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20年內地票房超美,然後呢?

文|達倫糕

近日消息, 據美國媒體公佈的資料, 2017年北美票房報收111.2億美元, 自2015年和2016年後連續第三年突破110億美元。

北美票房雖未保持繼續增長勢頭, 比之2016年的最高票房下降2.3%, 也落後於2015年的全美票房。

從資料上看, 2017年的北美票房也算是歷史第三, 但是看似還算比較亮眼的資料背後, 隱憂已經潛伏。

相比較而言, 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創紀錄地高達559.11億元, 在創歷史新高的同時相比2016年增長13.45%, 這樣的資料和北美一比, 不能不說是非常耀眼。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過去幾年業內人士一直在分析中國的電影票房何時有可能徹底趕超北美。

筆者分析了一下近幾年兩地票房的走勢, 變化因素, 同時結合了2018年以來最近兩周的票房動向, 大膽推測:

2020年將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票房超過北美的黃金交叉年——從此以後將很有可能奠定中國電影市場不可撼動的全球票房第一寶座。

中國電影票房能夠在2020年趕超北美的三大理由

所謂黃金交叉, 就是指兩根走勢曲線在某個時間產生交點, 而後兩股走勢不會再次交匯, 這樣的交叉點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

從各種因素綜合來看, 2020年很有可能成為中美電影的票房黃金交叉點, 原因有三:

1.增速

從2017年來看, 好萊塢的票房開始呈下降趨勢, 跌幅為2.3%。 就算是2015-2016年的上漲, 也只不過1.9%左右。

暫且不論北美地區2018年的票房很有可能繼續下跌(下面將會細說原因), 就算是能夠反彈, 按照每年2%的增速來看, 樂觀估計2020年北美地區的票房也就不過116億美元左右。

按照現在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6.5:1來看, 2020年北美地區的票房大概將落在754億人民幣左右(很有可能2020年北美的票房都不一定能到達這個數字,

也許將是稍高於700億的成績)。

與此相對應, 中國票房的增速從過去三年來看, 2014年票房為296億, 2015年票房為440億, 2016年票房為492億, 2017年票房為559億, 三年的平均增幅接近18%。

按照這樣的平均速度, 2020年中國地區的票房將有望達到559X(1+0.18)^2=778億

就算是統計一個保守的13%的增長比例(參照2016-2017年),

2020年中國地區的票房也將有望達到559X(1+0.13)^2=713億人民幣。

從簡單的統計預測分析來看, 2020年中國票房將有大概率超過美國;當然, 同其他媒體的意見不同, 筆者認為2020年中國達到1000億人民幣的票房基本屬於臆測。

2.走勢

除了增速之外, 最關鍵的決定兩國票房未來的因素其實是走勢。

走勢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因素, 因為電影票房市場的多變性, 無法按照過去的走勢百分百下定論;當然, 過去幾年兩地票房市場的內在變化動因至少目前可以為未來走勢的判斷提供相對充分的依據。

先看下好萊塢的走勢:基本是一個穩定不變甚至是微微下滑的態勢。

在看似漂亮的2015-2017年北美票房收入資料背後有著隱藏的憂患:

2016-2017北美連續兩年觀影人次減少, 2017年更是達到了為25年以來的新低。

2017年北美地區共賣出12.4億張電影票, 比2016年下降5.8%。

2017年, 北美電影票的均價是每張8.9美元, 比2016年的8.65美元上漲了3.2%。 之所以能繼續保持票房高收入, 靠的是電影票價的提高。

2017年暑期檔出現潰敗, 5月至8月的觀影人次比2016年同期減少16%, 觀影人次只有4.25億次,為25年來最低。

以上是來自于資料的直觀結果,還有兩點筆者認為是嚴重的隱憂則是來自于好萊塢內容創新的匱乏;以及來自於互聯網流媒體的威脅。

內容創新的匱乏是根本原因,大片,大製作,電影宇宙,續集電影這些東西成為了好萊塢尾大不掉的主流,而那些題材上或者形式上有所創新的電影大多慘敗而歸。《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神奇動物在哪裡2》,《變形金剛6》,《碟中諜6》,《環太平洋2》,《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這些以往的好萊塢搖錢樹眼從2017年開始已經顯露頹勢,是否能在接下來三年撐起北美票房令人深感懷疑。

互聯網的威脅確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類似Netflix, Amazon這樣的網路流媒體確實會分流部分觀眾,但這並非主要因素,一來畢竟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市場也面臨同樣的互聯網挑戰,二來流媒體目前的規模還不足以完全主宰觀眾的取向,也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影院票房的放緩是因為互聯網的分流。

反觀中國的票房行情,走勢似乎與好萊塢恰恰相反。

2017年中國院線觀影人次達到16.2億,比上年的13.72億增加18.08%,遠超美國。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每年都保持了至少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這一數字絕對讓好萊塢感到無比羡慕。

2017年中國共賣出大約14.3億張電影票,已經超過美國15%以上。

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0776塊,穩居世界第一。

2017年中國每張電影票的平均價格為39元人民幣,相當於6美元,比美國低了接近20多塊人民幣。

從資料上來說,最後這一點應該是中國電影票房2020年能夠超越美國最有力的憑證:賣出的電影票比美國多,觀影的人次也比美國多,為什麼票房還不如美國?

