源保障服務投資促進招商,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投資促進招商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今天上午,省委宣傳部召開新聞發佈會,邀請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和解讀《意見》。欲知詳情,一起往下看!

《意見》主要圍繞政策創新,體現“該守的堅決守住,該給的一定給足”原則,強化“保資源、保發展、保權益”職責定位,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1

發揮國土規劃的引領作用

全省國土規劃是國土開發與保護的戰略性、綜合性、基礎性規劃,設置了“三條線”。

生存線

全省“十三五”堅決守住7288萬畝耕地和588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建成1357萬畝高標準農田。

生態線

將生態保護區設定為禁止建設區和禁止開採區,建立長江經濟帶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正面和負面清單。

保障線

2015—2020年新增建設用地規模259萬畝,招商引資重大專案、重點專案應保盡保。

2

降低企業成本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根據產業週期彈性確定工業用地出讓年限,可採取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方式取得工業用地使用權。

對省級、市(州)產業用地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工業專案,土地出讓底價可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允許工業企業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首次繳納最低可至50%,其餘在一年內交完。

取消征地服務費、礦產資源儲量評審收費。

3

保障重大招商引資項目落地

採取適度寬鬆的土地利用計畫供應政策,按照“保重點、保當年、保開工”原則,實報實銷,重大招商引資專案用地應保盡保。

服務重點專案審批,全力保障全省292個省級重點專案用地,提前介入,開闢 “綠色通道”,7個工作日內辦結符合申報條件的重點專案審批。

打好政策“組合拳”,積極推進四項創新試點,開展指標交易,落實占補平衡,保障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地區的招商引資重點專案用地。

4

優化不動產統一登記服務

標準服務

建立不動產登記標準化流程,取消無法律依據的手續和材料,

規範流程,壓縮辦理時限。

貼心服務

不動產登記視窗全域覆蓋,大部分設置在便民服務場所,與用地審批、房產交易、稅務等視窗合併辦公。

創新服務

建設不動產登記資訊平臺,開發一體化登記發證系統,登記審批流程資訊全記錄,即時標準列印登記表單、簿冊和證書。

主動服務

及時掌握分析各地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進展情況和疑難雜症,敦促各地主動研究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

5

深化國土資源“放管服”改革

更大力度簡政放權

壓減國土資源行政許可事項至5項,公開發佈55項行政權力清單,公開全省征地資訊,實行礦業權人勘查開採資訊公示、礦業權評估公示制度。

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預審申報資料減為8項,簡並礦業權發證有關方案,建設用地、礦業權審查時間分別壓縮60%、53%。

全域推行“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服務”

打造“智慧國土·國土資源雲”,實現土地、礦產、地災防治等審查審批事項全程網上辦理。

6

發揮國土資源對精准扶貧的支持作用

優先保障扶貧用地

將扶貧用地全部納入總體規劃,專項安排每個貧困縣每年600畝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

土地整治助力扶貧

對貧困村優先實現土地整治全覆蓋。

通過指標交易籌措扶貧資金

今年為37個貧困縣每縣劃轉3000畝耕地占補指標,通過全省範圍交易,獲取扶貧所需資金。

建立礦產資源收益共用和產業反哺機制

傾斜安排省地勘基金專案,開展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收益共用試點,支持富硒產業扶貧。

7

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打造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升級版

建立“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體系,全省劃分103個單元、20355個網格,2.9萬餘名網格員。

構建防災平臺智慧版

實現預警預報全覆蓋、精細化、即時化。

構築基層防災加強版

建成65個群測群防“十有縣”和31個 “高標準十有縣”,成立11個地質環境監測保護單位。

推動防災方式集成版

實現“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治理、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全覆蓋。

8

支持新業態發展

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優先安排新業態項目用地計畫,實現應保盡保。

國家鼓勵的新能源項目使用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光伏發電專案佔用灌木林除外),對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類認定,不改變土地用途。

