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擼起袖子真抓實幹:東至溝村的“三步棋”

“有了這些蛋雞,家裡的收入又能增加不少。”

“去年的小雞也都長大了,

光是養殖這一塊的收入就夠家裡的開銷了。”

6月14日上午,本應是農耕時間,然而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村“兩委”門前的小廣場上卻已經聚集了大批的村民,村民們三五成群的正在探討著什麼,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周書記說找到了企業扶貧資金,今天有養殖合作社在這裡給我們發放蛋雞,每戶都有,所以我們早早就來了。

”村民李守元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東至溝村距離縣城14公里,全村113戶453人,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36戶108人,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僅有5800元,是重點貧困村,然而在2016年末,這個村子不僅人均收入翻了近一倍,達到了10000餘元,並且通過了縣、市、省、國家四級驗收全部脫貧。村民們告訴記者,村裡的變化都是“周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帶來的。2015年10月,從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派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周青義和扶貧工作隊的成員來到了東至溝村,

經過實地調研和入戶走訪後,周青義發現沒有技術和沒有思路是村子貧窮的主要原因。

“扶貧先扶智,當時大部分村民就是靠著家裡的一點土地,農閒時間想做點別的事情卻沒有好的思路,想要出去打工也沒有技術,所以收入普遍不高,只夠勉強維持家用。”周青義說。

利用好村裡的土地,發展以當歸為主的特色種植業成為了周青義帶領大家脫貧的第一步,

通過加強與鄉黨委政府和大型種養殖企業的協調聯繫,在確保農戶利益的前提下,周青義第一次帶領村民們種植了25公頃的當歸,經過企業的技術指導,藥材種植獲得豐收,實現了收入200多萬元,戶均收入17800餘元。

當歸的種植成功也激發了村民們的創收熱情。在村民的主動要求下,2016年周青義又帶領村民將特色種植面積擴大到48.3公頃,

不僅種植了當歸,還新種植了飼草、覆膜馬鈴薯和各種蔬菜,實現收益259萬元,戶均收入提高到2.29萬元。“這在過去想也不敢想,僅僅一年的時間,家裡的收入增加了好幾倍,而且周書記還給我們想了別的路子,現在我們家徹底脫貧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村民鮑守忠說。

44歲的鮑守忠過去是村裡的貧困戶,唯一的收入就是靠著家裡的0.27公頃土地種些青稞,一年下來的收入只有2500多元,

維持全家3口人的生活都很艱難,然而在接受周青義的建議種植了當歸後,2016年的收入達到了9800多元,順利的達到了脫貧標準。特色種植成功後,周青義又啟動了第二步,他發動村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並以300元每0.067公頃土地的價格流轉了村民8.67公頃的土地,建成了兩個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全村36戶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並且積極與縣農牧、勞動就業等部門協調聯繫,組織開展了以種植、養殖、餐飲、挖掘機等為主的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培訓人數達到200餘人,過去108名貧困人中已經有40人通過培訓外出務工。

“我們還主動尋求了社會愛心企業的幫助,今天發放蛋雞的合作社去年就為每戶村民免費發放了30只土雞苗,今天免費發放的是成品蛋雞,過去的貧困戶每戶30只,普通村民每戶15只,雞蛋的銷路我們已經找好了,馬上就能為村民們帶來效益。等村民們都有錢了,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發展旅遊業,讓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周青義說。(青海日報)

組織開展了以種植、養殖、餐飲、挖掘機等為主的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培訓人數達到200餘人,過去108名貧困人中已經有40人通過培訓外出務工。

“我們還主動尋求了社會愛心企業的幫助,今天發放蛋雞的合作社去年就為每戶村民免費發放了30只土雞苗,今天免費發放的是成品蛋雞,過去的貧困戶每戶30只,普通村民每戶15只,雞蛋的銷路我們已經找好了,馬上就能為村民們帶來效益。等村民們都有錢了,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發展旅遊業,讓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周青義說。(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