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什麼是《黃帝內經》——中醫的根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 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 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 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成編于戰國時期,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 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 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曆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 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 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 就有10種中成藥, 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 世簡稱之為《內經》。

最早著錄于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 原為18卷。 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 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 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 二九十八卷, 即內經也", 《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 至宋, 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 由此可知, 《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 宋之後, 《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