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Costa的尷尬:沒有精品咖啡的命,卻得了精品咖啡的病

咖啡界最近在談什麼?星巴克的烘焙工坊店?Blue Bottle什麼時候來中國開店?又有哪個精品咖啡黑馬一般橫空出世?

就在星巴克一年500新店的瘋狂擴張、精品咖啡雨後春筍般的崛起中,

有一個品牌的存在感正在變得越來越弱。

它出了什麼問題?我的觀察是:它沒有精品咖啡的命, 卻得了精品咖啡的病。

咖門特約作者 | 王靜, 發於上海

1

過於強調血統正宗, 卻忽視了消費者的感受

2007年, Costa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雖然比星巴克晚了8年, 可相比後者的“如魚得水”, Costa似乎仍處於“水土不服”的階段:Costa在中國擁有420多家店, 而星巴克的數字是近3000家。

在品牌故事上, Costa一直強調自己正宗的英倫血統。

其官方網站中是這樣介紹的:Costa始於1971年的倫敦老天堂街, 來自義大利的Bruno和Sergio Costa兩兄弟獨創出特有的摩卡義大利混合咖啡豆, 他們將阿拉比卡和羅伯斯特兩種咖啡豆完美配比, 通過緩慢烘焙的方式,

使其迷人的香氣和油脂得以保留。

倫敦老天堂街、獨創特有、完美配比……這些詞語的使用, 傳達出了Costa對其英倫血統的自豪。

聽著這些詞彙, 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極其講究的山頭茶, 以及精品咖啡的產地文化。 他們共同的特這是, 把一種文化推向極致, 同時也失去了大眾審美。 對Costa來說, 如何讓消費者熟悉認同這樣的品牌, 還有一道“鴻溝”需要跨越。

▲堅守英式正宗, 讓消費者產生距離感

每到春節, 可口可樂就大量使用中國紅, 以展示自己的熱情好客, 同時體現大家在團聚時其樂融融的氣氛, 從心理上給消費者以暗示:可口可樂能營造出這種氣氛。

還有宜家, 在店鋪的展示上, 除了營造出簡約、溫馨、舒適的體驗, 會考慮到消費者在裝扮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並且幫消費者解決這些困難, 給消費者以驚喜:處處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

再來看看星巴克的做法, 強調第三空間的概念, 注重熱情真誠的夥伴文化傳播。 無論是在產品的創新上還是門店的裝修上, 都力爭將中國文化融入進去。

甚至還賣起了月餅和粽子——都在和消費者建立情感紐帶。

商業的全球擴張, 本質上是文化輸出。 消費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尋找認同感, 或者標籤感的過程。

在人和人的交流上也是如此, 能更快熟悉起來的辦法就是:找到共同的話題, 從而產生“共情”。

反觀Costa, 對外稱英倫血統, 強調自己是咖啡世家, 這些舉動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 難以和消費者產生關聯, 引起過多的情感共鳴。

對於消費者來說, 與一個沒有“共情”的品牌之間, 恐怕真的是隔著英吉利海峽了。

2

一個被對標星巴克的品牌, 定位卻尋求“精品感”

大家慣於把咖啡行業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溶咖啡是第一波咖啡浪潮;類似星巴克的咖啡連鎖店是第二波咖啡浪潮;由精品咖啡概念引發的是咖啡業第三波浪潮,

以Blue Bottle、樹墩城、知識份子等為代表。

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下, 一個顯著的特徵是, 咖啡被更多地視為一項手藝或者工藝產品, 為了做出一杯完美的咖啡, 咖啡豆的種植、採摘、烘培和製作方式都成了非常重要的工序。

在許多消費者眼中, 和星巴克一樣, Costa被視為第二波咖啡浪潮下誕生的咖啡品牌。

▲同屬第二咖啡浪潮下

而Costa似乎不同意自己所處的陣營,一直宣稱“手工咖啡品質”、“慢火烘焙、正確而非快捷的做法”、“獨具匠心”,而且堅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

也就是說,Costa眼中的自己和消費者眼中的並不相符。

半自動機器確實是做好咖啡的基礎,但它的優點同時也是弱點,對咖啡師的要求很高,不同的咖啡師,做出來的咖啡很可能會不一樣,對於開很多家店的連鎖品牌來講尤甚。

對消費者來說,如果在Costa喝一杯好咖啡還要看運氣,為什麼不選擇出品穩定的咖啡館呢?或者要求更高的,還有那些精品咖啡館啊!

