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原創丨品味三岔河口民謠

被天津史學家稱為天津發源地的三岔河口一帶, 由漕運而繁華, 不但拉動了天津政治、經濟與商貿的發展, 同時也拉動了文化娛樂業和人們的口傳文化。

筆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就在天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前身“天津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並開始搜集、整理“三套集成”天津卷。 所謂“三套集成”, 即“民間故事集成”、“民間諺語集成”和“民間歌謠集成”。 因而, 每日穿梭大街小巷, 走訪碼頭漁村, 尋找“故事簍子”和民歌手們。 一紙一筆加一台小答錄機, 原始地記錄下聞所未聞的口傳文化。 其中, 在三岔河口一帶流行的民間歌謠有數十首, 都是近百年來產生的。 這些歌謠真實、生動、詼諧、上口, 從不同的側面折射出三岔河口一帶的市井風俗與歷史文化。

三岔口, 停船口,

南北運河海河口。

貨船拉著鹽糧來,

貨船拉著金銀走。

九河下梢天津衛,

風水都在船上頭。

這首歌謠只有六行,

卻真實地反映了三岔河口漕運時的繁忙景象。 百姓們都知道, 三岔河口的繁盛都是由漕運興起的, 都在河上、船上, 拉來的是鹽和糧食, 拉走的是金銀。

天津五金有三家

最全要數“河北家”

新鐵貨, 舊鐵貨

煙筒、剪口、招牌、鹿皮

榔頭、鋸條、釘子、銼

貨貨都在眼前過

據考, 天津河北大街的第一家五金行業開業於1913年, 經紀人姓劉名香五, 經營各種鐵貨及小五金等, 與“下南家”、“馬路家”共稱為三家, 是天津當時五金鐵貨的集散地。 “河北家”由於地處河北大街而得名, 幾十年後成為五金一條街。

三岔河口一畔的估衣街更是遠近聞名, 當時流傳的歌謠有:

估衣街, 一裡長

裘皮店, 綢緞莊

舊衣花上幾個子兒

皮衣只用八塊洋

瑞蚨祥, 謙祥益

都在北方響噹噹

喜事來買好綢緞

白事買走壽衣裳

估衣街長一裡, 初以經營舊衣、廉價衣為主。 到20世紀30年代, 已有四五十家店鋪。 這裡, 每日人流如織, 繁花似錦, 成為三岔河口邊的一條風情街。 估衣街一旁的鳥市同樣熱鬧非凡, 鳥市最繁華時也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 市上吆喝聲、叫賣聲從早至晚, 此起彼伏, 不絕於耳, 各種餐飲業、娛樂業也在此生意興隆。 百姓有歌謠傳唱:

鳥市對著官銀號

不來鳥市不知道

蛐蛐、蟈蟈、鴿子、鳥

茶湯、鍋巴、棗切糕

戲院、茶樓有幾座

停船就往這裡跑

這是鳥市當時的景象。 從鳥市往西走便是侯家後, 傳說乾隆年間侯家後便有五百餘戶人家, 是三岔河口一帶的居民區之一, 有歌謠傳:

侯家後裡出大戶

三岔河口攏不住

出進士, 出商賈

數數能有五十五

這首歌謠很有趣, 百姓說侯家後出大戶人家、出官商, 而且很多。 筆者翻閱了天津史志及有關資料, 確是如此。 侯家後是一塊寶地, 但風水還是三岔河口給的, 從三岔河口吹來的。

三岔河口一帶的三條石大街更是遠近聞名。 傳說, 是李鴻章為了把其母親(有的傳說是夫人)的棺槨從運河用船運至家鄉而鋪的。 當時流行的歌謠有:

三條石, 青石板

一鋪鋪了二裡遠

方便了李鴻章

累死了採石漢

樂壞了鐵廠的王老闆

這首歌謠很有些意味。 三條石鋪了, 道路好走了, 出入貨物運送方便了, 鐵廠老闆高興了, 而採石漢卻快累死了。 窮人和富人真是兩種命運, 兩種結果。

再有, 筆者還搜集了不少三岔河口一帶流行的叫賣歌謠,

其中有幾首是一口氣叫賣的歌謠, 也稱一口氣叫賣調, 例如:“燒餅果子漿子豆腐切糕炸糕卷圈煮玉米烤山芋楊莊糕幹老烏豆——都來買嘍”。 全調三十一個字, 有的搜集了三十五個字, 外加“都來嘗嘍”。

這些口傳文化大多已失傳, 但它終歸是民間文化和百姓文化, 是當時三岔河口一帶天津人民生活的縮影, 是天津發源地的一組組歷史的小照和文化卡片。

至今草草整理一下三岔河口一帶的民謠, 就有五十餘首。 當然, 有些歌謠裡有許多糟粕, 不宜傳唱。 但它是歷史的記錄, 也應當有其存在和保留的價值。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文系海河網原創稿件,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自海河網。歡迎關注並按規則轉載!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來自海河網。歡迎關注並按規則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