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俗寫意:鄉村的清明(劉淩林)

清明節是屬於鄉村的。

清明一至, 城裡人蜂擁著往鄉下跑。 清明節兩個主打節目, 一是祭祖掃墓, 二是踏青遊春, 鄉村是舞臺, 他們都是演員。

在外打拼的子女, 出了嫁的女人, 現今又多了一些富了起來的進城戶, 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城裡人, 上數兩三代的“老家”往往也在鄉下, “清明沒上墳, 家中無後人”, 值清明這個掃墓祭祖的重要傳統節日, 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務繁忙, 也要想方設法回到先人墓前, 誰又不急慌慌地往老家趕呢?

其實掃墓祭祖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 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 “寒食上墓”。 因兩節相接, 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了。 明清時期, 清明掃墓已為盛行。

介子推的故事, 鄉下人也還是知道的。 小時候冬夜常在路北老太家聽大人講古, 記得憨迷大爺就唱過道情:“火燒綿山啊——崩、崩、崩……”“崩、崩、崩”, 那是口頭模擬拍漁鼓的聲音。 知道是知道, 但傳統中的“禁火吃冷食”一點影跡也沒有, 僅剩下祭祖掃墓。

清明臨近, 鄉村漸次熱鬧起來了, 家家接待回鄉祭祖掃墓的親人。 家鄉習俗,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上墳需由家人帶著, 所以上墳前都先要和姊妹、姑姑、姑奶奶通個資訊, 有個約定, 到了日子一齊奔赴娘家, 祭掃的日子也就成了難得的又一個親人團聚的日子。

曾見過南方人清明祭掃,

掃墓的時候大人用鋤頭挑著一個大籃子, 籃子裡面裝著:紙錢、冥幣、酒肉、果品、鞭炮、香燭、酒杯、石灰、刀, 還有一隻生公雞。 老家鄉下雖沒有這麼複雜, 以前也有帶著煙酒、五色果供甚或豬頭三牲上墳祭祖的。 如今這些一概全免了, 多是帶紙錢、冥幣、金銀箔紙折疊的元寶、香燭、鞭炮, 個別的或許也帶上一盒煙、一瓶酒, 紙錢、冥幣、元寶, 是給逝者陰間生活必需的“錢幣”。 家鄉人怕是也接受了“金錢萬能”的觀念, 認為有錢什麼就都有了, 只要把錢給足就行。 像城市公墓帶著鮮花祭掃的, 鄉村幾乎沒有。 不過, 近年也有帶祭祀紙花的, 祭掃後紙花插在墳旁, 讓人遠遠的看到, 知道這墳有後人, 已祭掃過了。

上墳前, 紙要剪,

元寶要疊。 一張張長方的黃草紙折兩折, 用剪刀剪出一個個連綴著的大“銀元”或帶方口的“銅錢”, 一張張金箔紙、銀箔紙, 疊成一個個金銀大“元寶”, 折的是思念, 疊的是掛牽。 剪紙錢和折元寶, 都是相當耗時費力的, 如今社會進步, 冥器店也有刻鏤好的紙錢、疊好的元寶出售。

上墳, 本地沒有“清明後幾日”的說法, 一般在清明當日或清明前某一日的過午進行。

在修整一新的墳墓前, 晚輩們齊齊地跪倒一片, 膝蓋觸地的那一刻往往硌痛了心底最深處的柔軟, 令人油然而生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家主主祭, 先要虔敬地擦拭好墓碑, 再莊重地擺好供品, 然後燃燭, 行香, 於低聲呼喚逝者“領錢”後, 劃亮火柴, 點燃紙錢、冥幣、元寶……

