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史美倫,造假公司聞風喪膽的“鐵娘子”被委任港交所主席

中房報記者 向軍 北京報導

女性, 海歸派, 監管者, 鐵腕——這些片語合在一個人身上, 足以引起人們的好奇心。 事實也是如此。

4月26日午間,

香港交易所發佈公告稱,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組織章程細則》第109(2)條及《證券及期貨條例》第69條, 委任史美倫女士為主席須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書面核准作實。

史美倫, 這個名字對於2001年—2004年浸淫於內地股市的投資人和上市公司, 都不會陌生。 她的這一段監管經歷, 驚濤駭浪, 博弈激烈。

消滅造假大王

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 史美倫應邀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分管上市和融資監管工作, 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擔任國務院副部級官員的香港人。

在史美倫上任的第一年, 中國證監會頒佈的有關證券監管的法規或條例就達51件, 初步建立了內地的監管法規架構, 同時有80多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仲介機構受到公開譴責、行政處罰,

甚至立案偵查。

這些大力監管措施與行動, 市場震懾強烈, 這場被稱為內地證券市場史無前例的監管風暴, 掀起了淨化市場的浪潮, 暴露了內地股市病灶, 為投資者“消滅”了一批造假大王。

上任後, 史美倫遇到的第一個案子是三九醫藥案, 作為上市公司, 三九藥業超過25億元的資金被母公司三九集團及關聯方挪用, 占公司資產淨值的96%, 集團總裁趙新先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如何處理趙新先的問題上, 出現了分歧。

對於這件事, 史美倫後來說:“從我這樣外面來的人是比較容易的, 因為當他們說三九藥業是誰是誰, 我說我不知道他是誰, 我也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 ”

上市公司對史美倫加強監管大有怨言頗多不滿,

中小投資者帳戶“縮水”, 股市信心受到下挫, 也讓她承受巨大壓力。

此時圍繞史美倫的所有爭議的核心, 指向了她的“海歸”派色彩, 說她是外來人士“水土不服”。 的確, 銀廣夏、東方電子、ST中科、藍田這些股市神話的墜落是打擊了一些投資者的信心。 但史美倫說的也是實況:“加強監管並不等於打擊股市, 更不代表監管的目的是擠泡沫。 ”

作為一名因監管而受懷疑的“海歸”, 史美倫直言不諱地表示過她在證監會過得並不容易。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她“不懂國情”。 一些機構投資者稱她處理問題時, 沒有考慮中國的國情, 經常是只處理結果而沒有歷史地看待這些問題的出現。 但也有一些基金經理還是對她的離職表示遺憾, “畢竟她曾給股市帶來了一些希望”。

當時國內著名財務專家清議認為, 市場核心問題不是股權分置, 而是公司治理。 史美倫正是主抓公司治理的領導幹部, 在她之前, 管理層從沒這麼重視過。 在她主持下, 證監會圍繞公司治理問題, 發佈大量規章制度, 改進公司內部管理、改善資訊披露制度。 從上市公司暴露的問題看, 公司治理任重道遠, 工作遠遠沒有完成。 史女士屆滿離任, 很讓人擔心公司治理工作由此中斷, 我很遺憾她的離開。

現在來看, 一語成讖。 令人歎息。

史美倫自己則說:“作為一個市場監管者, 最難的是牛市時大家會說你過分監管, 而在熊市時又覺得你監管不夠。 ”

回頭看這場17年前的股市監管風暴, 更多只能說, 一個市場裡,

大部分人都不規範, 都在不按規則玩遊戲, 誰當監管者都會是同一個宿命——受到非議和被給予不懂國情的責難, 市場上的玩家沒有哪個人是希望受制於監管。

由遠及近, 何曾相似。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調控, 也是一樣的情況, 沒有哪家房地產商不痛恨調控與監管。 有房地產商在採訪中就表達過對調控的不滿。

原則、規則和遠見

史美倫的鐵腕監管並非是突發而起, 實則是她的治理思想, 透著一脈相承的信念。

1985年, 史美倫從美國回到香港, 1991年加入香港證監會。

怡和事件和打擊黑莊的強硬讓外界兩次領略了她“鐵娘子”的監管作風, 頗具威望。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梳理履歷發現, 1992年到1993年, 史美倫在香港證監會負責有關H股公司於香港上市事宜,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1993年擔任證監會企業融資部高級總監期間,對怡和事件採取強硬立場。1993年,英國老牌洋行怡和集團旗下有5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地位重要,怡和硬氣要求優待,否則撤離香港,對於“店大欺客”普通人並不陌生也只能自認倒楣,但這種“店大欺官”在史美倫這裡行不通。

