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長沙方言介紹

我國現在通行的漢語言,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它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語,

在國際上是我國的代表語言, 也是聯合國使用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 但我國各民族除了有普通話這一共同語之外, 還有許多不同的方言。 這些方言是從屬於民族共同語的語言低級形式, 它們之間雖有較大的差異, 但由於語言上有整齊的對應規律, 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也大體相同, 而且有共同的書面語, 因而它們並非與普通話並立的獨立語言, 而只是民族共同語的地域分支。 以長沙方言為代表的湘語正是這樣一種語言。

在我國漢語七大方言中, 湘語是其中之一。 它主要分佈在湖南省湘江和資江流域, 以長沙語為代表。 湘語內部複雜, 有新老湘語之分。 老湘語基本上仍保留古濁音聲母;新湘語古濁音、聲母不論平仄一律讀不送氣清音,

也就是全濁塞音、塞擦音全部清化, 而清化以不送氣作為補償手段。 新湘語通行在長沙等較大城市, 是以現代長沙話為代表方言。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 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而且人口眾多, 交通便利, 因此長沙方言從古至今, 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響, 與普通話距離較小。 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5%, 因此, 它在漢語方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長沙方言除了全濁塞音、塞擦音全部清化這一主要特點外, 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長沙方言的鼻尾韻有前移的趨勢, 如[n]變為[-n], [-n]變為鼻化。 不過, 鼻化韻如山、攝、開、口、四等先韻, 聽起來有點像弱鼻化, 又有點像弱鼻尾, 表明這種前移變化還未完成。

二是長沙方言還保留入聲, 自成一調, 但無塞尾。

三是長沙方言與其它湘方言一樣, 只有子尾, 沒有兒尾, 而且子尾非常豐富。 普通話的兒尾, 長沙話往往省略或用子尾, 普通話和其他漢語方言不帶兒尾、子尾的, 長沙話也往往加上子尾。 這也是它的主要特點之一,

如, 禾線子(稻穗子)、淩杠子(冰錐兒)、紙條子(紙條)、麻雀子、螞蟻子、桌子、椅子等等。

四是長沙方言表完成態不用“了”, 也不用“啦”, 而用“噠”。 如:吃噠(吃啦)、走噠(走啦)、好噠(好了)等等。

五是長沙方言表肯定不用“是”, 而用語氣詞“嗯嘍”。 如:“這是你家?”“嗯嘍!”“你去過?”“嗯嘍!”

六是長沙方言因仍在受普通話的影響, 至今還在變化, 如, 解放前的長沙話有尖團之分, 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之分, 現在這些差別基本消失了。

是長沙方言中一些詞的讀音保留了古音的讀法。 如, 長沙話念“蚊子”的“蚊”和“浮起”的“浮”及“甫”宇, 是念重唇音, “蚊” 字念成(m?ng);“浮起”念成( báo);“甫”念成(bü)。 這些都是古代的讀法, 是古音。 古代設有輕唇音, “蚊”、“律”、“甫”三宇都念重唇音, 長沙話在漢語後來的演變中, 一直保留了重唇音的讀法, 因此保留了這三個宇的古音。

另外, 長沙方言有19個輔音聲母(普通話有21個), 外加一個零聲母, 有韻母38個(普通話39個)。 它的聲調有四聲六調:即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6個調類(普通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聲調)。

長沙方言以上的這些特點,使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語法和音韻特點,相對於普通話來說,自有一番風味。

例如,長沙話的副詞,其數量和表現力要比普通話的副詞豐富得多。像:

冰(pìn)冷的 刮(guà)白的 桕(jiù)酸的 嫩(nèn)白的 墨(mò)黑的

噴(p?n)臭的 浸(jìn)甜的 勁(jìn)咸的 貢(gèn)綠的 繃(p?n)硬的

等等,表現的都是普通話“很”的意思,但上列長沙話表現的就顯得比“很”的程度更深,深到一種誇張的程度。又如,長沙話中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詞:

pa(把) [~是]:特意 k?(咖)[~死他]:掐死他

lao(老)[~藥]:毒藥 cè(冊)[~菜]:擇菜

wò(臥)[~人]:燙人 miè(滅)[~黑]:很黑

w?(哇)[~苦]:很苦 g?(給)[~起]:藏起

等等,這些詞是長沙話中特有的,既增強了長沙話的表現力,又形成了長沙話的地域色彩。

又如長沙的一些民歌民謠,如童謠《牽羊賣羊》:“牽羊賣羊,一賣賣到侯家塘。‘老闆呃!買羊啵(bo)?’‘買頭羊’。‘頭羊冒( mao沒有)得角( g?各)’‘買二羊。’‘二羊冒得腳(jo)’‘買三羊。’‘三羊四羊隨你捉’。”都集中地表現了長沙方言的特色。

另,長沙地區“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性,又使得長沙方言區域內出現不同的語言現象。如寧鄉話,喜歡在一些句尾加“地”(相同“的”):“寧鄉地”“浸甜地”;長沙縣麻林橋地區卻喜歡在一些句尾加“隔”(也相同“的”):“麻林橋隔”。“ 嗯是隔”(意為不是的)。還有居住在瀏陽18個山區鄉的20多萬客家鄉親,他們既能說長沙話,也能講地道的客家話,這些都是長沙方言區域內的特殊現象。

長沙方言以上的這些特點,使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語法和音韻特點,相對於普通話來說,自有一番風味。

例如,長沙話的副詞,其數量和表現力要比普通話的副詞豐富得多。像:

冰(pìn)冷的 刮(guà)白的 桕(jiù)酸的 嫩(nèn)白的 墨(mò)黑的

噴(p?n)臭的 浸(jìn)甜的 勁(jìn)咸的 貢(gèn)綠的 繃(p?n)硬的

等等,表現的都是普通話“很”的意思,但上列長沙話表現的就顯得比“很”的程度更深,深到一種誇張的程度。又如,長沙話中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詞:

pa(把) [~是]:特意 k?(咖)[~死他]:掐死他

lao(老)[~藥]:毒藥 cè(冊)[~菜]:擇菜

wò(臥)[~人]:燙人 miè(滅)[~黑]:很黑

w?(哇)[~苦]:很苦 g?(給)[~起]:藏起

等等,這些詞是長沙話中特有的,既增強了長沙話的表現力,又形成了長沙話的地域色彩。

又如長沙的一些民歌民謠,如童謠《牽羊賣羊》:“牽羊賣羊,一賣賣到侯家塘。‘老闆呃!買羊啵(bo)?’‘買頭羊’。‘頭羊冒( mao沒有)得角( g?各)’‘買二羊。’‘二羊冒得腳(jo)’‘買三羊。’‘三羊四羊隨你捉’。”都集中地表現了長沙方言的特色。

另,長沙地區“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性,又使得長沙方言區域內出現不同的語言現象。如寧鄉話,喜歡在一些句尾加“地”(相同“的”):“寧鄉地”“浸甜地”;長沙縣麻林橋地區卻喜歡在一些句尾加“隔”(也相同“的”):“麻林橋隔”。“ 嗯是隔”(意為不是的)。還有居住在瀏陽18個山區鄉的20多萬客家鄉親,他們既能說長沙話,也能講地道的客家話,這些都是長沙方言區域內的特殊現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