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晉「三線文化」漢中的軍工生產史話

漢中的軍工生產,發端於三國時期,鼎盛于三線建設。

如今是漢中工業的支柱產業群。

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駐軍漢中,屯田北伐久戰,時間為西元228年春至西元234年冬。在漢期間即開始鑄造兵器,發明了諸葛連弩,研製出木牛流馬,用於五次伐魏戰爭。這是有記載的漢中軍工發端。

民國十年(西元1921),北洋軍吳新田第七師進駐漢中,建立南鄭鐵工廠修械所,專修槍械。1930年交第十七路軍第三十八軍。1935年交漢中專員公署。這一年,留壩縣團防局在縣城設兵工廠製造夾板槍。

抗戰時期,還專門為兵工廠製作木槍托。稍後,略陽縣也設槍支修械所。負責陝甘邊界一帶的槍支維修。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匪首王三春在鎮巴縣設兵工廠製造槍支及麻辮手榴彈等武器。

民國二十二年(西元1933),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蘇區,即在新成立的紅江縣所屬的陳家壩芭蕉坪(今南鄭縣福成),建立被服廠、槍房、子彈廠等,補充戰場軍需。

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

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山西兵工總監兼兵工總廠廠長黃國梁(洋縣籍,山西辛亥革命元勳)的力薦下,在城固縣設立西北兵工廠城固分廠,計有員工1500餘人,主要生產輕機槍(年產約3000挺),步槍(年產約萬支),手榴彈、六0炮彈、迫擊炮彈、炸藥等,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遷走。

1939年國民政府國防部在南鄭縣(今漢台區)開辦西北染料廠,利用本地出產的五倍子,

橡碗子等為原料製成綠色、灰色顏料專供軍服漂染用,1948年停辦。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根據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關於“要準備打仗”和“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戰略部署,在國務院國防辦公室統一領導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漢中的佈局是“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骨幹工業專案。”

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加快漢中三線建設工程進度,調來瀋陽軍區空軍工程兵217部隊,

蘭州軍區調來1個團的工程兵部隊,國家建委又調來遼寧省第四建築工程公司,陝西省建工局調來4個建築工程公司從事建築施工。除了漢中地區各縣,還有安康地區建築隊。眾多的建設者雲集漢中,是漢中現代建設史上的最高峰階段。

在第三個五年計劃(1965~1970)到第四個五年計劃(1970~1975)期間,漢中的“三線”建設形成了高☆禁☆潮,“文革”期間,漢中三線建設遭到了嚴重干擾和破壞,

給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1970年3月26日,周恩來總理對陝西經濟工作和三線建設作了重要講話,指示陝西在經濟建設中,農業要幫陝北,工業要幫關中,三線建設要幫漢中,把陝西的經濟搞好。

十餘年間,先後來漢中視察三線建設的有國務院副總理王震、餘秋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彭紹輝、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空軍副司令員曹裡懷,二炮副司令員符先輝,二機部部長劉偉,副部長李覺、牛書申,三機部副部長趙爾祿,四機部部長高俊,國防科委二十二基地主任張翼翔,國防科委局長陳健民,中共中央西北局計委主任宋平、副主任李廣仁,西北局軍工局局長曼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長韓勁草,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韓先楚、政委蕭華,副政委江波,副司令員李書茂,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楊渙民,副司令員方升普,2l軍軍長胡煒,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主任白介夫,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胡耀邦、李瑞山,副書記肖純、吳桂賢,省軍區司令員黃經耀,政委谷鳳鳴,副司令員李學廉等。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三次到漢中視察,王震多次講三線建設是漢中的重頭,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把工作搞好,黨中央、周總理時刻思念著三線建設,你們一定要明確這項工作的戰略意義。

漢中航空工業是國家航空工業部(三機部)的第二套航空工業基地,又是國家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是在漢中三線建設中最大的國有集團企業。1964年10月開始籌建,1965年10月,國防工辦、航空工業部下文通知,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11月,中央軍委國防工辦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即時開展了大型運輸機基地建設的各項工作.在建設的過程中,大、中、小廠相結合,以中、小廠為主,按照飛機生產專業化建設新廠,將飛機生產廠和附件廠,分成飛機總裝、部裝、機械加工、起落架、鍛鑄衝壓、精密工具、儀錶、工藝設備、機械加工等廠。基地所屬的22個廠和企事業單位,分佈於漢中市、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洋縣、西鄉縣、甯強縣,有職工近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萬人,形成技術力量雄厚,工藝先進,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科研、生產基地。

1964年8月,解放軍總參開始在漢中選點建設,安排3個專案在城固縣許家廟鎮,對外稱之“791部隊”。1965年10月“甲區”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 區全部竣工,但洞體工程尚在施工過程中。

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1968年1月來留壩縣,在兩河口鄉興建2個項目,對外稱825部隊,1977年離漢遷天津。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1968年5月在略陽縣黑河壩興建項目1個,對外稱809部隊,

1972年10月竣工。

陝西銅礦又稱八一銅礦,是解放軍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的直屬企業,1967年4月在甯強燕子砭籌建,1970年10月竣工投產。1978年移交省冶金廳直管。

1969年5月,第二機械工業部(二機部)部分人員來漢中籌建,內遷5個專案,即405廠,對外稱勝利機械廠,定點在洋縣溢水鎮;813廠,對外稱向陽機械廠,定點在南鄭縣聖水鎮。還有配屬的地質勘探214隊、21建設公司、23安裝公司。

