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聲音」船舶工業“智慧製造”需很大投入和長時間探索

馬玉璞

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第七二五所所長

船舶工業開展智慧製造要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需要很大的投入和長時間的探索。

“近幾年來,智慧製造成為裝備製造領域的熱門話題,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我國也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可以說,開展智慧製造是我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馬玉璞表示,大力推動智慧製造,能夠有效提高造船效率和品質,降低成本和能源資源消耗,能夠有效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我國船舶工業開展智慧製造的積極性很高,國家在政策層面也給予了很多支持,馬玉璞建議,雖然智慧製造是當前的熱點,但船舶工業開展智慧製造要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並且要認識到這需要很大的投入和長時間的探索才會有成效。同時,非船產業也可以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搭上智慧製造的“順風車”,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整體上提高船舶工業的競爭力。

金東寒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

製造業不能盲目跟風。

在開展智慧製造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白為什麼要做智慧製造,目的是什麼?金東寒表示,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我國的不同行業目前還處於工業2.0或3.0的不同階段,不可能也沒必要一步跨到工業4.0。

國外之所以開展智慧製造,主要是基於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應對社會需求多品種、小批量、高品質的發展趨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成本越來越高。而我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力資源豐富,只有充分利用好我國的人力資源,才能發揮出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現在,有些人對智慧製造也有顧慮:生產過程都變成了數位化,

機器人取代了人,那人幹什麼?金東寒介紹,去年我國有1600萬人進城落戶,大學畢業生700多萬人,在相當一段時期我國將一直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因此,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重要位置。

智慧製造並不適合所有的行業,適合多品種小批量品質高端的精密產品,避免人犯錯誤。一些行業不能盲目“一窩蜂”地跟風智慧製造,智慧製造跟行業發展水準或者所處的行業關係很大,

像數控機床、精密儀器、航空航太等開展智慧製造能夠提高精確度和一致性。

李毅中

全國政協委員、原工信部部長

製造業不能被‘空心化’‘邊緣化’

“並非傳統產業就是落後產能,就要被淘汰,這種認識一定要突破。”全國政協委員、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造船等傳統製造業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借助’互聯網+’,加快創新發展和融合發展,也能激發新動能,換發新活力。

去年,中國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發起設立,對包括中集海工在內的部分船企進行了資金支持。“不過,我也發現中央財政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有所減弱。”李毅中指出,要重視在技術改造中資金的支援。現在我國面臨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減少、工業製造業投資增幅減少、民間投資意願不強等問題,這方面要高度警覺,要避免實體經濟“脫實向虛”,防止製造業被“空心化”“邊緣化”。

“融合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線上線下融合,軍民融合,融合是主旋律。”李毅中表示,特別是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工業技術(Industrial Technology)兩個“IT”融合,有助於把資訊技術應用到船舶工業各環節、各層面,真正讓資訊技術切入船舶設計、建造的全流程,激發技術創新活力,提升船舶工業生產效率。“資訊技術與工業技術的融合過程中,工業製造業技術的發展創新至關重要。製造業的核心技術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可能花錢買來,是長期堅持技術創新的結果。”李毅中表示。

胡淩雲

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

理工科高校應主動對接《中國製造2025》。

“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具備一定的人才基礎,只要下決心去做,推動起來並不困難。” 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胡淩雲說。

胡淩雲表示,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就建議加快推進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航空、航太、船舶等特殊重大工程的智慧製造示範專項建立與實施,形成軍民融合式企業協同發展的高效、保質、服務的良好生態產業鏈,提高重大裝備核心製造能力。

“當前,高校要主動對接這些重點工程,特別是以工科為主的學校要主動對接《中國製造2025》。”胡淩雲表示,高校應充分發揮現有的人力和智力資源,將自身打造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智力策源地和生力軍。

此外,胡淩雲還建議,加快研究、制定與推進智慧製造相關的標準,包括物聯網、模組化可互換、可回收再製造、安全與環保、網路消費、企業互聯與協同等。建立標準,一方面有利於參與國際產業分工、企業孤島之間的互聯與協同發展、提高國家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智慧製造基礎資料庫支撐、大資料分析、維護服務等產業的形成。

造船等傳統製造業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借助’互聯網+’,加快創新發展和融合發展,也能激發新動能,換發新活力。

去年,中國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發起設立,對包括中集海工在內的部分船企進行了資金支持。“不過,我也發現中央財政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有所減弱。”李毅中指出,要重視在技術改造中資金的支援。現在我國面臨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減少、工業製造業投資增幅減少、民間投資意願不強等問題,這方面要高度警覺,要避免實體經濟“脫實向虛”,防止製造業被“空心化”“邊緣化”。

“融合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線上線下融合,軍民融合,融合是主旋律。”李毅中表示,特別是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工業技術(Industrial Technology)兩個“IT”融合,有助於把資訊技術應用到船舶工業各環節、各層面,真正讓資訊技術切入船舶設計、建造的全流程,激發技術創新活力,提升船舶工業生產效率。“資訊技術與工業技術的融合過程中,工業製造業技術的發展創新至關重要。製造業的核心技術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可能花錢買來,是長期堅持技術創新的結果。”李毅中表示。

胡淩雲

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

理工科高校應主動對接《中國製造2025》。

“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具備一定的人才基礎,只要下決心去做,推動起來並不困難。” 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胡淩雲說。

胡淩雲表示,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就建議加快推進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航空、航太、船舶等特殊重大工程的智慧製造示範專項建立與實施,形成軍民融合式企業協同發展的高效、保質、服務的良好生態產業鏈,提高重大裝備核心製造能力。

“當前,高校要主動對接這些重點工程,特別是以工科為主的學校要主動對接《中國製造2025》。”胡淩雲表示,高校應充分發揮現有的人力和智力資源,將自身打造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智力策源地和生力軍。

此外,胡淩雲還建議,加快研究、制定與推進智慧製造相關的標準,包括物聯網、模組化可互換、可回收再製造、安全與環保、網路消費、企業互聯與協同等。建立標準,一方面有利於參與國際產業分工、企業孤島之間的互聯與協同發展、提高國家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智慧製造基礎資料庫支撐、大資料分析、維護服務等產業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