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拋開“嘻哈”“時尚”標籤,如何看待吳亦凡的音樂實力和野心?

12月25日耶誕節當天, 吳亦凡新歌《想你》發佈, 歌曲上線第二日即登頂國內數位音樂平臺新歌榜。 也是借這樣一首由其本人作詞作曲並擔任製作人的歌曲,

為吳亦凡的2017“音樂年”做了一個完滿的總結。

這一年, 吳亦凡發行了個人首張先導EP《6》和四首單曲總共7首歌, 其中還包括砸開美國音樂市場大門並創下華人iTunes總榜最好成績的單曲《Deserve》。 因此, 如果給吳亦凡的“音樂年”加個定語, 那一定是“精挑細選”。

精挑細選之下, 必定是吳亦凡對於音樂的敬畏和赤城, 而蟄伏之後的每一次爆發, 都無一例外地昭示著這個90後音樂人的野心。

逐步掌握音樂主導權, 構建身份認同

在外界看來, 吳亦凡對嘻哈音樂在主流市場上的推廣功不可沒, 於是更多看到的是流量傍身的吳亦凡對於一種風潮的引領。 而公眾話語對於吳亦凡和其作品的討論, 也都是基於“嘻哈”的一級話題之下, 而缺少了對於其歌曲細節的玩味。

《想你》雖然仍是常見的愛情主題, 但吳亦凡卻為其從表現形式上賦予了更多可以深挖的細節。 關於與趙麗穎在這首歌曲中的合唱, 我們可以捕捉到兩者聲線之間的差異但卻彼此相輝映, 吳亦凡的說唱和女聲R&B旋律的安排也更顯各自聲音的特質, 以及其對於歌曲敘事性、畫面感的構建力。

如果再深入地去摳一些細節, 歌曲流暢的旋律線、略帶復古的氛圍營造, 以及吳亦凡對情感的細膩把握, 無不抓住聆聽者的注意力。

因此, 在初聽歌曲後再倒回去查看創作人的資訊, 相信很多人都會為詞曲和製作人欄上出現吳亦凡的名字而感到一絲驚訝, 卻也是驚喜。 從2014年歸國後發行首張個人單曲《有一個地方》, 到2017年的《想你》, 吳亦凡三年間的音樂動作雖不算頻繁, 成長速度卻超乎意料, 並且在音樂上的發聲也一次比一次更加擲地有聲。

吳亦凡也絕不是甘於活在人設和規則之下的乖乖牌。 從僅參與部分歌詞創作, 到全程參與歌曲的詞曲和製作工作, 再到如今獨挑大樑, 吳亦凡在大口汲取行業養分的同時, 也想要抓住在音樂上的更多話語權和主導權。

因而,在之前的幾首歌曲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吳亦凡對於不同音樂風格元素運用的實驗和摸索,但在這次的《想你》中,我們看到的是吳音樂人在不同風格間穿梭和駕馭的遊刃有餘。

自出道開始,大眾便見證了吳亦凡個人音樂風格的建構,尤其是今年以來的7首單曲,已經初步描繪了吳亦凡音樂事業的版圖。而從單曲《6》到闖美二單《Deserve》、《B.M.》,吳亦凡在一次次的打破和重建中逐漸找到了他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

兩條支線發展,全面回歸音樂人身份

2017年吳亦凡的音樂事業開展,可以從兩條支線來看。

第一條支線是海外發展。從去年底首支英文單曲《July》開始,歌手吳亦凡便開始發光發亮。《July》MV在Youtube上線14小時點播量即突破百萬,48小時就已經突破300萬。這首融合了Electro、HipHop、Future Bass等元素的單曲,可以看作吳亦凡對於海外市場的一次試探,結果卻收穫了首日美區iTunes下載榜前50的亮眼成績。緊接著今年1月,單曲《Juice》一經上線就沖到iTunes總榜28的位置,打破了2個月前《July》的成績。

9個月後,吳亦凡攜與美國著名嘻哈音樂人Travis Scott合作的新單曲《Deserve》,正式發起了對於美國音樂市場的攻擂。這首誕生於Writing Camp(創作營)中的全新單曲,上線兩小時就把華人歌手“Kris Wu”帶上了美國iTunes即時下載榜和美國HipHop/Rap雙榜第一的位置,並創下華人在美國iTunes總榜的最好成績。

