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歌子「三線文化」童年遊戲

童年遊戲

作者 南歌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加強國防建設,一大批熱血青年從城市奔赴山區,在大山深處建起一座座現代化軍工廠,當時的稱呼叫“三線企業”。我的父母,就是千千萬萬三線企業職工中的一員。

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滿懷激情,熱血沸騰,拖家帶口來到山區工作,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後來有人這樣稱讚三線企業職工:“獻了熱血獻青春,獻了青春獻子孫。”。我三歲隨父母從寶雞市來到漢中,在一個叫華山溝的地方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大批和我一樣的童年夥伴。我們在工廠上學讀書、參加工作、結婚生子,以廠為家、子承父業,
與工廠命運相關、血脈相連。我們有一個值得驕傲的稱謂——廠子弟。

建廠初期,工廠的孩子很多。山區閉塞,視野狹窄,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很單調。大人們忙著工作,孩子們除了上學,就是成群結隊到處瘋玩。上山下河自不用說,遊戲也是豐富多彩項目繁多。學校離工廠很遠,跟父母工作的廠區背道而馳。家屬區在學校和廠區之間,離廠區近的叫二區,離學校近的叫三區。二區的家屬樓從201排到208,

三區的家屬樓從301排到304。二區是活動中心,有籃球場和足球場合並的大球場,演電影開大會表演節目都在這裡。大球場是孩子們的樂園。上小學的時候,我家住在緊挨著大球場的202棟樓。一棟樓分兩個單元,有三層的有四層的,每一層住五到六戶人家,每家都有三四個孩子,隨便聚集就是一大幫。每棟樓都有孩子頭,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一起玩,不管是自家弟妹還是左右鄰居,
都一視同仁。玩得沒大沒小,彼此之間直呼其名。我們202棟樓的孩子頭是霍寶軍和鄭會軍。他倆是同學,比我高好幾個年級。霍寶軍是家裡的老小,不用幹家務活,一放學就在樓下扯著脖子喊“踢電罐嘍——”,然後各家各戶的孩子把書包一扔,都跑了出來。那個年代作業少,學習也沒有壓力,只要不耽誤幫父母做飯,帶弟弟妹妹玩也是一種職責。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孩子肯定不知道“踢電罐”、“雞毛信”、“鋼筆抓鉛筆”是什麼遊戲,
也體會不到我們玩的有多麼開心多麼快樂!

“電罐”就是空罐頭盒子,踢電罐為的是捉迷藏。一大幫孩子先石頭剪子布“猜包呲”, 最後的輸家就成了“電報人”。霍寶軍拿著一個破電罐(那個鐵皮罐頭盒早已經被踢得變了形),指揮著我們做好準備。他在地下用粉筆畫一個圓圈,把電罐放在圓圈裡,不慌不忙地後退幾步,然後猛地沖出去飛起一腳,

把電罐踢出去好遠,電罐劃著弧線落地,在地面上咣咣咣亂滾。電罐踢出去的同時,一大幫孩子嘩地散開,各自找地方躲藏起來,只有電報人垂頭喪氣地跑過去把電罐撿回來,安放在粉筆畫的圓圈裡,然後開始四處尋找躲藏者。如果被電報人看到,他會大喊一聲“電報某某!”,被點名電報的人就要乖乖走出來,站在一邊等著有人來救。如果沒人來救,第一個被“電報”的就是下一輪的電報人。在電報人四處尋找躲藏者的時候,放在地上的電罐就存在著風險,會有膽大的躲藏者悄悄溜出來,乘其不備,把電罐踢飛。電罐一旦被踢,前面被”電報”的人就都被“救”了,電報人前功盡棄,要重新開始尋找。所以電報人尋找躲藏者的同時,還要留心防範電罐被踢。等到所有的人都被“電報”了,這一輪結束,下一輪開始。

鄭會軍通常擔當救人的角色。他膽大心細,行動機敏。每次像貓一樣彎腰弓步,輕手輕腳,避開電報人的視線,躲在被電報人身後靠近電罐,抓準時機,猛然出擊,讓電報人防不勝防。我們都很佩服鄭會軍,他一出現,我們就知道有救了。鄭會軍的爸爸是軍代表,他時常戴一頂軍帽,顯得很神氣。他個頭跟霍寶軍差不多,比霍寶軍瘦,我們分不清他倆的名字,就叫他們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鄭會軍不多說話,有些嚴肅,霍寶軍愛說愛笑,模樣憨厚,很隨和也很會照顧我們。我們非常喜歡他倆,惟命是從。鄭會軍家很早就調走了,霍寶軍在廠裡當生產調度員,現在也快退休了。

