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茶學堂」六堡茶為何叫“六堡茶”

宋元以前,中國的茶葉基本上還是按照比較的產區來劃分和品評茶類,

獲得廣泛認知的基本上還是長江流域江淮一帶的茶品。嶺南,福建貴州等偏遠地區的茶葉尚未廣為人知。蒼梧的茶葉基本上還是屬於“峒茶”之列,即鄉間普遍的農產品一類,還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自宋代開始,茶業的中心開始南移,閩南茶,嶺南茶因為品質優異而得到重視,開始興起。蒼梧作為嶺南故郡,所產茶葉又上佳,自是使人另眼相看。在加上宋元以前的貢茶以團茶,
餅茶為主,民間所引用的散茶,末茶,粗老茶等等一概被稱作草茶,不為士大夫階層重視。進入明代以後,草莽出生且一向喝慣草茶的朱元璋認為製造龍團鳳餅的“重勞民力”,於是頒旨“罷造龍團”,改進芽茶。這樣一來,一改以前茶葉以製作工藝取勝的局面與茶葉本質並重,南方各地的地方茶類得以與以往的名品貢茶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建茶,嶺南茶逐漸得到長足的發展。

明朝以後,蒼梧分為11個鄉,鄉下設堡、閘、洲、甲。六堡隸屬多賢鄉管轄。因為蒼梧茶葉以六堡所產的品質最優,所以對外皆稱六堡茶。茶以地名,地以茶傳,數百年過去了,原有很多的鄉村名稱包括多賢、五堡、四堡等都已廢棄不用了,唯有六堡們因為有好茶的原因而一直沿用且名揚海外。

六堡茶一向為炒青散茶,尤以霜降後採制的粗老茶葉為一大特色,這也是被以研磨粉碎並壓制團茶的唐代和以蒸青為時尚的宋元視作“峒茶”的主要原因。但是“峒茶”雖土,但是在崇尚以真為美的草根茶人那裡,

她所擁有的生命力,卻比那些陽春白雪半的龍團鳳餅長久得多。

本文轉載廣西六堡茶網,意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歡迎大家留言與討論關於六堡茶的問題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