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作家申賦漁談中華創世神話:中國人的信仰蘊藏在上古神話裡

旅法作家申賦漁的新書《中國人的歷史:諸神的蹤跡》日前由北京新經典文化出版。9月16日下午,《諸神的蹤跡》新書發佈會在上海書城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對申賦漁進行了專訪。

《諸神的蹤跡》是申賦漁“中國人的歷史”系列的開篇之作,

主要講述了上古的神話故事。該系列計畫寫十本,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寫到民國。申賦漁說,《中國人的歷史》系列叢書是寫給青少年看的,“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法國,碰到那裡很多華人很焦慮,他們的孩子出生在法國,中文也會講,但對中國文化瞭解非常少,他們不希望孩子沒有根,但孩子們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看。所以我就想寫這樣一套書,
告訴他們,我們中國人怎麼來的。”

上古神話裡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伏羲創八卦、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黃帝戰蚩尤、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申賦漁在書中寫了很多這類許多人幼時便熟知的人物和故事,

此外,他也寫了不那麼為人所熟知的人物,諸如伊尹、傅說等。這些故事的材料主要來自於《山海經》《淮南子》《呂氏春秋》等歷史資料。

在申賦漁看來,他寫這本《諸神的蹤跡》,也不只是為了講故事,而是希望讓青少年更清晰地把握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精髓。他認為中國人的信仰就蘊藏在很多上古神話裡。

“中國人的神要靠自己的努力、抗爭,

才能成為神,而不是像西方的神那樣,一開始就是神。還有中國神話裡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像精衛填海,恨大海把自己淹死,而且她不想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所以要把大海填掉。夸父追日,不是呆子嗎?外國有追風箏的人,但哪有追日的人厲害。還有後羿射日,我們為什麼不挖個洞躲起來,而要把太陽射下來。還有女媧補天,天上補了,來洪水來怎麼辦?大禹治水。西方神話是怎樣呢?諾亞方舟,
大家覺得活該,收拾收拾上山,等洪水退。所以中國人的信仰在哪裡?其實就蘊藏在上古的神話裡,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對我們今天的意義是非常大的,而且我們自己不知道,其實我們中國人不是碰到什麼災難就躲的,否則哪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就被滅掉了。”

申賦漁講的這一點很類似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某位哈佛教授的說法:中國人的神話裡都是和天地抗爭,

這種特質讓中華民族屹立不倒。儘管該新聞被證實為謠傳,但申賦漁也認為這個說法是成立的。

《中國人的歷史:諸神的蹤跡》

中國神話裡,人神鬼是共處的

談到西方神話和中國神話的最大區別時,申賦漁解釋道:“在西方神話,人和神之間是有鴻溝的,不可逾越的。中國神話裡,人神鬼是混處的,人和神在一起,人和鬼在一起,人和人在一起。比如家裡面有灶神、土地神,祭祖的時候就是祭鬼嘛,鬼回家來看看。人可以變成鬼,人也可以變成神。像土地神,很多是地方上是做了很多公益的人,死了之後變成土地神。或者老子變成太上老君,也是一個例子。”

申賦漁也談道,西方神話有一個龐大完整的體系,與之相比,中國神話往往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中國的神因為太多、太家常、與生活的關聯太密切,他們的故事被記載得太零散,因而顯得行跡縹緲、面目模糊。因此,他希望通過《諸神的蹤跡》讓這些神祇與英雄的形象清晰起來。

在訪談中,申賦漁還澄清了一些基本的關於神話的問題。比如,是不是封神演義之前才有神?“首先,《封神演義》是小說。第二,在封神之前,天上已經有很多很多神了,封了之後只是增加了數量而已。”申賦漁也談道,《封神演義》很有意思,“哪些人被封神,取決於在這場改朝換代的大戰中,立什麼功了,根據你的功績來,不像後世是成王敗寇,失敗的全部殺掉。《封神演義》好的地方就在於成功的人給你一個好一點的位置,壞的人也給你一個位置。實在最壞的像申公豹,堵北海眼去了,其他人能給你一個位置還是儘量給你一個位置。”

在神話電視劇中,天上的神遠遠多於陰間的神。“在上古神話裡,陰間叫厚土。專門有神來管理地府,比如扶桑樹上有一隻金雞,如果太陽出來鬼還不回到地府的話,會被抓起來,被老虎吃掉。上古神話裡,陰間的神不多,到後來就越來越豐富,隨著佛教引進過來,就有了陰曹地府,輪回,十八層地獄這些,道教、佛教都結合在一起了。”