3

不夠走心,做產品太“佛系”

在商業世界裡,潮流來了又去,但是有一點不變:走心的產品。

晚于星巴克進入中國的Costa,要想在星巴克處於絕對優勢的地盤上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市場,難上加難,但產品是一個很好的發聲工具。

Costa強調“從豆到杯”的一體化服務,堅持從原豆的採購、存儲、混合、烘焙、研磨到咖啡的製作都沒有協力廠商的參與,而且他們採用更為費工費時的緩慢烘焙,產品口感更加柔和醇正。

但是在如今快速的生活節奏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漫長的等待,等待的同時,顧客的體驗也會大大下降。優勢沒有顯現,反而被人詬病。

▲面向市場還是沉迷自我

另外,Costa目前還難以找到一款消費者認可並且能打上自己顯著標籤的產品。和星巴克的星冰樂一樣,Costa也有酷樂冰系列,但存在感並不強。

再說到flat white,在星巴克叫馥芮白,在Costa叫醇藝白。星巴克在推出馥芮白時,做了鋪天蓋地的推廣:每家店門口的廣告板,店內的宣傳小冊子,連大眾點評上星巴克的圖片都統一換成了它。

其實在星巴克之前,Costa就推出了這款單品,星巴克推出馥芮白後,在Cosat的微信公共帳號上,一篇名為“這才是真正的Flat White”的介紹,彷佛是在對星巴克隔空喊話。

認知心理學上認為,人們接觸陌生事物,為了提高認知效率會利用心理圖式。通俗的說,面對新事物,大多數人會‘想當然’和‘腦補’,而不是細究——

馥芮白好喝不好喝不重要,一定要和拿鐵區別開。馥芮白正不正宗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先入為主和辨識度,率先佔領消費者的心智。而這些星巴克做到了,Costa並沒有。

▲正宗和佔領消費者心智哪個更重要

再看看評價一款產品更基礎的指標——出品穩定。

去年12月份,公眾號“周到上海”對上海一些飲品品牌的超大杯飲品容量進行了測評。

Costa600ml的大杯美式咖啡,兩次的測評分別只有500ml和485ml,相差率(相差值/官方宣稱體積)高達13.33%和16.67%,被吐槽“沒有嚴格的品控標準,佛系做咖啡”。

同一次測評的星巴克,超大杯美式咖啡官方資料為592ml,實測是550ml,相差率7.09%,相差率在該組數據中偏低。

4

天生驕傲,“敷衍式”的媒體社交態度

在如今企業即媒體的時代,單純的廣告行銷和強制推銷價值已逐漸式微。尤其是對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些更為娛樂化、趣味性的內容往往更受追捧。

星巴克在這一方面,可謂是做到了極致。曾經,市場研究公司Altimeter分析師Charlene Li列出了社交媒體關係參與度最高的100個品牌,星巴克處在第一位。

在百度新聞中搜索Costa,有272篇新聞,但是幾乎所有的新聞都來自聯名活動或者推新品。媒體對其關注度可見一斑。而星巴克的這一數字是32000篇。

▲Costa也做過不少社交活動

在消費者口碑上,看似,Costa也在做互動,也在推新品搞聯名,但是總給人一副“是的,我也做了”的敷衍感,又怎麼去打動消費者的心呢?

在品牌曝光率方面,百度指數說明了這個問題。近一個月的百度指數顯示,Costa的整體日均值、移動日均值分別為1292和867,而星巴克的這一數字是7551和5343。

所以,無論是品牌的知名度還是熟悉度,Costa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在很多人眼中,Costa是一個值得令人尊敬的公司,他們忠於意式咖啡傳統,他們家的咖啡是很多咖啡愛好者的心頭好。

但是,商業世界的競爭是殘酷的,你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並在每個方面都要達到並保持最好的狀態,才可能獲得成功。

▲同屬第二咖啡浪潮下

而Costa似乎不同意自己所處的陣營,一直宣稱“手工咖啡品質”、“慢火烘焙、正確而非快捷的做法”、“獨具匠心”,而且堅持使用半自動咖啡機。

也就是說,Costa眼中的自己和消費者眼中的並不相符。

半自動機器確實是做好咖啡的基礎,但它的優點同時也是弱點,對咖啡師的要求很高,不同的咖啡師,做出來的咖啡很可能會不一樣,對於開很多家店的連鎖品牌來講尤甚。

對消費者來說,如果在Costa喝一杯好咖啡還要看運氣,為什麼不選擇出品穩定的咖啡館呢?或者要求更高的,還有那些精品咖啡館啊!