放了學,我匆匆寫完作業,就趕緊下樓,去參加小夥伴的遊戲。大球場上,早就三五成群地聚集了各種玩遊戲的孩子。年紀大的踢足球打籃球,年紀小點的玩丟手絹、找朋友、看誰像個木頭人。不大不小的玩跳皮筋、搖大繩、打沙包、跳房子、騎山羊、老鷹抓小雞、工兵挖地雷﹍﹍廠子弟來自四面八方,各自有一套新鮮玩法,這個時候就都拿出來分享。滾鐵環,抽猴(陀螺),彈玻璃彈子,掉杏核,炸油鍋,地雷房﹍﹍玩法多極了。跳皮筋是女孩子的最愛。從廠裡找來破橡膠手套,一圈一圈剪開,就是絕好的皮筋。跳皮筋分單筋和雙筋 ,由兩個小夥伴撐筋。從低到高依次晉級,越高難度越大。雙筋是一下下蹦著跳,單筋是一邊唱著一邊跳,花樣變化多樣。有跳《江姐》的:“江姐江姐好江姐,你為人民流鮮血,叛徒叛徒蒲志高,你是人民狗強盜。”,有跳《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的祖國遍開英雄花,有兩朵英雄花開在草原上,有一朵是十一歲的龍梅,還有一朵是九歲的玉榮小姑娘﹍﹍”,還有“火車向著韶山跑”、“學習雷鋒好榜樣”等等。我最擅長跳單筋,可以從撐皮筋的腳腕一直跳到頭頂不帶壞的。

除了跳皮筋,女孩子還喜歡編花籃。幾個小夥伴圍成一圈,依次把右腿搭在右邊人的右腿上,以左腿做支撐,編成一個花籃。編好以後,一邊跳一邊唱“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邊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一月二日開紅花呀,小小的姑娘蹲下來呀,一月二日開紅花呀,小小的姑娘站起來呀。”一邊唱一邊配合著歌的內容蹲下去又站起來,然後身體反轉,右腿相互勾在一起,左腳跳動繞圈,拍著手喊“一五六一五七,一八一九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大家嘻嘻哈哈,一直跳到花籃散架為止。

放了暑假,家屬區更熱鬧,到處是孩子,樓前樓後成了孩子們的遊戲場所。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玩遊戲特別投入特別認真,天黑了還在樓下大呼小叫不肯回家。這裡“撈魚”,那邊“偷白菜”。先是兩個大些的孩子一問一答“賣蒜的,什麼蒜?青皮蘿蔔紫皮蒜。什麼糕?果皮糕。高幾丈?高三丈。三丈幾?三丈三,打個老門兒鑽一鑽。” 然後他倆雙手相握高舉搭成一個門,馬上就有一長串的小孩子一個拉著一個的後衣襟,從這個門裡魚貫而入。大家一起喊著“一碗不撈魚,二碗不撈魚,三碗四碗撈個小尾巴尾巴魚兒。”。喊著喊著手放下來圈住一個孩子,問他:要蘋果還是要香蕉?那個孩子就隨意選擇一個,站在一邊。然後繼續喊,繼續撈魚,繼續要蘋果或香蕉。等到魚都撈完了,一邊香蕉一邊蘋果,“誰是我的兵,跟我走!”,分成兩隊,排成兩排。這一隊高喊“你們要求什麼人啊?”,那一隊就大聲回應“我們要求王小紅啊!”,接著又喊“你們要求什麼人啊?”,這一隊回答“我們要求李小明啊!”,然後王小紅就跟李小明把手拔河,誰力量大就把對方拉進自己隊伍來。實力強的一方人員逐漸擴大,實力弱的一方人都被拉跑了,最後只剩下一個光杆司令。不論輸贏,都玩的興奮激動,又喊又叫,場面火爆。