當功利完全遮蓋信仰,就會出現奶奶廟

談到前段時間引起爭議的奶奶廟,申賦漁認為奶奶廟和中國古代民間的信仰崇拜非常不同。“過去不像現在這麼功利,過去把一個人封為神是因為這個人有很大的功績,做了很多好事,然後封他為神。就像後羿做了很多好事,後人封他為神。現在完全是功利化的,當然過去也說不上完全沒有功利,求神保平安這也是功利,是人心,但現在就完全變成只要對我有用就行。”

在中國古代,有沒有像奶奶廟這樣因為功利化的目的而造出一個神?對此,申賦漁解釋道:“古代的信仰是多神教,信仰萬物有靈,書有書神,山有山神,這些神不見得是具象的有一個像神話電視劇裡看到的人一樣的形象但奶奶廟被這個事情推到了荒謬可笑的地步,過去的人是帶著一種敬畏之心,奶奶廟是為了撈錢。信仰和盈利不太應該捆綁,之所以很多人嘲諷奶奶廟,就是因為收錢。過去不是,信某個神,給神供奉點吃的,他還要帶回家去吃,不會留下。我覺得隨著時間的變化,信仰在喪失,功利在上升。當功利完全遮蓋了信仰,就會出現奶奶廟這樣的例子。”

人和神之間是有鴻溝的,不可逾越的。中國神話裡,人神鬼是混處的,人和神在一起,人和鬼在一起,人和人在一起。比如家裡面有灶神、土地神,祭祖的時候就是祭鬼嘛,鬼回家來看看。人可以變成鬼,人也可以變成神。像土地神,很多是地方上是做了很多公益的人,死了之後變成土地神。或者老子變成太上老君,也是一個例子。”

申賦漁也談道,西方神話有一個龐大完整的體系,與之相比,中國神話往往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中國的神因為太多、太家常、與生活的關聯太密切,他們的故事被記載得太零散,因而顯得行跡縹緲、面目模糊。因此,他希望通過《諸神的蹤跡》讓這些神祇與英雄的形象清晰起來。

在訪談中,申賦漁還澄清了一些基本的關於神話的問題。比如,是不是封神演義之前才有神?“首先,《封神演義》是小說。第二,在封神之前,天上已經有很多很多神了,封了之後只是增加了數量而已。”申賦漁也談道,《封神演義》很有意思,“哪些人被封神,取決於在這場改朝換代的大戰中,立什麼功了,根據你的功績來,不像後世是成王敗寇,失敗的全部殺掉。《封神演義》好的地方就在於成功的人給你一個好一點的位置,壞的人也給你一個位置。實在最壞的像申公豹,堵北海眼去了,其他人能給你一個位置還是儘量給你一個位置。”

在神話電視劇中,天上的神遠遠多於陰間的神。“在上古神話裡,陰間叫厚土。專門有神來管理地府,比如扶桑樹上有一隻金雞,如果太陽出來鬼還不回到地府的話,會被抓起來,被老虎吃掉。上古神話裡,陰間的神不多,到後來就越來越豐富,隨著佛教引進過來,就有了陰曹地府,輪回,十八層地獄這些,道教、佛教都結合在一起了。”

當功利完全遮蓋信仰,就會出現奶奶廟

談到前段時間引起爭議的奶奶廟,申賦漁認為奶奶廟和中國古代民間的信仰崇拜非常不同。“過去不像現在這麼功利,過去把一個人封為神是因為這個人有很大的功績,做了很多好事,然後封他為神。就像後羿做了很多好事,後人封他為神。現在完全是功利化的,當然過去也說不上完全沒有功利,求神保平安這也是功利,是人心,但現在就完全變成只要對我有用就行。”

在中國古代,有沒有像奶奶廟這樣因為功利化的目的而造出一個神?對此,申賦漁解釋道:“古代的信仰是多神教,信仰萬物有靈,書有書神,山有山神,這些神不見得是具象的有一個像神話電視劇裡看到的人一樣的形象但奶奶廟被這個事情推到了荒謬可笑的地步,過去的人是帶著一種敬畏之心,奶奶廟是為了撈錢。信仰和盈利不太應該捆綁,之所以很多人嘲諷奶奶廟,就是因為收錢。過去不是,信某個神,給神供奉點吃的,他還要帶回家去吃,不會留下。我覺得隨著時間的變化,信仰在喪失,功利在上升。當功利完全遮蓋了信仰,就會出現奶奶廟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