內遷軍工企業的同時,一批國內工業骨幹企業也紛紛遷至漢中。其中有一機部的6個項目,配套建設漢江職工醫院和機械工人技術學校,對外單稱65號信箱。漢江機床廠從上海遷來,1965年4月來漢中選廠定點漢台區河東店鎮籌建;漢川機床廠1965年10月由北京第二機床廠分出一部分,內遷漢台區河東店鎮籌建;漢江鑄鍛件廠1966年4月由上海內遷漢台區宗營鎮,1972年10月竣工;漢江工具廠1967年2月由哈爾濱遷漢台區宗營鎮,1968年初興建,1971年竣工投產;海紅軸承廠1966年由哈爾濱遷勉縣黃沙鎮,1972年3月竣工,後總廠遷至長安,分廠設在漢中;漢江油咀油泵廠1966年5月由河南洛陽遷漢台區西關籌建,1971年8月竣工投產。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是高教部在三線建設時選址在漢中的一個項目,對外稱“653工地”。1966年4月經國務院准,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教授首次帶領工作組來漢中,通過空中航測,選址在勉縣褒城鎮北連城山下。周培源兼任北大漢中分校校長。1966年5月籌建,1972年10月竣工。學校設有無線電系、雷達系、物理系(包括核反應爐)、力學系。1978年5月遷回母校北大。後陝西省在原址籌建陝西工學院。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批復,陝西工學院合併為陝西理工學院。此地成為理工學院北校區。

作者簡介:郭松林,筆名秦晉。原漢中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陝西省作協會員。已出版《生命的接力》、《飛翔的月光》兩部散文集。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二機部部長劉偉,副部長李覺、牛書申,三機部副部長趙爾祿,四機部部長高俊,國防科委二十二基地主任張翼翔,國防科委局長陳健民,中共中央西北局計委主任宋平、副主任李廣仁,西北局軍工局局長曼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長韓勁草,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韓先楚、政委蕭華,副政委江波,副司令員李書茂,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楊渙民,副司令員方升普,2l軍軍長胡煒,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主任白介夫,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胡耀邦、李瑞山,副書記肖純、吳桂賢,省軍區司令員黃經耀,政委谷鳳鳴,副司令員李學廉等。國務院副總理王震三次到漢中視察,王震多次講三線建設是漢中的重頭,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把工作搞好,黨中央、周總理時刻思念著三線建設,你們一定要明確這項工作的戰略意義。

漢中航空工業是國家航空工業部(三機部)的第二套航空工業基地,又是國家唯一的生產大型運輸機基地。是在漢中三線建設中最大的國有集團企業。1964年10月開始籌建,1965年10月,國防工辦、航空工業部下文通知,漢中為殲擊機生產基地。1969年11月,中央軍委國防工辦決定漢中為大型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國家第四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即時開展了大型運輸機基地建設的各項工作.在建設的過程中,大、中、小廠相結合,以中、小廠為主,按照飛機生產專業化建設新廠,將飛機生產廠和附件廠,分成飛機總裝、部裝、機械加工、起落架、鍛鑄衝壓、精密工具、儀錶、工藝設備、機械加工等廠。基地所屬的22個廠和企事業單位,分佈於漢中市、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洋縣、西鄉縣、甯強縣,有職工近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1萬人,形成技術力量雄厚,工藝先進,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科研、生產基地。

1964年8月,解放軍總參開始在漢中選點建設,安排3個專案在城固縣許家廟鎮,對外稱之“791部隊”。1965年10月“甲區”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 區全部竣工,但洞體工程尚在施工過程中。

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1968年1月來留壩縣,在兩河口鄉興建2個項目,對外稱825部隊,1977年離漢遷天津。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1968年5月在略陽縣黑河壩興建項目1個,對外稱809部隊,

1972年10月竣工。

陝西銅礦又稱八一銅礦,是解放軍總後勤部西安辦事處的直屬企業,1967年4月在甯強燕子砭籌建,1970年10月竣工投產。1978年移交省冶金廳直管。

1969年5月,第二機械工業部(二機部)部分人員來漢中籌建,內遷5個專案,即405廠,對外稱勝利機械廠,定點在洋縣溢水鎮;813廠,對外稱向陽機械廠,定點在南鄭縣聖水鎮。還有配屬的地質勘探214隊、21建設公司、23安裝公司。

內遷軍工企業的同時,一批國內工業骨幹企業也紛紛遷至漢中。其中有一機部的6個項目,配套建設漢江職工醫院和機械工人技術學校,對外單稱65號信箱。漢江機床廠從上海遷來,1965年4月來漢中選廠定點漢台區河東店鎮籌建;漢川機床廠1965年10月由北京第二機床廠分出一部分,內遷漢台區河東店鎮籌建;漢江鑄鍛件廠1966年4月由上海內遷漢台區宗營鎮,1972年10月竣工;漢江工具廠1967年2月由哈爾濱遷漢台區宗營鎮,1968年初興建,1971年竣工投產;海紅軸承廠1966年由哈爾濱遷勉縣黃沙鎮,1972年3月竣工,後總廠遷至長安,分廠設在漢中;漢江油咀油泵廠1966年5月由河南洛陽遷漢台區西關籌建,1971年8月竣工投產。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是高教部在三線建設時選址在漢中的一個項目,對外稱“653工地”。1966年4月經國務院准,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教授首次帶領工作組來漢中,通過空中航測,選址在勉縣褒城鎮北連城山下。周培源兼任北大漢中分校校長。1966年5月籌建,1972年10月竣工。學校設有無線電系、雷達系、物理系(包括核反應爐)、力學系。1978年5月遷回母校北大。後陝西省在原址籌建陝西工學院。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批復,陝西工學院合併為陝西理工學院。此地成為理工學院北校區。

作者簡介:郭松林,筆名秦晉。原漢中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陝西省作協會員。已出版《生命的接力》、《飛翔的月光》兩部散文集。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