文氣一些的玩法,女孩子抓旮旯,男孩子拍三角。旮旯是豬羊腿關節處的一塊骨頭,把它取出來,刮去筋膜,用紅墨水一染,鮮紅晶瑩,光滑精緻。旮旯有四個面,四個旮旯一組,配以沙包用來抓著玩。沙包向上拋起,撒出旮旯接住沙包,再拋出沙包,把相同面的旮旯抓起來,再拋,再抓,再撒,腦袋眼鏡跟著上下忙乎。三角是用香煙盒疊的。當時的煙盒是一張長方形包裝紙,拆開,對折,疊成三角的形狀。然後在地上使勁抽拍,誰把對方抽翻了面誰就贏了。優質的香煙盒紙質好,不容易翻,劣質的香煙盒紙質輕,一拍就翻。為了疊三角,男孩子到處撿煙盒。我們班有個男同學暑假坐班車去漢中城裡撿煙盒,結果錯過了班車回廠的時間。工廠到城裡有三十多公里,每天往返班車就一趟。當時沒有電話聯繫,幸虧家裡發現及時,廠裡專門派出一輛吉普車去接他。找到他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他在街頭急得哇哇大哭,雙手緊緊護著書包,書包裡全是撿來的煙盒。

工廠的孩子,玩法當然要有工廠特色。滑輪車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自製玩具。在父母的幫助下,找來廢舊軸承,去木工房找幾塊邊角料,自己動手,先釘一個兩尺長一尺半寬的車廂(一塊木板三面有邊框),車廂下安裝四個滑輪(軸承)。然後用一根粗壯的木棍做方向盤,木棍正中安裝一個大滑輪,再用一塊窄木板把方向盤和車廂連在一起。方向盤是用螺釘螺帽固定在木板上的,可以左右轉動,滑的時候用來把握方向。自製的這種滑輪車很粗糙,白茬木板,用菜刀削光邊沿,用燒紅的捅火棍燙洞安裝螺絲釘,玩不了幾天就被磨的又黑又亮,但是這絲毫不影響玩耍的興致。滑輪車類似於現在的滑板,可以趴在上邊滑也可以坐在上邊滑。趴著的用手把握方向,腳往後邊使勁蹬。坐著的兩腳控制方向,兩三個人坐一個人在後邊推著跑。或者是在有坡度的馬路上去比賽,誰的滑輪車做得好誰就滑得快。玩滑輪車有危險,容易側翻,也容易撞在一起。我的胳膊肘上有一塊傷疤,至今還能看得出來,就是小時候坐滑輪車側翻後在地上磨的。

除了滑輪車就是彈弓槍。彈弓槍是用一根鐵絲窩成的,窩彈弓槍要用鉗子,手上得有力量,這就成了男孩子的專利。彈弓槍樣式可長可短,可大可小,可以複雜精緻也可以簡單粗制,但是槍頭上都有兩個小圓圈,槍尾有一個凹槽。槍頭綁上一根橡皮筋,夾上紙疊的子彈,拉到槍尾的凹槽處卡住,凹槽裡安裝的一根鐵絲延伸彎曲做扳手,固定後利用杠杆原理,一勾食指就可以把子彈彈出去。子彈的射程遠近取決於橡皮筋的彈力強度,子彈的力度也要看紙質的軟硬。彈弓槍打在身上還是挺疼的,但是不會傷人。男孩子喜歡力量和速度,槍是他們的最愛,幾乎所有的男孩都會做彈弓槍。我弟弟年齡不大,彈弓槍做得及其精緻。他做了五六把彈弓槍,最長的有一尺半,最小的還不到十公分。他把自行車的氣媒芯綁在槍頭上,彈性特別好,子彈打出老遠。弟弟整天跟一幫同學在外邊打彈弓槍,衣兜裡裝的都是子彈。一有空他就纏著我幫他疊子彈。把用過的作業本撕開折成條,疊出一個角再卷緊一折,彎曲的子彈剛好掛住皮筋。因為貪玩不好好學習,爸爸很生氣,搜出弟弟做的彈弓槍,全部沒收了。那把最長的彈弓槍被爸爸用力一折,完全改變了形狀,弟弟心疼的大哭,我也覺得怪可惜的。