因為電影票價錢賣低了。

那麼邏輯很簡單,不求追平,只要單票價格能夠持續接近美國的水準,中國2017年甚至2016年的票房實質上很有可能早已經超過了美國!

如果從過去三年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來看,2015年平均價格為35.7元,2016年為37.3元,2017年為39元,依照這一速度,就算全國電影票價的增長率保持穩定,2020年的票價同比有望接近45元人民幣,這一數字將極大地保證中國的總票房超過美國票房;更何況,在宏觀經濟和消費水準增長勢頭良好的情況下,2020年的單票平均價格很有可能會高於45元的水準,接近50元人民幣的水準。

3.整體格局

除了增速和走勢,整體格局從根本上決定了票房趕超的可能。其實在整體格局的範疇上我們已經不需要去細細比較每一組經濟資料,只要用簡單的大白話就能說明:

中國票房能夠趕超美國最大的底氣就是人多,14億左右,人多力量大,基數保證了湧現票房爆款影片的可能性將遠勝過世界絕大多數地區:一部電影1億人看,按人均30元計算,票房就有30億;2億人看,就有60億。

簡單地比較,美國總共3億人口,拍一部電影不可能全部都去看;中國2017年《戰狼2》的觀影人次達到了1.59億,未來三年完全有可能出現超越《戰狼2》更為火爆的影片,觀影人次接近2億。

筆者為什麼這麼有信心:憑藉的就是這樣的人口基數優勢,這是北美大陸永遠無法比擬的。

2017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51部影片動不動更能夠過億,靠的並不是自身的水準有多高,基本就是依靠人口基數的優勢。

除卻人口基數之外,另外一個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優勢就是片源的多樣性,這一點也常常為人所忽視。

2017全年559.11億元票房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海外電影占比為46.16%。

從票房增長來說,這一比例無疑具有極大的戰略優勢:如果同一時期國產票房不行,那麼可以多引進,多宣傳好萊塢的大片。好萊塢大片不行,那麼就可以鼓勵多一點《戰狼2》或者《前任3》這樣的國產票房機器出現。

而且,就算是好萊塢大片不行,類似《摔跤吧爸爸》,《你的名字》,《天才槍手》這樣的印度,日本,泰國電影也可以做一番貢獻,保證整體資料獲得支撐。

如此的多樣化優勢使得中國的票倉深具彈性,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影院銀幕數,以及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刺激下,單憑這多樣性就足以保證整體票房一直呈顯上升趨勢。

這樣的優勢是好萊塢所無法比擬的,根據統計,北美地區90%以上的票房來源為美國本國的電影,無論是好萊塢大片或者是獨立製片,好萊塢“六大”的電影票房貢獻度更是高達75%以上。

拋開人口的劣勢,這樣的“票房單維度”依賴症直接制約了北美地區票房(注意,本文只是研究票房,並不涉及所謂衍生,網路版權銷售等這些額外收入)的增長:六大如果水準下降,北美整體的票房就會增速放緩或者停滯不前。

追根溯源,北美票房並不具備二元或者多元的票房收入來源。這在過去一百多年好萊塢無往不利,無所不能的時代沒有人會擔憂,但是到了這幾年,就像前文所介紹的那樣,好萊塢的單調乏味為北美票房設置了一大增長的障礙:美國人自己對於自己的電影漸漸變得不那麼感冒。

與此同時,除了少數的英國電影,美國觀眾並不具備消費類似印度,日本,中國電影的胃口;這樣的硬傷直接阻礙了北美地區票房擁有戰略縱深以及進一步大幅增長的可能。

票房超過美國了,那!又!怎!樣!?

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樂觀地認為2020年中國地區票房將超過1000億,暫且不說基於上文的一些趨勢億資料判斷,這樣的標準是否有點遙不可及;另一方面,筆者不得不戲劇性地做一次反轉,自己打自己臉地感歎一下:

就算票房2020年真的超過美國了,也沒太大意義。

原因有三:

1.票房“水分”問題

559億票房,有多少是水分?拋開諸如服務費,市場補貼,票補,幽靈場,票房作假等等問題,559億的票房究竟剩下多少是實實在在的電影消費收入?