而在另一條線的國內音樂市場上,吳亦凡發行的EP《6》預售9小時就突破百萬銷量,並連破10項銷售記錄,成為史上最快破百萬的數字專輯。

《Deserve》最近上線了兩個Remix版本

坐擁話題流量和市場人氣的吳亦凡,本可以僅專注於內地市場的開拓,但正如他在之前的採訪中所說:“人老是活在一個地方就有點沒意思,更別覺得自己已經站在某個高度,不然會失衡。放低心態,保持謙虛,紮入全新而陌生的環境,這樣才能真正邁出第一步”。(採訪內容節選自《Tmagazine》)

在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選擇保守打法的同時,闖美“新人”吳亦凡在紐約夜店中宣傳自己的新歌;在歌曲的宣傳發行更加向互聯網、流媒體傾斜時,吳亦凡在去往不同電臺打歌的路上。

而現在,當我們評判一個年輕音樂人音樂事業發展的時候,通常不會就幾首作品輕易下結論,而是要看他對於音樂的認知,以及在歌曲創作中個人意識的覺醒程度。這種覺醒不僅是一種自我情感的宣洩和表達,同樣也是對全社會消費浪潮的思考和反抗。

去同質存風格,後粉絲經濟時代的新思考

不同於過去市場上流行什麼音樂,歌手便紮堆做什麼音樂。隨著自我身份認同成為越來越多先鋒音樂人開始關注的內容, 去同質化、建立個人風格便成為後粉絲經濟時代音樂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015年,吳亦凡參與推廣了關於美國西海岸嘻哈傳奇人物Dr.Dre的傳記電影《Straight Outta Compton》(沖出康普頓),這些與國際代言比起來顯得有些不起眼的動作,卻最能梳理出音樂人吳亦凡個人風格創造的前因後果。

而這種風格的創造,也並不是借光嘻哈音樂和貼標籤這麼簡單,從某種角度上講,吳亦凡與《中國有嘻哈》算是相互成就。對於《中國有嘻哈》來說,吳亦凡過去隱而未發的嘻哈音樂野心和行業影響力讓嘻哈這把火可以在2017年的夏天越燒越旺;而對於吳亦凡來說,《中國有嘻哈》不僅是一個音樂文化和內容輸出的平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吳亦凡個人風格化走向階段性成熟的標誌。

吳亦凡和嘻哈音樂,從一開始前者對後者的單純喜愛和價值觀契合,到現在已經演變為吳亦凡對於嘻哈音樂,乃至中西方音樂文化實現溝通的使命感。因此,當我們在談論吳亦凡憑藉豪華海外製作陣容對嘻哈音樂風尚進行引領時,也要從另一方面看到作為先鋒音樂人一員的吳亦凡,對於海外先進音樂創作機制、工業模式的介紹和引入。

如果此時我們將“嘻哈音樂”、“時尚寵兒”等標籤從吳亦凡身上剝離,吳亦凡的風格化音樂人身份仍然成立。因為,他的高辨識度並不由他人來定義,也不由時下的流行定義,而是在通過其音樂和電影、時尚等領域的相互滲透,以此建立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受眾期待視野來反映,而他則是流行的創造者、引領者。

就目前來看,我們並不知道吳亦凡創造力的下一站在哪裡。卻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人更加期待,2018年的吳亦凡,將會把“Kris Wu”這個已然建立的音樂品牌帶向何處。

文 | 王亞男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鈦媒體、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因而,在之前的幾首歌曲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吳亦凡對於不同音樂風格元素運用的實驗和摸索,但在這次的《想你》中,我們看到的是吳音樂人在不同風格間穿梭和駕馭的遊刃有餘。

自出道開始,大眾便見證了吳亦凡個人音樂風格的建構,尤其是今年以來的7首單曲,已經初步描繪了吳亦凡音樂事業的版圖。而從單曲《6》到闖美二單《Deserve》、《B.M.》,吳亦凡在一次次的打破和重建中逐漸找到了他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