工廠的孩子也玩泥巴。我們玩的是從山上挖來的黃膠泥,粘度很強,在水泥地板上和勻後,用手搓的發亮。一般玩法是把泥巴做成筒狀,捧在手心裡往地下摔,發出”啪”的一聲脆響,看誰摔的更響一些。我們樓上有一個叫大土的,他的手特別巧,他用黃膠泥做各種汽車和坦克模型,汽車的輪子能轉動,坦克的大炮能取下來,在那缺少玩具的年代,這就是最好的工藝玩具。大土還帶著我們做幻燈機。去木工房撿回三合板,用鋸條鋸成四片梯形,組裝在一起變成一頭大一頭小的方筒。小的一頭堵上,打個洞安上小燈泡。用一根電線連接電池就能發光。把事先畫上連環畫的方玻璃一塊一塊插在方筒的大口處,光線照射到牆上,就能看到一個個畫面。我們聚集在大土家,掛上窗簾看幻燈,有人負責換玻璃,有人配音講解。這種簡易的幻燈機讓我們激動不已,整個過程充滿了好奇和驚喜。常常是正看的起勁,電池沒電了,怎麼辦呢?大土有辦法,他把電池後蓋用大釘子打兩個洞,灌進鹽水,再把牙膏皮在爐子上熔化了堵住洞口。這樣一折騰,電池又能用了,於是又接著看。一想起看幻燈,大土那啞啞的嗓音就在我的耳邊迴響縈繞。

往事如風,卻怎麼也吹不去童年的記憶。童年的遊戲伴隨我們長大,不僅帶來了快樂和歡笑, 也讓我們體驗了人生。我們在遊戲中學會了遵守規則,在遊戲中學會了與人相處。遊戲啟發了智能也陶冶了性情。童年遊戲,是三線子弟的人生課堂、社會啟蒙,它給予的豐富內涵,影響了我們一生。

個人簡介:南歌子,女,本名路紅霞,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散文、散文詩多篇,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花開的聲音》,中航工業企業職工,現居南鄭大河坎華燕生活區。

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微信平臺【605期】責編:田也

在電報人四處尋找躲藏者的時候,放在地上的電罐就存在著風險,會有膽大的躲藏者悄悄溜出來,乘其不備,把電罐踢飛。電罐一旦被踢,前面被”電報”的人就都被“救”了,電報人前功盡棄,要重新開始尋找。所以電報人尋找躲藏者的同時,還要留心防範電罐被踢。等到所有的人都被“電報”了,這一輪結束,下一輪開始。

鄭會軍通常擔當救人的角色。他膽大心細,行動機敏。每次像貓一樣彎腰弓步,輕手輕腳,避開電報人的視線,躲在被電報人身後靠近電罐,抓準時機,猛然出擊,讓電報人防不勝防。我們都很佩服鄭會軍,他一出現,我們就知道有救了。鄭會軍的爸爸是軍代表,他時常戴一頂軍帽,顯得很神氣。他個頭跟霍寶軍差不多,比霍寶軍瘦,我們分不清他倆的名字,就叫他們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鄭會軍不多說話,有些嚴肅,霍寶軍愛說愛笑,模樣憨厚,很隨和也很會照顧我們。我們非常喜歡他倆,惟命是從。鄭會軍家很早就調走了,霍寶軍在廠裡當生產調度員,現在也快退休了。

放了學,我匆匆寫完作業,就趕緊下樓,去參加小夥伴的遊戲。大球場上,早就三五成群地聚集了各種玩遊戲的孩子。年紀大的踢足球打籃球,年紀小點的玩丟手絹、找朋友、看誰像個木頭人。不大不小的玩跳皮筋、搖大繩、打沙包、跳房子、騎山羊、老鷹抓小雞、工兵挖地雷﹍﹍廠子弟來自四面八方,各自有一套新鮮玩法,這個時候就都拿出來分享。滾鐵環,抽猴(陀螺),彈玻璃彈子,掉杏核,炸油鍋,地雷房﹍﹍玩法多極了。跳皮筋是女孩子的最愛。從廠裡找來破橡膠手套,一圈一圈剪開,就是絕好的皮筋。跳皮筋分單筋和雙筋 ,由兩個小夥伴撐筋。從低到高依次晉級,越高難度越大。雙筋是一下下蹦著跳,單筋是一邊唱著一邊跳,花樣變化多樣。有跳《江姐》的:“江姐江姐好江姐,你為人民流鮮血,叛徒叛徒蒲志高,你是人民狗強盜。”,有跳《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的祖國遍開英雄花,有兩朵英雄花開在草原上,有一朵是十一歲的龍梅,還有一朵是九歲的玉榮小姑娘﹍﹍”,還有“火車向著韶山跑”、“學習雷鋒好榜樣”等等。我最擅長跳單筋,可以從撐皮筋的腳腕一直跳到頭頂不帶壞的。