這一點沒人能夠算清,也沒人敢於算清。就算是到了2020年中國票房真的超過了750億,超過了北美票房,這一問題同樣不可避免,需要直面。

2.票房收入的真實意義

票房超過美國了,但是除了票房之外,衍生品銷售,線上版權收入,主題樂園收入等等電影外的收入可能就無法簡單地通過市場規模的聚集來獲得增長,而這部分收入也正是諸如迪士尼,環球這樣的巨頭賴以為生的主要途徑。

中國電影市場嚴重依賴票房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算票房整體超越美國,終究也只是個數字,並不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藝術創作繁榮到了一個全球第一,世界領先的地位。

畢竟票房的數字是宏觀的,幾百億的資料下面反映了多大的優勢和揭示了多少的問題——這並不是一個數字就可以完全說明的。

3.電影不是耕地,紡紗,煉鋼,不是指標,不是政績

最後的最後,不得不強調一下電影行業的特殊性。與傳統的工農商相比,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這個領域畢竟有著藝術創作的成分。

電影票房不是耕地,不是紡紗,不是煉鋼,也不是政府的政績,稅收的指標,或者土地資源爭奪的幌子。

票房早晚可以超越美國,就算不是2020年,之後某一年總會有望超越,但問題是,就算真超越了美國就一定說明中國電影拍出了多少名堂,傳播了多少文化,中國電影難道2020年就被更多中國觀眾及世界觀中認同了嗎?

電影票房,筆者認為,與其說是和電影相關,倒不如說就是一個經濟上的統計資料,就和中國的整體GDP一樣,不見得整體GDP達到了世界第二,在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的所有方面中國就全都成為了世界第二。

同樣如此,世界票房市場的第一也絕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就是世界最牛的。

2020年大概率中國票房會超越美國,筆者很有信心。

問題是,就算超過了,那又怎樣?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郵件:285295690@qq.com

觀影人次只有4.25億次,為25年來最低。

以上是來自于資料的直觀結果,還有兩點筆者認為是嚴重的隱憂則是來自于好萊塢內容創新的匱乏;以及來自於互聯網流媒體的威脅。

內容創新的匱乏是根本原因,大片,大製作,電影宇宙,續集電影這些東西成為了好萊塢尾大不掉的主流,而那些題材上或者形式上有所創新的電影大多慘敗而歸。《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神奇動物在哪裡2》,《變形金剛6》,《碟中諜6》,《環太平洋2》,《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這些以往的好萊塢搖錢樹眼從2017年開始已經顯露頹勢,是否能在接下來三年撐起北美票房令人深感懷疑。

互聯網的威脅確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類似Netflix, Amazon這樣的網路流媒體確實會分流部分觀眾,但這並非主要因素,一來畢竟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市場也面臨同樣的互聯網挑戰,二來流媒體目前的規模還不足以完全主宰觀眾的取向,也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影院票房的放緩是因為互聯網的分流。

反觀中國的票房行情,走勢似乎與好萊塢恰恰相反。

2017年中國院線觀影人次達到16.2億,比上年的13.72億增加18.08%,遠超美國。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每年都保持了至少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這一數字絕對讓好萊塢感到無比羡慕。

2017年中國共賣出大約14.3億張電影票,已經超過美國15%以上。

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0776塊,穩居世界第一。

2017年中國每張電影票的平均價格為39元人民幣,相當於6美元,比美國低了接近20多塊人民幣。

從資料上來說,最後這一點應該是中國電影票房2020年能夠超越美國最有力的憑證:賣出的電影票比美國多,觀影的人次也比美國多,為什麼票房還不如美國?

因為電影票價錢賣低了。

那麼邏輯很簡單,不求追平,只要單票價格能夠持續接近美國的水準,中國2017年甚至2016年的票房實質上很有可能早已經超過了美國!

如果從過去三年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來看,2015年平均價格為35.7元,2016年為37.3元,2017年為39元,依照這一速度,就算全國電影票價的增長率保持穩定,2020年的票價同比有望接近45元人民幣,這一數字將極大地保證中國的總票房超過美國票房;更何況,在宏觀經濟和消費水準增長勢頭良好的情況下,2020年的單票平均價格很有可能會高於45元的水準,接近50元人民幣的水準。

3.整體格局

除了增速和走勢,整體格局從根本上決定了票房趕超的可能。其實在整體格局的範疇上我們已經不需要去細細比較每一組經濟資料,只要用簡單的大白話就能說明:

中國票房能夠趕超美國最大的底氣就是人多,14億左右,人多力量大,基數保證了湧現票房爆款影片的可能性將遠勝過世界絕大多數地區:一部電影1億人看,按人均30元計算,票房就有30億;2億人看,就有60億。

簡單地比較,美國總共3億人口,拍一部電影不可能全部都去看;中國2017年《戰狼2》的觀影人次達到了1.59億,未來三年完全有可能出現超越《戰狼2》更為火爆的影片,觀影人次接近2億。