3

不夠走心,做產品太“佛系”

在商業世界裡,潮流來了又去,但是有一點不變:走心的產品。

晚于星巴克進入中國的Costa,要想在星巴克處於絕對優勢的地盤上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市場,難上加難,但產品是一個很好的發聲工具。

Costa強調“從豆到杯”的一體化服務,堅持從原豆的採購、存儲、混合、烘焙、研磨到咖啡的製作都沒有協力廠商的參與,而且他們採用更為費工費時的緩慢烘焙,產品口感更加柔和醇正。

但是在如今快速的生活節奏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漫長的等待,等待的同時,顧客的體驗也會大大下降。優勢沒有顯現,反而被人詬病。

▲面向市場還是沉迷自我

另外,Costa目前還難以找到一款消費者認可並且能打上自己顯著標籤的產品。和星巴克的星冰樂一樣,Costa也有酷樂冰系列,但存在感並不強。

再說到flat white,在星巴克叫馥芮白,在Costa叫醇藝白。星巴克在推出馥芮白時,做了鋪天蓋地的推廣:每家店門口的廣告板,店內的宣傳小冊子,連大眾點評上星巴克的圖片都統一換成了它。

其實在星巴克之前,Costa就推出了這款單品,星巴克推出馥芮白後,在Cosat的微信公共帳號上,一篇名為“這才是真正的Flat White”的介紹,彷佛是在對星巴克隔空喊話。

認知心理學上認為,人們接觸陌生事物,為了提高認知效率會利用心理圖式。通俗的說,面對新事物,大多數人會‘想當然’和‘腦補’,而不是細究——

馥芮白好喝不好喝不重要,一定要和拿鐵區別開。馥芮白正不正宗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先入為主和辨識度,率先佔領消費者的心智。而這些星巴克做到了,Costa並沒有。

▲正宗和佔領消費者心智哪個更重要

再看看評價一款產品更基礎的指標——出品穩定。

去年12月份,公眾號“周到上海”對上海一些飲品品牌的超大杯飲品容量進行了測評。

Costa600ml的大杯美式咖啡,兩次的測評分別只有500ml和485ml,相差率(相差值/官方宣稱體積)高達13.33%和16.67%,被吐槽“沒有嚴格的品控標準,佛系做咖啡”。

同一次測評的星巴克,超大杯美式咖啡官方資料為592ml,實測是550ml,相差率7.09%,相差率在該組數據中偏低。

4

天生驕傲,“敷衍式”的媒體社交態度

在如今企業即媒體的時代,單純的廣告行銷和強制推銷價值已逐漸式微。尤其是對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些更為娛樂化、趣味性的內容往往更受追捧。

星巴克在這一方面,可謂是做到了極致。曾經,市場研究公司Altimeter分析師Charlene Li列出了社交媒體關係參與度最高的100個品牌,星巴克處在第一位。

在百度新聞中搜索Costa,有272篇新聞,但是幾乎所有的新聞都來自聯名活動或者推新品。媒體對其關注度可見一斑。而星巴克的這一數字是32000篇。

▲Costa也做過不少社交活動

在消費者口碑上,看似,Costa也在做互動,也在推新品搞聯名,但是總給人一副“是的,我也做了”的敷衍感,又怎麼去打動消費者的心呢?

在品牌曝光率方面,百度指數說明了這個問題。近一個月的百度指數顯示,Costa的整體日均值、移動日均值分別為1292和867,而星巴克的這一數字是7551和5343。

所以,無論是品牌的知名度還是熟悉度,Costa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在很多人眼中,Costa是一個值得令人尊敬的公司,他們忠於意式咖啡傳統,他們家的咖啡是很多咖啡愛好者的心頭好。

但是,商業世界的競爭是殘酷的,你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並在每個方面都要達到並保持最好的狀態,才可能獲得成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