除了跳皮筋,女孩子還喜歡編花籃。幾個小夥伴圍成一圈,依次把右腿搭在右邊人的右腿上,以左腿做支撐,編成一個花籃。編好以後,一邊跳一邊唱“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邊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一月二日開紅花呀,小小的姑娘蹲下來呀,一月二日開紅花呀,小小的姑娘站起來呀。”一邊唱一邊配合著歌的內容蹲下去又站起來,然後身體反轉,右腿相互勾在一起,左腳跳動繞圈,拍著手喊“一五六一五七,一八一九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大家嘻嘻哈哈,一直跳到花籃散架為止。

放了暑假,家屬區更熱鬧,到處是孩子,樓前樓後成了孩子們的遊戲場所。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玩遊戲特別投入特別認真,天黑了還在樓下大呼小叫不肯回家。這裡“撈魚”,那邊“偷白菜”。先是兩個大些的孩子一問一答“賣蒜的,什麼蒜?青皮蘿蔔紫皮蒜。什麼糕?果皮糕。高幾丈?高三丈。三丈幾?三丈三,打個老門兒鑽一鑽。” 然後他倆雙手相握高舉搭成一個門,馬上就有一長串的小孩子一個拉著一個的後衣襟,從這個門裡魚貫而入。大家一起喊著“一碗不撈魚,二碗不撈魚,三碗四碗撈個小尾巴尾巴魚兒。”。喊著喊著手放下來圈住一個孩子,問他:要蘋果還是要香蕉?那個孩子就隨意選擇一個,站在一邊。然後繼續喊,繼續撈魚,繼續要蘋果或香蕉。等到魚都撈完了,一邊香蕉一邊蘋果,“誰是我的兵,跟我走!”,分成兩隊,排成兩排。這一隊高喊“你們要求什麼人啊?”,那一隊就大聲回應“我們要求王小紅啊!”,接著又喊“你們要求什麼人啊?”,這一隊回答“我們要求李小明啊!”,然後王小紅就跟李小明把手拔河,誰力量大就把對方拉進自己隊伍來。實力強的一方人員逐漸擴大,實力弱的一方人都被拉跑了,最後只剩下一個光杆司令。不論輸贏,都玩的興奮激動,又喊又叫,場面火爆。

文氣一些的玩法,女孩子抓旮旯,男孩子拍三角。旮旯是豬羊腿關節處的一塊骨頭,把它取出來,刮去筋膜,用紅墨水一染,鮮紅晶瑩,光滑精緻。旮旯有四個面,四個旮旯一組,配以沙包用來抓著玩。沙包向上拋起,撒出旮旯接住沙包,再拋出沙包,把相同面的旮旯抓起來,再拋,再抓,再撒,腦袋眼鏡跟著上下忙乎。三角是用香煙盒疊的。當時的煙盒是一張長方形包裝紙,拆開,對折,疊成三角的形狀。然後在地上使勁抽拍,誰把對方抽翻了面誰就贏了。優質的香煙盒紙質好,不容易翻,劣質的香煙盒紙質輕,一拍就翻。為了疊三角,男孩子到處撿煙盒。我們班有個男同學暑假坐班車去漢中城裡撿煙盒,結果錯過了班車回廠的時間。工廠到城裡有三十多公里,每天往返班車就一趟。當時沒有電話聯繫,幸虧家裡發現及時,廠裡專門派出一輛吉普車去接他。找到他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他在街頭急得哇哇大哭,雙手緊緊護著書包,書包裡全是撿來的煙盒。

工廠的孩子,玩法當然要有工廠特色。滑輪車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自製玩具。在父母的幫助下,找來廢舊軸承,去木工房找幾塊邊角料,自己動手,先釘一個兩尺長一尺半寬的車廂(一塊木板三面有邊框),車廂下安裝四個滑輪(軸承)。然後用一根粗壯的木棍做方向盤,木棍正中安裝一個大滑輪,再用一塊窄木板把方向盤和車廂連在一起。方向盤是用螺釘螺帽固定在木板上的,可以左右轉動,滑的時候用來把握方向。自製的這種滑輪車很粗糙,白茬木板,用菜刀削光邊沿,用燒紅的捅火棍燙洞安裝螺絲釘,玩不了幾天就被磨的又黑又亮,但是這絲毫不影響玩耍的興致。滑輪車類似於現在的滑板,可以趴在上邊滑也可以坐在上邊滑。趴著的用手把握方向,腳往後邊使勁蹬。坐著的兩腳控制方向,兩三個人坐一個人在後邊推著跑。或者是在有坡度的馬路上去比賽,誰的滑輪車做得好誰就滑得快。玩滑輪車有危險,容易側翻,也容易撞在一起。我的胳膊肘上有一塊傷疤,至今還能看得出來,就是小時候坐滑輪車側翻後在地上磨的。