火焰燃燒著, 燃燒著一份懷念;翻卷著,

翻卷著無盡的哀思。 火焰伴隨著落地的淚滴, 一齊發出劈裡啪啦的聲響。 紙灰飛舞, 升騰, 又好似絡繹于路的黑衣信使, 向天堂傳達親人的哀思和祝願。

上墳時, 也有一進林地即大放悲聲, 呼天搶地, 聲震四野的, 那多是新墳, 親人去世未久, 心有餘悲, 離恨未消。

古人詩中描繪的“紙灰飛作白蝴蝶, 淚血染成紅杜鵑”的情景仍在。

焚燒紙錢後, 是奠酒, 將酒灑在紙灰上;是叩拜, 四個響頭, 頭要觸地;最後是燃放鞭炮, 鞭炮響起意味著禮成。

離開墓地時, 盛放紙錢的袋子、笎子是不能空著的, 放塊土圪垃帶回家, 那可是逝者饋贈的“財寶”。

老家鄉下的清明祭掃是分兩個程式進行的, 先是“添林”, 即修整墳墓培新土, 聚族而添;再是“上墳”,

即墓祭, 分房分支各家而為。

添林, 一定要在清明前幾天, 有老話說“過了清明添的林, ‘屋’會漏”。 一般是“五服”內近房的墳集中添, 以示親近。 由一位長輩帶領, 各家的男子漢一齊出動, 東北西南順著一定次序, 一塊一塊墓地、一座一座墳塋逐個清除荒草, 砍掉叢枝, 培上新土, 砌上墳頭。 墳頭, 是選擇附近荒草密實的地方挖取, 挖一塊平頂四棱錐狀帶草皮的土塊做成, 單棺墳放一塊, 尖平頂向上, 或不放, 合葬墓放兩塊, 下一塊尖平頂向上, 上一塊尖平頂向下, 迭在一起。

五服以上的墳, 差不多都找不到了, 似乎也有點“五世而斬”的味兒, 鄉間的墳墓幾百年來不見其多, 亦不見其少, 似乎就因為此。 那些擔心死人與活人爭地, 百年後無地可耕, 也純粹是杞人憂天。

清明祭掃,添幾鍬黃土,燒一包紙錢,雖然誰都明白,逝者是看不到、聽不著的,但它有著一定的儀式感,能制度化地引導活著的人對逝去了的親人作一番追思和懷念,所以每一次的清明祭掃,都是人們孝心的一次洗滌和昇華。

清明,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也是春遊踏青的好日子。

清明是一個傷心的日子,也是一個歡愉的日子。

清明又稱“三月節”、“踏青節”。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好春遊踏青。清明踏青的習俗早在唐代就已形成,歷代承襲。杜甫有句:“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宋人吳惟信也有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如今的清明,已是國家法定假日。值此春光明媚、生機勃發的時日,放逐自己,給身心放個假,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山山水水洗刷心靈的污垢,蕩滌俗世的塵埃,不也是一種享受嗎?禁錮一冬的人們,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好機會。

看吧,星羅棋佈的鄉村民宿、農家樂人滿為患,縱橫交錯的鄉村公路旁停滿了自駕遊的車輛,家鄉的幾處著名景點艾山風景區、銀杏博覽園、桃花島、銀杏湖、水杉公園,車來船去,遊人如織,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的原野上,更是紅男綠女,熙來攘往,好一幅新時代的“清明上河圖”!

天朗氣清,草長鶯飛,桃花紅,梨花白,麥苗綠,菜花黃,翠柳含煙,人在畫圖中,迎著春天的明媚陽光,呼吸著青青綠草的氣息,腳踩著鬆軟的土地,徜徉在生機盎然的鄉野間……

草地上,鋪滿了五顏六色的毛毯、塑膠墊,遊客們拖兒帶女,一家一戶或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打牌,下棋,吃野餐,喝啤酒;也有年青的男女,獨個兒,直接撩倒在草地上,四仰八叉,躲在墨鏡下,曬著太陽翻手機。樹林中,繃起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吊床,有熱戀著的青年男女,搭拉著腿坐在一起,傍著肩說著悄悄話;有文靜的青年學生,或躺或坐,吹著和暖的風,讀書,看報;也有調皮的兒童,躺著騎著,用力地晃蕩著,直接把吊床蕩成了擺幅不大的秋千……

廣場喧囂的歌舞,鬧起來了;村頭高大的秋千,蕩起來了;天空中,各式風箏飛起來了;溪岸邊,燒烤的炊煙飄起來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踏青遇雨是難免的,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清明雨如煙似霧、如夢似幻,悄悄地落下來,飄飄灑灑,淅淅瀝瀝。你若慢慢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盡情地享受著春雨的滋潤,任細細的雨絲自由地落在臉上,麻酥酥的,滑在嘴裡,甜絲絲的。你就會感受到了春天年輕的心跳,心裡癢癢的,有一種難得的愜意和舒暢……

