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創投觀察 | 2018年或成虹膜識別在“智慧銀行”大規模應用元年

據悉, 國內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陸續啟動虹膜演算法POC測試。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是其中的先行者, 現已完成虹膜軟體供應商的招標, 並率先將虹膜識別技術用於業務場景(建行在上海宣佈中國第一家無人銀行開業, 並展示了虹膜VR和虹膜人臉二合一門禁)。 各大銀行POC測試完成後即會商討規模化採購事項。 2018年, “虹膜+人臉”的融合識別技術有望在銀行業大規模應用。

銀行對生物特徵識別的需求是由業務推動的。 其實銀行業早在2015年就開始正式對虹膜技術進行探討和評估, 但由於銀行對技術要求非常高,

以及客戶體量巨大, 因此過去兩年多的時間主要用於和銀行供應商對接、開發演示產品、進行產品測試等。 在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壓力下, 銀行希望借助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完成至少兩個目標:一是盡可能實現低價值服務的自動化、無人化, 集中人力去做高價值服務, 進而提升運營效率, 降低運營成本(尤其是人員);二是為大量的線下網點賦能, 基於生物特徵識別, 提供更多樣的金融服務(如自助交社保、自助貸款等), 進而抵抗來自線上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

除了業務需求推動, 虹膜識別的技術於近些年發展的也越來越成熟, 使之得以商業落地。 包括識別距離從最初的20-30cm, 發展至現在0.5-1m, 以及模組體積可以做的越來越小,

集成在銀行設備上。

現在國內具備產業化的虹膜識別技術的公司並不多, 除了演算法開發, 虹膜圖像資料獲取的高門檻使得入局者有限。 在銀行業的落地, 會使得未來虹膜識別是個強者恒強的狀態, 即銀行使用者的巨量虹膜資料會反哺演算法的升級, 形成後來者較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