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秘傳六式內功易筋經,練一練好處一大堆!

少林門中之內功, 以易筋、洗髓二經為最精純。

洗髓一經, 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 其高深奧妙超乎一切武功, 不易領悟, 且其原本早已失傳。 世間即有此書, 皆人搜集道藏附會而成, 牽蘿補屋, 故不見其能收若何效果也。

唯易筋一經, 少林門中猶有傳法, 並未泯滅。 易筋一經, 實傳自達摩禪師, 此功練成之後即能運柔成剛, 以禦外侮。 所謂易筋者, 非真能將人體之經絡取出而換以堅強之筋, 猶言練此功夫日久之後, 即可使筋骨堅強, 勝於未練之時, 如脫胎換骨。 易筋者, 比喻之辭也。

1第一式

面向東方而立, 兩足分開,

中間相距約一尺開闊。 足之位置須趾與跗同一方向, 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調息, 摒除一切雜念, 鼓氣于腹, 毋使走泄。 頭部向上微昂, 口宜緊閉, 牙齒相接, 舌尖舔住牙關, 兩目向前睜視, 睛珠須定, 不可稍有啟閉。

然後, 將兩手折腕昂起, 使掌心向下, 指尖向前, 再緩緩屈其肘節, 將手提起少許, 至腰部稍下處為度。 唯兩手雖上提, 而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 如按桌踴身之狀。

略加停頓之後, 乃將十指運力, 向上翹起, 而掌根則運力捺下。 行時須極徐緩, 至極度後再停頓片刻, 乃放下手指, 提起掌根, 回復原狀。

如此一翹一按, 是為一度, 徐行四十九度, 而第一式功夫完畢。

2第二式

行前式功夫既畢之後, 則將氣力收起, 複平常小立狀態, 使全身筋骨稍為舒展,

以免過勞之弊。 其休息之時間則不必限定。

行第二式時, 先將兩足緊並, 全身正立, 鼓氣閉口, 突視昂首, 與第一式完全相同。

兩手則將指屈轉握拳, 唯大指伸直。 此時握拳極松, 不可用力。 握定之後, 則將拳移置於大腿之前面, 拳心與腿面相貼, 兩大指則遙遙相對。 至此略略停頓, 之後即將每手之大指向上翹起, 以至極度;同時, 兩手之其餘四指則用力緊握, 務用全力。 而兩臂之力則須下注, 切不可有絲毫提勁。

略停片刻之後, 兩大指即徐徐放下, 餘指也慢慢鬆開以複原狀。 兩臂則宜用提勁, 使氣力上收。

如此, 一緊一松為一度。 行時宜凝神注氣, 專心一志。 行四十九度, 第二式功夫畢矣。

3第三式

行第二式功夫既畢之後, 略事休息,

再續行第三式。

此式正立如前, 先將兩足分開, 中間距離約一尺左右, 務須趾與跗成平線, 忌作八字形。 腿部宜運力下注, 不可使稍有松浮, 否則身體易搖動, 而至神氣渙散也。 頭昂目睜, 口閉牙接, 鼓氣腹中, 與上二式同。

兩手則將大指先屈置掌心, 餘四指則緊握大指之外面。 兩臂垂直, 雙拳置大腿之兩側, 拳心貼腿, 拳背向外, 臂部並不用力, 拳亦握得極松。 略略停頓之後, 即將兩拳緩緩握緊, 至極度為止。 同時, 運力於臂使之下注, 即用力將兩臂挺直, 使肘節突出, 而氣力易達於指掌之間也。

略停片刻後, 徐徐放鬆拳指, 回復原狀。

如此, 一緊一松為一度, 共行四十九度, 而第三式功夫畢收。

4第四式

行第三式功夫既畢之後, 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

然後再續行第四式。

此式與以上各式不同。 先全身正立, 兩足緊並, 用足兩腿之氣力下注, 以固下盤。 然後, 將兩大拇指屈置掌中, 而以余指屈置其外, 握之成拳。

兩拳由前面向上舉起, 以平肩為度, 拳心相對, 虎口向上, 兩拳間之距離則與肩膀之闊度相等。 在上舉之時, 兩臂宜直, 上身切忌動搖。

略略停頓, 即運力將拳緊緊握攏以至極度, 而兩臂同時向前伸去, 位置雖不能伸前若干, 但氣力則完全前注。

停頓片刻, 則將拳放鬆, 收回兩臂之伸勁。 在伸出時, 切忌左右宕動。

如此, 一握一松為一度, 共行四十九度, 第四式功夫既畢矣。

5第五式

行第四式功夫畢, 略事休息, 更續行此第五式。

全身正立, 兩足緊並, 昂頭緊目, 閉口咬齒, 凝神鼓氣,

如第一式之形狀。

將兩手松拳, 甚松, 翻掌向外, 徐徐從兩旁舉起, 豎於頭之上面, 拳心相向, 虎口相後, 肘節微彎, 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處, 切不可緊貼。 在兩臂上舉時, 兩足即隨之踮起, 兩踵離地一寸左右為度。

略略停頓片刻, 乃將兩拳緊緊一握, 兩臂則蓄力向下挫, 似拉住鐵杠, 將身上收之狀, 同時, 兩踵再乘勢向上舉起, 至極度而止。 停頓片刻之後, 再將兩拳徐徐放鬆, 收回氣力, 兩踵亦緩緩放下, 仍至離地一寸左右為度。

如此, 一起一落為一度, 共行四十九度, 而第五式功夫畢矣。

6第六式

行第五式功夫既畢, 略事休息, 然後再續行第六式。

全身正立, 昂首睜目, 閉口鼓氣如前。 先將兩足分開, 相距一尺左右, 趾踵須成平行線, 切不可踏成八字式, 因八字式力不專注,且易動搖也。

兩手則將大拇指放在外面,以餘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於指節之外。握時亦須鬆弛,不可過緊。然後兩臂從旁側舉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時,更屈轉肘節,引肱豎起,至拳面適對兩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離耳一寸許為度,拳心則向肩尖。

略略停頓後,即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小臂則用力向內折,大臂則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略事停頓後,即徐徐放開,以複原狀。

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式功夫畢矣。

因八字式力不專注,且易動搖也。

兩手則將大拇指放在外面,以餘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於指節之外。握時亦須鬆弛,不可過緊。然後兩臂從旁側舉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時,更屈轉肘節,引肱豎起,至拳面適對兩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離耳一寸許為度,拳心則向肩尖。

略略停頓後,即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小臂則用力向內折,大臂則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式行也。略事停頓後,即徐徐放開,以複原狀。

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自始至終共行四十九度,而第六式功夫畢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