鄉村的清明,有著祭掃的哀傷,也有著踏青的歡愉,既慎終追遠不忘本,又熱愛眼下幸福生活,二者勾兌著,互補著,年復一年地演繹著清明的文明。

作者:劉淩林,江蘇省作協會員。著有《詩詞寫作與鑒賞》、《走過鄉村》、《淩林吧座》、《路畔人家》等文集。

電子郵箱:ll3088@sina.com

【文化佳園(pzwhyjh),原創首發,歡迎投稿訂閱。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微信號:xjz1956】

也純粹是杞人憂天。

清明祭掃,添幾鍬黃土,燒一包紙錢,雖然誰都明白,逝者是看不到、聽不著的,但它有著一定的儀式感,能制度化地引導活著的人對逝去了的親人作一番追思和懷念,所以每一次的清明祭掃,都是人們孝心的一次洗滌和昇華。

清明,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也是春遊踏青的好日子。

清明是一個傷心的日子,也是一個歡愉的日子。

清明又稱“三月節”、“踏青節”。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好春遊踏青。清明踏青的習俗早在唐代就已形成,歷代承襲。杜甫有句:“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宋人吳惟信也有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如今的清明,已是國家法定假日。值此春光明媚、生機勃發的時日,放逐自己,給身心放個假,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山山水水洗刷心靈的污垢,蕩滌俗世的塵埃,不也是一種享受嗎?禁錮一冬的人們,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好機會。

看吧,星羅棋佈的鄉村民宿、農家樂人滿為患,縱橫交錯的鄉村公路旁停滿了自駕遊的車輛,家鄉的幾處著名景點艾山風景區、銀杏博覽園、桃花島、銀杏湖、水杉公園,車來船去,遊人如織,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的原野上,更是紅男綠女,熙來攘往,好一幅新時代的“清明上河圖”!

天朗氣清,草長鶯飛,桃花紅,梨花白,麥苗綠,菜花黃,翠柳含煙,人在畫圖中,迎著春天的明媚陽光,呼吸著青青綠草的氣息,腳踩著鬆軟的土地,徜徉在生機盎然的鄉野間……

草地上,鋪滿了五顏六色的毛毯、塑膠墊,遊客們拖兒帶女,一家一戶或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打牌,下棋,吃野餐,喝啤酒;也有年青的男女,獨個兒,直接撩倒在草地上,四仰八叉,躲在墨鏡下,曬著太陽翻手機。樹林中,繃起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吊床,有熱戀著的青年男女,搭拉著腿坐在一起,傍著肩說著悄悄話;有文靜的青年學生,或躺或坐,吹著和暖的風,讀書,看報;也有調皮的兒童,躺著騎著,用力地晃蕩著,直接把吊床蕩成了擺幅不大的秋千……

廣場喧囂的歌舞,鬧起來了;村頭高大的秋千,蕩起來了;天空中,各式風箏飛起來了;溪岸邊,燒烤的炊煙飄起來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踏青遇雨是難免的,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清明雨如煙似霧、如夢似幻,悄悄地落下來,飄飄灑灑,淅淅瀝瀝。你若慢慢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盡情地享受著春雨的滋潤,任細細的雨絲自由地落在臉上,麻酥酥的,滑在嘴裡,甜絲絲的。你就會感受到了春天年輕的心跳,心裡癢癢的,有一種難得的愜意和舒暢……

鄉村的清明,有著祭掃的哀傷,也有著踏青的歡愉,既慎終追遠不忘本,又熱愛眼下幸福生活,二者勾兌著,互補著,年復一年地演繹著清明的文明。

作者:劉淩林,江蘇省作協會員。著有《詩詞寫作與鑒賞》、《走過鄉村》、《淩林吧座》、《路畔人家》等文集。

電子郵箱:ll3088@sina.com

【文化佳園(pzwhyjh),原創首發,歡迎投稿訂閱。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微信號:xjz195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