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曹承軍「三線文化」敢於吃螃蟹的朱家泉


朱家泉,1971年從部隊退伍來到工廠,正趕上工廠創業時期,
當時的他住在席棚子,搬磚抬土搞基建,親眼見證參與了工廠從無到有的過程,年輕的朱家泉師傅成為華燕第一批軍品裝配工,在這個崗位上一干30年,成為一名在陀螺電機裝配崗位上勤於動腦、善於動手的技師。
1976年,工廠為某型號導彈配套的電機產品,當時可是公司的吃飯產品,因此工廠高度重視。有產品是高興事,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卻高興不起來了,原來按照工藝要求,
產品的電機壽命要求達到50個小時,而實際上我們的產品技術狀態只能達到30個小時左右,技術瓶頸不知從何下手。當時,公司組織了一支由設計員、工藝員、工人師傅組成的攻關隊伍,朱家泉師傅就是其中一員。
作為攻關組成員,朱師傅和這個“攔路虎”彪上了勁,飯吃不下,覺睡不著,腦子裡不停的在琢磨思考,到底該從哪下手解決呢?別人下班了,他獨自在車間做試驗,
一次一次失敗,他沒有放棄。
經過認真的分析後,朱師傅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軸承滾珠越多,摩擦力也就越大,壽命就會越短,那我能不能減少幾個軸承裡的珠子減少摩擦力呢?摩擦力小了,電機轉起來也許就不會發熱了。朱師傅順著這個思路興奮起來,他採取每間隔一個滾珠減少一個滾珠的辦法來依次減少滾珠,每減少一個珠子做一次試驗,一直減到軸承上剩餘9顆滾珠,
雖然滾珠數量減少後,對每顆滾珠的承載有所增加,但經過振動、衝擊等試驗證明,該方法確實能夠降低電機因發熱而堵轉的故障,試驗成功了!朱師傅激動地不敢相信,又連續做了兩次試驗,電機壽命都超過50個小時,產品指標全部符合技術檔要求。梁振河廠長在得知情況後,肯定了朱家泉的工作成績,並給予了獎勵。該專案獲得012基地科技技術進步二等獎。
自此,產品成功配套至導彈,
為工廠完成50萬產值立下赫赫戰功!
(華燕職工曹承軍)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赤土嶺文協微信公眾號(CCEA2016)

傳播漢文化精髓 弘揚三線文化精神

赤土嶺文協微信平臺投稿郵箱276384844@qq.com

【期刊584】

本期責編: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