針尖對麥芒,監管者史美倫明確表態不予怡和特殊地位。史美倫堅決守住證監原則,迫使希望回避香港證監會監管的怡和集團最終撤離香港,改走新加坡上市。

1994年到1998年,史美倫任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香港股市炒風盛行,史美倫又面臨戰鬥形勢,這一次,在她主導之下,香港證監會會同港交所一起推動打擊黑莊,當時的炒風隨之陡然下降。但在打擊黑莊的較量中,她的生命安全一度被人威脅,她毫無畏懼,香港證券市場“鐵娘子”的美名被坐實。

對於監管, 史美倫說,我自己的監管思想很簡單,就是“不偏不倚,無畏無懼”。

在對內地企業到港上市這件事情上,史美倫表現出了遠見卓識,居功至偉。1991年加入香港證監會後,她親自負責香港第一隻H股上市,見證了內資企業在香港的成長和壯大。

對這段歷史,史美倫說,“1992、1993年第一批國企來香港上市。1992-1997年這段時期,一大批內資企業在香港上市;20多年後的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內資企業占港交所市值約60%,每天港交所交易量的60%由內資企業貢獻。”

對於內地赴港上市的公司規範問題,史美倫說,“為何不會倒轉來說,要令他們‘香港化’ ,這是上世紀90年代我們讓內地企業來港的宗旨。無論來自哪裡,都要服從我們的遊戲規則及達到水準。”

在內地、香港兩地證監會擔任要職的史美倫稱,每個市場都有不規範情況出現,最重要是能通過有效執法,去改善市場質素。“好多人說內地好多公司來香港,但他們都不規範。所有市場都有不規範,他們不規範就要做到他們規範,令不規範的人知道沒有生存餘地。”

她又特別提到,香港市場過去亦曾有過不少亂象,不規範的做法不完全來自內地,“老實說我在香港證監會工作多年,香港本身都有好多不規範。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少本地公司都不規範,不能完全賴在別人身上”。

今年4月18日,史美倫擔任主席的香港金融發展局發佈了《完善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報告,就如何令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與時並進,以及保持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提出建議。

報告指出,目前有關投資產品種類有限,聯交所和港證監並沒有提供優惠吸引市場推出新產品,而且收費繁多,加上現時各類上市結構性產品和發行人須遵守有關流通量的統一規定,建議香港參考歐洲市場經驗,以保持香港領先地位。

報告建議聯交所和港證監考慮增加上市結構性產品種類,引入收益增值產品、參與型產品和保本產品等歐洲現有產品類型。提議在交易平臺引入非杠杆式產品及持有至到期日的產品,令可供選擇的產品更多元化。並建議聯交所檢討股份簡稱命名守則、縮短推出新上市結構性產品的最終審批時間,縮減至申請後3個月內有結果,並為新類型結構性產品推行投資者教育。

史美倫說:“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過去曾數度錄得全球最高的交投量。2015年,聯交所結構性產品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屬全球之冠。為完善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我們建議參考歐洲市場的經驗,引入當地部分類型的上市結構性產品,以擴大本地可供選擇的產品範圍。”

對於港島有人擔心港股A股化的觀點,史美倫說,不應過分擔心,應著力讓內企及投資者“香港化”,令他們恪守本港的遊戲規則。“1992年、1993年第一批國企來香港上市,20多年後的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內資企業占港交所市值約60%,每天港交所交易量的60%由內資企業貢獻。”

4月25日,港交所主席周松崗在出席港交所2018年股東周年大會後正式退任。對於香港市場四年前錯失了阿裡巴巴來港上市,周松崗表示,希望通過此次的上市規則改革,吸引更多創新型、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變成數個像阿裡巴巴這樣的企業,以共同服務於內地和香港的實體經濟。“但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我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基礎繼續向前發展。”周松崗稱。

港交所接棒者史美倫,這個祖籍來自上海灘的女士,果敢、規則和遠見——這些本色不會隨著時間車輪而變形與改變。

史美倫經典語錄

要令內地企業及投資者“香港化”,服從我們的遊戲規則及達到水準。

他們不規範就要做到規範,令不規範的人知道沒有生存餘地。

政府職能要更積極,有什麼(金融)新想法不要再慢慢等。

金融業屬全球化行業,外國人都要瞭解中國,為何我們作為自己人卻不去瞭解?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1993年擔任證監會企業融資部高級總監期間,對怡和事件採取強硬立場。1993年,英國老牌洋行怡和集團旗下有5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地位重要,怡和硬氣要求優待,否則撤離香港,對於“店大欺客”普通人並不陌生也只能自認倒楣,但這種“店大欺官”在史美倫這裡行不通。