兩條支線發展,全面回歸音樂人身份

2017年吳亦凡的音樂事業開展,可以從兩條支線來看。

第一條支線是海外發展。從去年底首支英文單曲《July》開始,歌手吳亦凡便開始發光發亮。《July》MV在Youtube上線14小時點播量即突破百萬,48小時就已經突破300萬。這首融合了Electro、HipHop、Future Bass等元素的單曲,可以看作吳亦凡對於海外市場的一次試探,結果卻收穫了首日美區iTunes下載榜前50的亮眼成績。緊接著今年1月,單曲《Juice》一經上線就沖到iTunes總榜28的位置,打破了2個月前《July》的成績。

9個月後,吳亦凡攜與美國著名嘻哈音樂人Travis Scott合作的新單曲《Deserve》,正式發起了對於美國音樂市場的攻擂。這首誕生於Writing Camp(創作營)中的全新單曲,上線兩小時就把華人歌手“Kris Wu”帶上了美國iTunes即時下載榜和美國HipHop/Rap雙榜第一的位置,並創下華人在美國iTunes總榜的最好成績。

而在另一條線的國內音樂市場上,吳亦凡發行的EP《6》預售9小時就突破百萬銷量,並連破10項銷售記錄,成為史上最快破百萬的數字專輯。

《Deserve》最近上線了兩個Remix版本

坐擁話題流量和市場人氣的吳亦凡,本可以僅專注於內地市場的開拓,但正如他在之前的採訪中所說:“人老是活在一個地方就有點沒意思,更別覺得自己已經站在某個高度,不然會失衡。放低心態,保持謙虛,紮入全新而陌生的環境,這樣才能真正邁出第一步”。(採訪內容節選自《Tmagazine》)

在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選擇保守打法的同時,闖美“新人”吳亦凡在紐約夜店中宣傳自己的新歌;在歌曲的宣傳發行更加向互聯網、流媒體傾斜時,吳亦凡在去往不同電臺打歌的路上。

而現在,當我們評判一個年輕音樂人音樂事業發展的時候,通常不會就幾首作品輕易下結論,而是要看他對於音樂的認知,以及在歌曲創作中個人意識的覺醒程度。這種覺醒不僅是一種自我情感的宣洩和表達,同樣也是對全社會消費浪潮的思考和反抗。

去同質存風格,後粉絲經濟時代的新思考

不同於過去市場上流行什麼音樂,歌手便紮堆做什麼音樂。隨著自我身份認同成為越來越多先鋒音樂人開始關注的內容, 去同質化、建立個人風格便成為後粉絲經濟時代音樂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015年,吳亦凡參與推廣了關於美國西海岸嘻哈傳奇人物Dr.Dre的傳記電影《Straight Outta Compton》(沖出康普頓),這些與國際代言比起來顯得有些不起眼的動作,卻最能梳理出音樂人吳亦凡個人風格創造的前因後果。

而這種風格的創造,也並不是借光嘻哈音樂和貼標籤這麼簡單,從某種角度上講,吳亦凡與《中國有嘻哈》算是相互成就。對於《中國有嘻哈》來說,吳亦凡過去隱而未發的嘻哈音樂野心和行業影響力讓嘻哈這把火可以在2017年的夏天越燒越旺;而對於吳亦凡來說,《中國有嘻哈》不僅是一個音樂文化和內容輸出的平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吳亦凡個人風格化走向階段性成熟的標誌。

吳亦凡和嘻哈音樂,從一開始前者對後者的單純喜愛和價值觀契合,到現在已經演變為吳亦凡對於嘻哈音樂,乃至中西方音樂文化實現溝通的使命感。因此,當我們在談論吳亦凡憑藉豪華海外製作陣容對嘻哈音樂風尚進行引領時,也要從另一方面看到作為先鋒音樂人一員的吳亦凡,對於海外先進音樂創作機制、工業模式的介紹和引入。

如果此時我們將“嘻哈音樂”、“時尚寵兒”等標籤從吳亦凡身上剝離,吳亦凡的風格化音樂人身份仍然成立。因為,他的高辨識度並不由他人來定義,也不由時下的流行定義,而是在通過其音樂和電影、時尚等領域的相互滲透,以此建立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受眾期待視野來反映,而他則是流行的創造者、引領者。

就目前來看,我們並不知道吳亦凡創造力的下一站在哪裡。卻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人更加期待,2018年的吳亦凡,將會把“Kris Wu”這個已然建立的音樂品牌帶向何處。

文 | 王亞男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音樂先聲現已入駐36氪、介面、虎嗅、鈦媒體、知乎、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搜狐、網易等自媒體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