在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和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對使用荒山、荒地、荒灘進行建設的旅遊項目,出讓底價可按不低於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應收取相關費用之和的原則確定。

9

推進四項“補短板”重大工程建設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十三五”期間至少完成1000萬畝建設任務,占我省總任務(1357萬畝)的74%;打造一批土地整治+生態保護、郊野公園、美麗鄉村、現代農業、跨界融合、精准扶貧為主的特色項目,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 “早幹早補、多幹多補、邊幹邊補、先建後補”的獎勵機制,提高工程品質和效率。

確保“補短板”工程順利落地

將“補短板”建設專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利用增減掛鉤指標交易、存量建設用地利用等政策,支持“補短板”重大工程解決專案用地、資金等難題。

10

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全省閒置土地進行全面清理,分類限期處置。

推廣“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經驗,通過經濟手段倒逼閒置土地消化利用。

建立科學的土地供應調節機制。對長期閒置的國有建設用地,按程式調節給其它專案使用。對節地水準不高的地方,減少土地供應。

鼓勵工業企業“零地技改”。工業企業在符合規劃條件、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在原用地範圍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

5

深化國土資源“放管服”改革

更大力度簡政放權

壓減國土資源行政許可事項至5項,公開發佈55項行政權力清單,公開全省征地資訊,實行礦業權人勘查開採資訊公示、礦業權評估公示制度。

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預審申報資料減為8項,簡並礦業權發證有關方案,建設用地、礦業權審查時間分別壓縮60%、53%。

全域推行“互聯網+國土資源政務服務”

打造“智慧國土·國土資源雲”,實現土地、礦產、地災防治等審查審批事項全程網上辦理。

6

發揮國土資源對精准扶貧的支持作用

優先保障扶貧用地

將扶貧用地全部納入總體規劃,專項安排每個貧困縣每年600畝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

土地整治助力扶貧

對貧困村優先實現土地整治全覆蓋。

通過指標交易籌措扶貧資金

今年為37個貧困縣每縣劃轉3000畝耕地占補指標,通過全省範圍交易,獲取扶貧所需資金。

建立礦產資源收益共用和產業反哺機制

傾斜安排省地勘基金專案,開展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收益共用試點,支持富硒產業扶貧。

7

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打造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升級版

建立“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體系,全省劃分103個單元、20355個網格,2.9萬餘名網格員。

構建防災平臺智慧版

實現預警預報全覆蓋、精細化、即時化。

構築基層防災加強版

建成65個群測群防“十有縣”和31個 “高標準十有縣”,成立11個地質環境監測保護單位。

推動防災方式集成版

實現“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治理、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全覆蓋。

8

支持新業態發展

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優先安排新業態項目用地計畫,實現應保盡保。

國家鼓勵的新能源項目使用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光伏發電專案佔用灌木林除外),對不占壓土地、不改變地表形態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類認定,不改變土地用途。

在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和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對使用荒山、荒地、荒灘進行建設的旅遊項目,出讓底價可按不低於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應收取相關費用之和的原則確定。

9

推進四項“補短板”重大工程建設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十三五”期間至少完成1000萬畝建設任務,占我省總任務(1357萬畝)的74%;打造一批土地整治+生態保護、郊野公園、美麗鄉村、現代農業、跨界融合、精准扶貧為主的特色項目,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 “早幹早補、多幹多補、邊幹邊補、先建後補”的獎勵機制,提高工程品質和效率。

確保“補短板”工程順利落地

將“補短板”建設專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利用增減掛鉤指標交易、存量建設用地利用等政策,支持“補短板”重大工程解決專案用地、資金等難題。

10

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全省閒置土地進行全面清理,分類限期處置。

推廣“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經驗,通過經濟手段倒逼閒置土地消化利用。

建立科學的土地供應調節機制。對長期閒置的國有建設用地,按程式調節給其它專案使用。對節地水準不高的地方,減少土地供應。

鼓勵工業企業“零地技改”。工業企業在符合規劃條件、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在原用地範圍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

(來源 省政府新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