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掃一屋”與“掃天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 在小學生的教材看到了這麼一則故事:

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了, 記得我少時讀書的時候也看過, 還深深記住了“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這句。 而且當時我學的教輔, 明說這則故事出自《後漢書》, 還非常誤導性地在文末加了一句:“後來陳蕃舉兵作亂, 果然失敗”。

導致我和很多同學, 很長一段時間, 都天真地以為, 陳蕃就只是一個小事都做不好、果然造反未成的小人物、失敗者而已。

後來我翻閱《後漢書》, 才發現原文是這樣的:

陳蕃字仲舉, 汝南平輿人也。 祖河東太守。 蕃年十年, 嘗閑處一室, 而庭宇蕪穢。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 謂蕃曰:“孺子何不灑埽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 當埽除天下, 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
甚奇之。 ——《後漢書·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薛勤只有“甚奇之”, 並沒有吐槽說“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

《世說新語》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陳仲舉(陳蕃)言為士則, 行為世范”, 《滕王閣序》因此有“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名句。

事實上, 陳蕃是東漢名臣, 在大多數史書的評價裡, 他為政清廉, 禮賢下士, 犯顏直諫, 一生對抗專權的外戚與弄事的宦官, 剛正不阿, 最終為誅滅宦官舉事, 事泄遇害。

那麼,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 這句話, 又出自哪裡呢?

清代文學家劉蓉著有《習慣說》, 是這麼寫的:

蓉少時, 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讀, 仰而思, 思有弗得, 輒起繞室以旋。 室有窪, 徑尺, 浸淫日廣。 每履之, 足苦躓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 父來室中, 語之, 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
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後蓉複履, 蹶然以驚, 如土忽隆起者。 俯視, 地坦然, 則既平矣。 已而複然。 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 而不與窪適也, 及其久, 則窪者若平,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則反窒焉而不寧。 故君子之學, 貴乎慎始。

於是後人以訛傳訛, 就將這句話, 安在了更為出名的陳蕃身上。

我認為, 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辨識能力, “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 可能是為了說明:成大事者不能好高騖遠, 要從小事做起。 但“掃一屋”與“掃天下”之間, 我覺得並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繫。

都說以史為鑒, 有時候解讀歷史, 常會衍生出誤人的雞湯, 對待歷史人物尤其要慎重, 不能隨便扣帽子, 而三兩言語就以成敗蓋棺論定, 好像一個人最後一步走錯, 之前每一步都錯了。

以前師長常把韓信能忍胯下之辱與他的成功聯繫在一起, 但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 又何嘗沒有“大丈夫寧折不屈”呢?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又何嘗沒有“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呢?

天下的道理, 很多時候要因時制宜, 並不是顛撲不破的。

最怕的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常常帶有傾向性地,去描述,甚至扭曲、編造一件事,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佐證。那樣,跟現在流行的公眾號雞湯,又有什麼區別呢?

並不是顛撲不破的。

最怕的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常常帶有傾向性地,去描述,甚至扭曲、編造一件事,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佐證。那樣,跟現在流行的公眾號雞湯,又有什麼區別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