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關於客家的界定

關於“客家”的界定, 羅香林先生最早提出的包括有:時間(趙宋一代為起點), 空間(地域以福建西南部、江西東南部、廣東東北部為基本住地, 而更及於再遷之各地), 語言(操同一客語而與其鄰居不能相混者), 文化(自趙宋以來之文物或活動, 大體皆可認為客家之文物或活動)。

近年有不少學者提出新的界說, 如“它以自己在語言、文化、風俗、民情諸多方面的獨特屬性與其他漢族民系相區別”, “凡說客家話(以客家話為母語者)就是客家人”, “凡具有客家民系特徵的人或群體, 不管其血統如何, 皆可稱為“客家人”。 ”

關於客家血統。 如香港名人李嘉誠, 他不否認是客家人李火德的23世裔孫, 他有客家血統, 但在潮汕文化氛圍中生長, 沒有“客家文化素質”, 也沒有“客家認同意識”, 因此, 他是“潮州人”而不是“客家人”。 另一個實例說明“血統”是重要因素而非必具的要素。

美國洛杉磯企業家熊德龍, 是印尼血統, 他成長立業後, 奉自幼收養他的客家婦女為母親, 以梅州為祖居地, 有深厚的客家文化素質, 說一口地道的梅縣話, 自認是梅縣客家人, 對客家情真意切, 慷慨贊助梅縣建設, 他現已成為客家社會熱誠接受的梅州市首批榮譽市民。

關於“客家文化素質”。 如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等名人, 他們有“客家血統”, 不過因在非客家文化氛圍中成長, 缺乏“客家文化素質”, 不會講客家話, 但他們知道身世, 具有“客家意識”, 承認自己是客家人。 又如僑居海外客家人的第三、第四代子孫, 已經全盤非客化了, 但他們仍承認是客家人, 並隨父祖輩回鄉尋根。

關於“客家認同意識”。 一般來說, 產生“認同意識”必然還具有“客家血統”或“客家文化素質”。 只是有些二者兼有的人, 因從小在非客家人群中生活, 會“忘記”自己是客家人。 雖然消失“客家意識”, 實際上還是“客家人”。

耕作人/文

耕作人/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