除了滑輪車就是彈弓槍。彈弓槍是用一根鐵絲窩成的,窩彈弓槍要用鉗子,手上得有力量,這就成了男孩子的專利。彈弓槍樣式可長可短,可大可小,可以複雜精緻也可以簡單粗制,但是槍頭上都有兩個小圓圈,槍尾有一個凹槽。槍頭綁上一根橡皮筋,夾上紙疊的子彈,拉到槍尾的凹槽處卡住,凹槽裡安裝的一根鐵絲延伸彎曲做扳手,固定後利用杠杆原理,一勾食指就可以把子彈彈出去。子彈的射程遠近取決於橡皮筋的彈力強度,子彈的力度也要看紙質的軟硬。彈弓槍打在身上還是挺疼的,但是不會傷人。男孩子喜歡力量和速度,槍是他們的最愛,幾乎所有的男孩都會做彈弓槍。我弟弟年齡不大,彈弓槍做得及其精緻。他做了五六把彈弓槍,最長的有一尺半,最小的還不到十公分。他把自行車的氣媒芯綁在槍頭上,彈性特別好,子彈打出老遠。弟弟整天跟一幫同學在外邊打彈弓槍,衣兜裡裝的都是子彈。一有空他就纏著我幫他疊子彈。把用過的作業本撕開折成條,疊出一個角再卷緊一折,彎曲的子彈剛好掛住皮筋。因為貪玩不好好學習,爸爸很生氣,搜出弟弟做的彈弓槍,全部沒收了。那把最長的彈弓槍被爸爸用力一折,完全改變了形狀,弟弟心疼的大哭,我也覺得怪可惜的。

工廠的孩子也玩泥巴。我們玩的是從山上挖來的黃膠泥,粘度很強,在水泥地板上和勻後,用手搓的發亮。一般玩法是把泥巴做成筒狀,捧在手心裡往地下摔,發出”啪”的一聲脆響,看誰摔的更響一些。我們樓上有一個叫大土的,他的手特別巧,他用黃膠泥做各種汽車和坦克模型,汽車的輪子能轉動,坦克的大炮能取下來,在那缺少玩具的年代,這就是最好的工藝玩具。大土還帶著我們做幻燈機。去木工房撿回三合板,用鋸條鋸成四片梯形,組裝在一起變成一頭大一頭小的方筒。小的一頭堵上,打個洞安上小燈泡。用一根電線連接電池就能發光。把事先畫上連環畫的方玻璃一塊一塊插在方筒的大口處,光線照射到牆上,就能看到一個個畫面。我們聚集在大土家,掛上窗簾看幻燈,有人負責換玻璃,有人配音講解。這種簡易的幻燈機讓我們激動不已,整個過程充滿了好奇和驚喜。常常是正看的起勁,電池沒電了,怎麼辦呢?大土有辦法,他把電池後蓋用大釘子打兩個洞,灌進鹽水,再把牙膏皮在爐子上熔化了堵住洞口。這樣一折騰,電池又能用了,於是又接著看。一想起看幻燈,大土那啞啞的嗓音就在我的耳邊迴響縈繞。

往事如風,卻怎麼也吹不去童年的記憶。童年的遊戲伴隨我們長大,不僅帶來了快樂和歡笑, 也讓我們體驗了人生。我們在遊戲中學會了遵守規則,在遊戲中學會了與人相處。遊戲啟發了智能也陶冶了性情。童年遊戲,是三線子弟的人生課堂、社會啟蒙,它給予的豐富內涵,影響了我們一生。

個人簡介:南歌子,女,本名路紅霞,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散文、散文詩多篇,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花開的聲音》,中航工業企業職工,現居南鄭大河坎華燕生活區。

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微信平臺【605期】責編: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