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秋時期的學子,都經歷了什麼?

現如今,為了遵循孩子的天性,學校作為傳道授業的地方,都在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習內容趣味化,在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填鴨式教學正在慢慢轉向自主學習,主張孩子們自覺發現問題並主動解決。

比起80後90後,現在的孩子在學習中得到的成長與收穫將會更多。這樣看起來,在教學方式上往前推,追溯到更遠的古代,只怕都是大家在電視上所瞭解到的搖頭晃腦的學習場景,死記硬背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其實不然,早在孔子教書時,他就提倡啟發式教學,而非強制灌輸,還主張因人施教,補偏救弊。

那麼在春秋時期,老師是怎樣上課的呢?

春秋早期,在還沒有孔子的時候,國家的教學,也只是上位者憑私心,將平民階級教育成為國賣命的,被“洗腦”成功,為國家而戰的士兵。而士大夫竟也是不知禮儀目光淺顯的。其中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魯昭公七年,昭公到楚國去朝見,由大夫孟僖子做介(相禮的副使)。

經過鄭國,鄭伯在本地慰勞昭公,孟僖子竟不能贊相儀節;到了楚國,他又不能答謝楚人郊勞的禮。回國以後,自己覺得很羞恥,這才正兒八經開始學習儀文;我們知道魯國是封建禮教的博物院,孟僖子又是魯國的賢大夫,他竟至於不能當相禮的差使,這又可見當時禮學是怎樣的荒蕪了。因為當時禮學荒蕪,一般賢士大夫有傳授禮節的師傅的需要,所以孔子學說便應運而起。

孔子是春秋晚期的禮學大師,相傳孔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學霸”,他勤學好問,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知禮”的名聲了,後來他解放了教育的門閥,主張“有教無類”,把學術正式傳播到平民階級。於是就有了他門下各色人式:既有恂恂文士,

又有糾糾武夫;既有貴族,又有平民,更有商人;甚至於還有盜賊、乞丐之流。他集合了各色各樣的人才而以舊日的低等貴族為中心,造成了一個新的士階級。

在教學方式上,孔子充分的體現了教學一體的思想,他對教學物件的學習和接受情況是完全掌握的。

並且,也正因為他對於自己的學生,以及其學習情況的瞭解,他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即所謂因材施教。另外,孔子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應該說這是古今有關學與思關係的最辯證、最正確的理解。孔子在教學中既重言傳,又重身教,他將這兩者結合的完美無缺。

孔子教學,主要是大班授課與個別輔導答疑兩種形式。在講授中,孔子總是盡可能多的教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對於自己還沒有搞懂的事情,則輕易不下結論,寧肯存疑,這便是孔子在教學上所一貫主張的“多聞闕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孔子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教育學生全面瞭解某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術進展情況,用今天的話來說便是要“進到學術前沿”,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孔子教學,主要是大班授課與個別輔導答疑兩種形式。在講授中,孔子總是盡可能多的教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對於自己還沒有搞懂的事情,則輕易不下結論,寧肯存疑,這便是孔子在教學上所一貫主張的“多聞闕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孔子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教育學生全面瞭解某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術進展情況,用今天的話來說便是要“進到學術前沿”,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