針尖對麥芒,監管者史美倫明確表態不予怡和特殊地位。史美倫堅決守住證監原則,迫使希望回避香港證監會監管的怡和集團最終撤離香港,改走新加坡上市。

1994年到1998年,史美倫任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香港股市炒風盛行,史美倫又面臨戰鬥形勢,這一次,在她主導之下,香港證監會會同港交所一起推動打擊黑莊,當時的炒風隨之陡然下降。但在打擊黑莊的較量中,她的生命安全一度被人威脅,她毫無畏懼,香港證券市場“鐵娘子”的美名被坐實。

對於監管, 史美倫說,我自己的監管思想很簡單,就是“不偏不倚,無畏無懼”。

在對內地企業到港上市這件事情上,史美倫表現出了遠見卓識,居功至偉。1991年加入香港證監會後,她親自負責香港第一隻H股上市,見證了內資企業在香港的成長和壯大。

對這段歷史,史美倫說,“1992、1993年第一批國企來香港上市。1992-1997年這段時期,一大批內資企業在香港上市;20多年後的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內資企業占港交所市值約60%,每天港交所交易量的60%由內資企業貢獻。”

對於內地赴港上市的公司規範問題,史美倫說,“為何不會倒轉來說,要令他們‘香港化’ ,這是上世紀90年代我們讓內地企業來港的宗旨。無論來自哪裡,都要服從我們的遊戲規則及達到水準。”

在內地、香港兩地證監會擔任要職的史美倫稱,每個市場都有不規範情況出現,最重要是能通過有效執法,去改善市場質素。“好多人說內地好多公司來香港,但他們都不規範。所有市場都有不規範,他們不規範就要做到他們規範,令不規範的人知道沒有生存餘地。”

她又特別提到,香港市場過去亦曾有過不少亂象,不規範的做法不完全來自內地,“老實說我在香港證監會工作多年,香港本身都有好多不規範。在我們的歷史上,不少本地公司都不規範,不能完全賴在別人身上”。

今年4月18日,史美倫擔任主席的香港金融發展局發佈了《完善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報告,就如何令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與時並進,以及保持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提出建議。

報告指出,目前有關投資產品種類有限,聯交所和港證監並沒有提供優惠吸引市場推出新產品,而且收費繁多,加上現時各類上市結構性產品和發行人須遵守有關流通量的統一規定,建議香港參考歐洲市場經驗,以保持香港領先地位。

報告建議聯交所和港證監考慮增加上市結構性產品種類,引入收益增值產品、參與型產品和保本產品等歐洲現有產品類型。提議在交易平臺引入非杠杆式產品及持有至到期日的產品,令可供選擇的產品更多元化。並建議聯交所檢討股份簡稱命名守則、縮短推出新上市結構性產品的最終審批時間,縮減至申請後3個月內有結果,並為新類型結構性產品推行投資者教育。

史美倫說:“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過去曾數度錄得全球最高的交投量。2015年,聯交所結構性產品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屬全球之冠。為完善香港的上市結構性產品,我們建議參考歐洲市場的經驗,引入當地部分類型的上市結構性產品,以擴大本地可供選擇的產品範圍。”

對於港島有人擔心港股A股化的觀點,史美倫說,不應過分擔心,應著力讓內企及投資者“香港化”,令他們恪守本港的遊戲規則。“1992年、1993年第一批國企來香港上市,20多年後的今天,在香港上市的內資企業占港交所市值約60%,每天港交所交易量的60%由內資企業貢獻。”

4月25日,港交所主席周松崗在出席港交所2018年股東周年大會後正式退任。對於香港市場四年前錯失了阿裡巴巴來港上市,周松崗表示,希望通過此次的上市規則改革,吸引更多創新型、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變成數個像阿裡巴巴這樣的企業,以共同服務於內地和香港的實體經濟。“但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我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基礎繼續向前發展。”周松崗稱。

港交所接棒者史美倫,這個祖籍來自上海灘的女士,果敢、規則和遠見——這些本色不會隨著時間車輪而變形與改變。

史美倫經典語錄

要令內地企業及投資者“香港化”,服從我們的遊戲規則及達到水準。

他們不規範就要做到規範,令不規範的人知道沒有生存餘地。

政府職能要更積極,有什麼(金融)新想法不要再慢慢等。

金融業屬全球化行業,外國人都要瞭解中國,為何我們作為自己人卻不去瞭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