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紫砂界的“不述而作”之風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于我老彭。

述, 為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保留傳統文化;作, 為創新。

此乃孔丘自述所言, 說著書非自己創造, 乃是對前人智慧的整理。

然後, 述而不作成為一種古訓, 以為只應服從傳統道德、思想和制度, 不應立異或有所創作。

此話雖片面, 但也不乏謙遜的成分;再者, “作”確實只有基於“述”的前提, 才能發生。

無論如何, “述”先於“作”。

今人卻恰恰相反, 正如紫砂界悄然盛行起“不述而作”之風。

學藝不滿一年, 拍泥尚如錘地, 剛做完一個不成氣候的壺胚, 就志自得滿、坐不住了。

翻翻朋友圈, 哪位名家的壺出了天價, 轉眼看自己剛成型的壺, 只覺相差無幾。 憤懣不平之氣油然而生!

隨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何處有重要聚會、有哪些名人參與, 哪裡繁華就往哪處, 湊到明星、大師跟前合張影, 便說是與之合作過、受之指導, 照片沖刷出來, 家中四面如彩旗高懸,

迎風招揚。

擠進某某競賽, 如魚得水地經過各方關係獲得一個制壺創新獎, 然後將作品打進博物館。 瞧, 這就是我的代表作了, 往常不是講究創新嘛, 我也弄一個。

名家合照、制壺大獎、紫砂交流會……素材越多越好, 搞條新聞、弄個展覽、發個朋友圈, 藝人們也是不遺餘力地“運營”著自己。

憾哉!

《茶可道》中, 有兩句話甚好:“作為一個中國人, 每一個人生下來就不是嬰兒”, 又說“每一把壺都是有年歲、有來歷的, 哪怕它是一分鐘前剛出窯的。 ”

每一個剛出生的中國人、每一把剛出窯的壺, 都是由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構成的龐大胎盤哺育而來。

而我們所做的, 難道就是剛脫離胎盤, 便棄根忘本?

在這種虛榮的炒作下, 影響的整個市場, 是每一個愛壺人的迷霧彈, 迷住的是壺友的雙眼, 失去的是對紫砂壺的自自信心。

朋友圈賣壺的開始群起呼應,

“我已決定改行, 再也不賣紫砂壺了”

“原來受傷的不只我一人”

“三百六十行, 行行不容易啊”

“改行去搬磚!”

……

當各位都著眼於“賣壺不易”時

一位茶客的評論戳中了我的淚點

讓一個人重拾信任, 要多長時間?讓千千萬萬的壺友茶客重拾信任, 又要多長時間?我們無法預期, 但每一天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我們只需記得, 那一件件被手觸摸的光亮無比的工具, 都是每一把至美紫砂壺的初心!

請聽聽這些茶客的心聲

“我也曾是一名忠實的茶客

我也深愛著紫砂壺

我常對你們朋友圈的壺動心

可我也常常狐疑它的來歷、出處

我一遍遍權衡它的價錢和品相

但過去受騙的經歷在我心頭作祟

我耿耿於懷

你說這是一把物超所值的好壺

但是對不起

我已經十年不買一把壺了

這次

我依然無法放下內心的芥蒂”

亂象迭出,令人扼腕!但信心還是要有的,我們依然在堅持!

© 版權聲明

圖片資料收集於網路,不作商業用途,僅分享欣賞,如有不妥之處請與我們聯繫!

我已經十年不買一把壺了

這次

我依然無法放下內心的芥蒂”

亂象迭出,令人扼腕!但信心還是要有的,我們依然在堅持!

© 版權聲明

圖片資料收集於網路,不作商業用途,僅分享欣賞,如有不妥之處請與我們聯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