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看了這篇文章後,你喝葡萄酒還會兌雪碧嗎?

葡萄酒應不應該兌雪碧, 有的人說這還用問嗎, 釀酒師們辛辛苦苦釀出來的作品, 不是被這麼糟蹋的, 雖然跟以前相比, 如今對雪碧的做法已經少很多了, 但對於這個做法的看法, 其實隨著葡萄酒經驗的積累, 是會不同的。

如果十五年前你問我, 我的回答是:如果能讓你更快樂, 為什麼是錯的呢?

實不相瞞, 我第一次喝葡萄酒就是這樣喝的。 大約十多年前, 那還是葡萄酒剛開始在國內流行的階段, 品嘗起來好奇心多過佐餐的興致。 那是我第一次喝幹紅葡萄酒, 就像當年第一次喝咖啡一樣, 本能地並不適應(更別提喜歡)那種口味。

座中的每個人酒量都一般, 又正值盛夏, 有人便建議說:“兌點冰雪碧據說很好喝。 ”一試, 果然好象入口舒服了一些。

在一直的正統理論, 對於“葡萄酒正確喝法”的討論中, 難免會捎帶到“葡萄酒兌雪碧”這一“奇葩喝法”, 這被認為是一種很“二”、或至少是“不正確”的喝法, 又或被看作是土豪的暴發戶行為, 與“洋酒兌綠茶”同罪。

如果十年前你來問我, 我可能會很想揍一頓你。

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歐洲釀酒大師, 要是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如此糟蹋, 肯定會痛心地從棺材裡翻過身來。 這些歷代釀酒師琢磨了上千年就是為了把葡萄酒中的水分抽出來、降低其糖分(幹紅的含糖量每升低於4克, “幹紅”的“幹”, 原即指“不甜”),

並將其中有限的糖分通過最簡單的糖化酒精方程釋放, 而現在如果兌入雪碧, 其中所含的糖分重新加入進去, 對釀酒師而言算是前功盡棄了。 所有的結構、平衡、香氣, 雪碧都會徹底把這些破壞。 這換句話說就是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嘛,

如果五年前來問我, 我會覺得這也沒有不可以的。

一種飲品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變異, 創造或混搭出新的做法、喝法, 這原本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如果葡萄酒兌雪碧很土, 那廣東和香港人茶兌奶會不會更 LOW 呢?國外很多人還往紅茶里加糖的呢, 這又算那樣子的高貴了?照樣子中國作為喝茶正宗大國, 是不是應該表達一下『強烈譴責』?

拿國際性飲品咖啡來說, 咖啡源出非洲之角地區,

在中東流傳的最初數百年裡, 都是純咖啡的喝法, 不加糖也不加牛奶。 然而在傳入歐洲後, 人們無法適應純咖啡苦澀的味道, 開始往裡面加糖。 1683年維也納之圍後, 奧地利軍隊繳獲了奧斯曼帝國軍隊留下的500袋咖啡豆, 柯奇斯基(Franz George Kolschitsky)用這些開設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藍瓶子”;因為奧地利人受不了像土耳其人那樣連咖啡渣也喝進去, 生意好不起來, 於是他開始向這種濃黑焦苦的飲料中添加牛奶。 這種新的喝法迅速盛行, 隨即傳入法國, 被稱為“café au lait”(加牛奶的咖啡), 1763年這個詞又進入英語, 也就是現在各地盛行的“拿鐵”(latte)的前身。 可以想見, 對幾百年來一貫喝純咖啡的土耳其人來說, 歐洲這些異教徒們往咖啡裡添加糖和牛奶的喝法必定都是奇怪和不正宗的。

說回葡萄酒, 其實國際上很多的知名飲品都是用葡萄酒兌的, 比如西班牙國飲 桑格里拉Sangria, 就是用葡萄酒和水果調製而成的, 西班牙人民一到夏天幾乎每天都會來一杯。 再說現在盛行的雞尾酒, 很多也是用葡萄酒調配的, 你還可以驚奇地發現, 雪碧在雞屋酒調配中也會經常出現。

所以呢, 或許你可以說“葡萄酒兌雪碧”看起來似乎總難免有幾分不登大雅, 正如雞尾酒就是一款休閒飲品一樣, “葡萄酒兌雪碧”或許也是中國人的一款休閒飲品呢。

如果現在你來問我, 我會覺得這個問題已經過時了。

如果你現在去二三線城市走一圈, 會發覺現在喝葡萄酒也已經非常流行了, 雖然他們很多時候還是用『瓶吹』的牛飲方式,

但至少他們甚至已經懂得如何選擇更適合自己口感的酒, 比如喜歡甜一點的, 他們會選擇甜白葡萄酒, 或者半幹型的紅葡萄酒;喜歡果香好一點, 就優先選擇澳洲、紐西蘭等新世界的葡萄酒;初入門的小白, 他們還會去選擇那些小甜水——Moscato d’ Asti等……他們仿佛已經完全不用雪碧去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飲用葡萄酒了, 用他們的話來說, 就是『牛飲也得要口感好, 總不能當中藥喝』。

我覺得中國人喝葡萄酒已經不會再兌雪碧了, 這是多麼大的進步。 這很大一部分功勞當然是葡萄酒文化傳播者, 但最終還是因為大家對於品質生活、消費升級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中國人, 總是世界上最熱愛生活的那一群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