筆者為什麼這麼有信心:憑藉的就是這樣的人口基數優勢,這是北美大陸永遠無法比擬的。

2017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51部影片動不動更能夠過億,靠的並不是自身的水準有多高,基本就是依靠人口基數的優勢。

除卻人口基數之外,另外一個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優勢就是片源的多樣性,這一點也常常為人所忽視。

2017全年559.11億元票房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海外電影占比為46.16%。

從票房增長來說,這一比例無疑具有極大的戰略優勢:如果同一時期國產票房不行,那麼可以多引進,多宣傳好萊塢的大片。好萊塢大片不行,那麼就可以鼓勵多一點《戰狼2》或者《前任3》這樣的國產票房機器出現。

而且,就算是好萊塢大片不行,類似《摔跤吧爸爸》,《你的名字》,《天才槍手》這樣的印度,日本,泰國電影也可以做一番貢獻,保證整體資料獲得支撐。

如此的多樣化優勢使得中國的票倉深具彈性,在龐大的人口基數,影院銀幕數,以及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刺激下,單憑這多樣性就足以保證整體票房一直呈顯上升趨勢。

這樣的優勢是好萊塢所無法比擬的,根據統計,北美地區90%以上的票房來源為美國本國的電影,無論是好萊塢大片或者是獨立製片,好萊塢“六大”的電影票房貢獻度更是高達75%以上。

拋開人口的劣勢,這樣的“票房單維度”依賴症直接制約了北美地區票房(注意,本文只是研究票房,並不涉及所謂衍生,網路版權銷售等這些額外收入)的增長:六大如果水準下降,北美整體的票房就會增速放緩或者停滯不前。

追根溯源,北美票房並不具備二元或者多元的票房收入來源。這在過去一百多年好萊塢無往不利,無所不能的時代沒有人會擔憂,但是到了這幾年,就像前文所介紹的那樣,好萊塢的單調乏味為北美票房設置了一大增長的障礙:美國人自己對於自己的電影漸漸變得不那麼感冒。

與此同時,除了少數的英國電影,美國觀眾並不具備消費類似印度,日本,中國電影的胃口;這樣的硬傷直接阻礙了北美地區票房擁有戰略縱深以及進一步大幅增長的可能。

票房超過美國了,那!又!怎!樣!?

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樂觀地認為2020年中國地區票房將超過1000億,暫且不說基於上文的一些趨勢億資料判斷,這樣的標準是否有點遙不可及;另一方面,筆者不得不戲劇性地做一次反轉,自己打自己臉地感歎一下:

就算票房2020年真的超過美國了,也沒太大意義。

原因有三:

1.票房“水分”問題

559億票房,有多少是水分?拋開諸如服務費,市場補貼,票補,幽靈場,票房作假等等問題,559億的票房究竟剩下多少是實實在在的電影消費收入?

這一點沒人能夠算清,也沒人敢於算清。就算是到了2020年中國票房真的超過了750億,超過了北美票房,這一問題同樣不可避免,需要直面。

2.票房收入的真實意義

票房超過美國了,但是除了票房之外,衍生品銷售,線上版權收入,主題樂園收入等等電影外的收入可能就無法簡單地通過市場規模的聚集來獲得增長,而這部分收入也正是諸如迪士尼,環球這樣的巨頭賴以為生的主要途徑。

中國電影市場嚴重依賴票房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算票房整體超越美國,終究也只是個數字,並不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藝術創作繁榮到了一個全球第一,世界領先的地位。

畢竟票房的數字是宏觀的,幾百億的資料下面反映了多大的優勢和揭示了多少的問題——這並不是一個數字就可以完全說明的。

3.電影不是耕地,紡紗,煉鋼,不是指標,不是政績

最後的最後,不得不強調一下電影行業的特殊性。與傳統的工農商相比,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這個領域畢竟有著藝術創作的成分。

電影票房不是耕地,不是紡紗,不是煉鋼,也不是政府的政績,稅收的指標,或者土地資源爭奪的幌子。

票房早晚可以超越美國,就算不是2020年,之後某一年總會有望超越,但問題是,就算真超越了美國就一定說明中國電影拍出了多少名堂,傳播了多少文化,中國電影難道2020年就被更多中國觀眾及世界觀中認同了嗎?

電影票房,筆者認為,與其說是和電影相關,倒不如說就是一個經濟上的統計資料,就和中國的整體GDP一樣,不見得整體GDP達到了世界第二,在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的所有方面中國就全都成為了世界第二。

同樣如此,世界票房市場的第一也絕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就是世界最牛的。

2020年大概率中國票房會超越美國,筆者很有信心。

問題是,就算超過了,那又怎樣?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郵件:285295690@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