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中常見的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的提出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凡尼爾.卡納曼和喬治.梅森大學的費農.史密斯。 行為金融學的提出是因為人們的許多行為並不是完全按照理論或者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這期間存在著非常多的個人感情在裡面, 從而使得傳統金融理論和有效市場理論無法解釋許多現象。 著不同的結論, 這其中就有人為的因素,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同, 處理事物的結論就自然不同了。

行為金融學不僅解釋了很多金融異象, 而且還成功地預測了人類歷史上最大一次股災。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人類學相結合的綜合學科,

有巨大生命力。 在股市中有著許多屬於行為金融學的現象, 例如:

一、對某種資訊的偏好

某些人對於這種資訊感興趣, 而另一些人對於那種資訊感興趣, 所以當資訊出來時, 不同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比如, 許多股民對於股票的業績增長非常看好, 當某檔股票業績增長時, 就紛紛買入。 有些股民對於概念非常感興趣, 當某檔股票出現什麼概念後也會紛紛買入。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過度自信和控制幻覺

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知道的比事實上他們知道的要多, 過度自信總包含著風險。 控制幻覺也是一種過度自信的表現, 人們認為他們能夠控制一種形勢, 而該形勢下他們沒有或很少有作用。

有許多股民經常炒做一檔股票就對它有了感情, 總是自以為是的非常瞭解這檔股票, 而事實上大多數的股票都是栽倒在自己的自信上。

三、羊群效應

這是股市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由於小的利空對股價造成影響, 導致股價下跌, 由於人們的非理性使得這種空頭效應被放大, 引來更多的恐慌性的拋盤, 造成股價嚴重超跌。

四、參考點

人們評價事物時, 總要與一定的參照物相比較。 尤其在股市當股票上漲到前期高點或者下跌到前期的低點時, 人們通常會認為到了阻力位或者支撐位, 而採取相應的賣出或者買入行為。 很多情況給投資者帶來了錯誤的資訊。

五、處理效應

這種現象是股民容易犯的錯誤,

處理效應討論了一種傾向, “賺的人賣得太早, 虧的人持股時間太久”。 許多股民得到蠅頭小利就賣出手中的股票, 卻長期持有套牢的股票。 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瞭解自己手中的股票, 人們應該敲響警鐘, 不能再盲目地買股票了。 投資股票要對所投資的股票的企業成長性、基本面等等進行深入的研究。

六、典型

在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表現好, 就會被樹為“典型”。 同樣在股市中存在這種現象, 某些股票漲幅巨大, 或者始終會為投資者帶來利益, 人們都會為這些股票帶上“好股票”的帽子。 事實上, 任何股票的上漲都是股票本身內在原因決定的, 當股票的行業週期走到成長末期時, 股價的再次下跌就不再是買入機會,

而此時如果人們仍舊以“典型”來操作股票的話, 很可能會使股票深深被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