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些年即將失傳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精選之—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Folkmusic), 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 簡稱民謠、民歌、民樂, 於國際民間音樂協會(IFMC)之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 也就是該音樂散佈過程, 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 並親自相傳所得。

民間音樂指由廣大人民群眾在漫長歷史過程中, 通過口口相傳而流傳下來的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 它無論從使用的樂器、演奏的樂譜還是演奏形式, 都有著極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與當地的民俗習慣相溶合, 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相結合。

那些流傳已久的民間音樂

1. 左權開花調

"開花調"是流行在山西省太行山區(或稱東山區)的一種民間山歌形式。 主要分佈于左權、和順、武鄉、襄垣各縣。 其中以"左權開花調"最為出色。 因"開花調"歌詞的上句常"xx開花"為起興, 下句點題, 因而當地人把這種形式的山歌統稱"開花調"。

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左權縣申報的“左權開花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左權開花調

2.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是一種傳統民歌音樂。 山西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 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的“走西口”生活生產方式。

由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生了詠歎人間離苦、別緒、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 當地人稱之為“山曲”。 山曲的曲調則運用並置、呼應、對比等兩句體, 蘊含有豐富的美學意味。 在反映中國民歌發展歷史與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狀況方面, 也具有典型的意義。

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河曲縣申報的“河曲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河曲民歌

3.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 意即長歌, 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 宜於敘事, 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 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蒙古族長調民歌

4. 巢湖民歌

安徽一向為蘊藏民歌藝術的寶庫,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地方傳統民歌難以數計, 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安徽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當地勞動人民集體創作,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漁歌、秧歌、茶歌和門歌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樸素自然,優美感人。巢湖是安徽著名的歌鄉之一,境內槐林的燈歌,沿湖一帶的漁歌,山區的山歌,銀屏的秧歌,各有風格,豐富 多彩,早在50年代就馳譽國內。近幾年,巢湖又不斷舉辦盛大的“南巢歌會”,數百名新老歌手紛紛登臺,掀起陣陣清新純樸的“巢湖風”。

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巢湖民歌

5.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廣東省梅州市境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它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梅州客家山歌

6. 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號稱“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流行。江南絲竹的樂隊編制一般為7~8人,少則3~5人。

江南絲竹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江南絲竹

7.嗩呐藝術

嗩呐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基本樂器嗩呐,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嗩呐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嗩呐藝術

8.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傳統民間大型鼓吹樂,起源于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達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西安鼓樂

9.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威風鑼鼓古樸典雅、純正健美,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國鼓樂的經典,具有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徵。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佈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霍州更是威風鑼鼓之鄉,霍州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2006年5月20日,晉南威風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晉南威風鑼鼓

10.梁平癩子鑼鼓

梁平癩子鑼鼓是重慶市梁平區境內流傳的一種傳統民間器樂。在梁平,前人有"蜀人朝山,鑼鼓喧天"之說。歷年來,梁山癩子鑼鼓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每逢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人們總愛用梁山鑼鼓來渲染氣氛。一年一度的梁山鑼鼓迎春搶彩已成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民俗習慣。此外,還可根據人們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即興在鄉村院壩、田間地頭進行演奏娛樂。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癩子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梁平癩子鑼鼓

以上精選了10種流傳民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音樂,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瞭解中華文化,喜歡中國民間音樂。

目前還有很多很多好聽並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音樂,希望這些民間音樂可以進一步的流傳百世,並得以發揚和廣大。讓我們一起來關注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

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安徽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當地勞動人民集體創作,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漁歌、秧歌、茶歌和門歌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樸素自然,優美感人。巢湖是安徽著名的歌鄉之一,境內槐林的燈歌,沿湖一帶的漁歌,山區的山歌,銀屏的秧歌,各有風格,豐富 多彩,早在50年代就馳譽國內。近幾年,巢湖又不斷舉辦盛大的“南巢歌會”,數百名新老歌手紛紛登臺,掀起陣陣清新純樸的“巢湖風”。

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巢湖民歌

5.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廣東省梅州市境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它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梅州客家山歌

6. 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號稱“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流行。江南絲竹的樂隊編制一般為7~8人,少則3~5人。

江南絲竹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江南絲竹

7.嗩呐藝術

嗩呐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基本樂器嗩呐,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嗩呐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嗩呐藝術

8.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傳統民間大型鼓吹樂,起源于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達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西安鼓樂

9.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威風鑼鼓古樸典雅、純正健美,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國鼓樂的經典,具有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徵。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佈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霍州更是威風鑼鼓之鄉,霍州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2006年5月20日,晉南威風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晉南威風鑼鼓

10.梁平癩子鑼鼓

梁平癩子鑼鼓是重慶市梁平區境內流傳的一種傳統民間器樂。在梁平,前人有"蜀人朝山,鑼鼓喧天"之說。歷年來,梁山癩子鑼鼓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每逢節日盛會、開業慶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人們總愛用梁山鑼鼓來渲染氣氛。一年一度的梁山鑼鼓迎春搶彩已成為當地代代相傳的民俗習慣。此外,還可根據人們生產勞動、生活的需要,即興在鄉村院壩、田間地頭進行演奏娛樂。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癩子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民間音樂之——梁平癩子鑼鼓

以上精選了10種流傳民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音樂,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瞭解中華文化,喜歡中國民間音樂。

目前還有很多很多好聽並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音樂,希望這些民間音樂可以進一步的流傳百世,並得以發揚和廣大。讓我們一起來關注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