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朱德群:帶走“留法三劍客”時代

曾經的“留法三劍客”

朱德群是法蘭西學院藝術院歷史上的第一位華裔院士, 于1997年入選。 第二位是華裔畫家趙無極, 於2002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 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僅有10名終身院士, 其中兩名為華人:朱德群和趙無極。

2000年, 經朱德群院士推薦, 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 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 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200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榮耀。 3位校友惺惺相惜, 共同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藝術大師。

在中國藝術史上, 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通常被視為林風眠最優秀的3位學生。

趙無極與朱德群同年進入杭州藝專, 吳冠中則比他們晚一年。 畢業後, 他們先後赴巴黎學習西洋繪畫藝術, 被稱為“留法三劍客”。 後來, 吳冠中回國, 朱德群和趙無極則在法國繼續書寫藝術輝煌, 他們從不同路徑, 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美術史上聲名赫赫的3位大家。

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的相繼離世, 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杭州求學, 師從吳大羽、潘天壽

朱德群曾談起他與趙無極的區別:趙無極上課不專心, 而他則老老實實地學習國畫。

朱德群出生在一個深具文化修養的醫生世家, 家中收藏了豐富的古典書籍和名人字畫。 最令少年朱德群著迷的是傳統繪畫, 尤其是書法。

小時候, 朱德群被要求學書法。

“那時被家長要求學正楷, 但偏偏他又沒有耐心去練正楷, 就在父親的書房內找到了王羲之的書法帖子。 ”狂草便伴隨朱德群的整個創作生涯。

1935年到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在這所由學貫中西的林風眠任校長的學校裡, 朱德群向吳大羽學習油畫, 向潘天壽學習國畫。 白天, 寫生繪畫並嘗試多種受野獸派風格影響的習作;晚上, 則將精力投注于書法練習或臨摹古代大師作品。

在這所學校裡, 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是校友。 或許他們當年也未曾想到日後藝術史上會將3人並提, 他們相繼被授予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 也被稱為“三劍客”。 中國美術學院老院長肖峰的回憶中, 還有這樣一段趣聞:“朱德群曾向我談起過他與趙的區別,

說趙無極上課不專心, 而自己則是老老實實地學習國畫。 ”

留學法國, 斯塔爾“指引我自由之道”

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與具象的界限。 他開始在西方抽象藝術中運用中國水墨畫的效果。

1955年, 朱德群在法國馬賽登陸。 到法國前, 他在臺灣已經相當成功, 卻未曾放棄赴巴黎學畫的想法。 老師的教誨以及他在杭州藝專的圖書館內翻閱莫内、塞尚或馬蒂斯作品的普通印刷品所引發的年輕夢想, 一直在牽引著他。

初抵巴黎, 朱德群住在夢露街一棟簡樸的旅館內, 狹窄的房間也同時充當畫室。 上午在法語聯盟上課, 下午則在大茅屋畫院畫素描。 在巴黎早期, 朱德群以描繪女性裸體為主, 卻已有了西方繪畫大師的影子。

1956年, 朱德群在巴黎市立美術館看尼古拉·德·斯塔爾去世一周年回顧展, 沒想到一下就釋放了深藏在內心的能量。 他說:“那一年, 參觀巴黎現代美術館的尼古拉·德·斯塔爾的回顧展給了我一個啟示。 他那風格豪放的繪畫指引我自由之道, 就如同我在夢中所看到的。 ”

朱德群決定切斷與具象繪畫的聯繫, 進入極端抽象。 發現斯塔爾, 顯然給朱德群搭建了一座意想不到的中西之間的橋樑。 在抽象藝術中, 朱德群的書法造詣又使其發展出無窮的內在活力, 朱德群開始逐漸感受到中國書法與抽象藝術之間的內在一致性。

此時的朱德群完全打通了中西、抽象與具象的界限。 他開始在西方抽象藝術中運用中國水墨畫的效果,

製造出未曾有過的遼闊意境。 從1965年所畫的《泉》中, 可以看到北宋畫家范寬的影子;在《遇》中, 山峰間的一條路徑或一片林中空地, 又讓人看到李可染的風格。

肖峰自20世紀80年代出任中國美院院長以來, 多次與朱德群接觸。 他說:“朱德群也將自己的藝術心得與我交流:‘不要以為抽象藝術不要形, 不要人, 不要物件, 我的物件都來自大自然和藝術家的心靈。 ’”朱德群的這番話肖峰至今銘記。

在肖峰看來, 儘管朱德群技貫中西, 但從其畫作中仍可以看出文人畫的傳統, “他的畫作就是用中國文人畫的精粹來表達, 當然中間也有西方文化的學習。 可以說, 朱德群就是個詩性的抽象藝術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