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虎壁王氏婦科 傳承800年的非遺瑰寶

王薇

山西平遙古城西南部的道虎壁村歷史悠久、土壤肥沃, 它養育過800戶人家, 擁有著2700畝良田, 也孕育了寶貴的非遺文化——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 從宋朝名醫王厚到王溫、王振興父子, 王氏中醫婦科傳承了800餘年, 29代王氏子孫, 名醫輩出。

家譜延傳

位於太原火車站前的道虎壁王溫診所, 已有二十多個年頭。 診室裡, 這邊號脈, 那邊抓藥, 來往無數的患者直到正午才漸漸散去, 牆壁上懸掛著的家譜, 時時提醒王氏人要恪守醫道、延傳本領。

王氏《新建家佛堂碑記》記載:“我族王姓本商朝比干丞相之後, 居太原郡,

唐宋避亂迭遷族繁難……大元仁宗皇帝皇慶二年, 遷居城南道虎壁村……”宋朝時期, 始祖王厚遷居山西平遙東泉鎮, 為泉樂裡三甲中人, 王氏婦科從此流傳了下來。

家譜上標注著王氏歷代傳人的行醫記錄與頭銜。 始祖王厚曾為皇妃診病;第四代世祖王時亨曾為宋朝進士、名醫;第八代世祖、元朝名醫王士能因給皇妃醫疾有功, 被皇帝賜“龍衣”, 並封為“世代良醫”;第十二代世祖、明朝名醫王伯輝因給皇親國戚醫疾有功, 被皇帝封為 “世承先代醫人”;第十九世祖、明朝御醫王聘宇, 承襲了傅山的女科精髓……

經過一代代王氏傳人的努力, 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逐漸被發揚光大, 並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家傳脈訣

第28代傳人王溫天生勤奮,

雖已年過六旬, 卻還在堅持看醫書、學醫道。 在他看來, 只懂治病救人是不夠的, 還要瞭解患者的性格、體質、經歷, 這樣才能掌握其陰陽、虛實、寒熱, 並選用相應的藥材, 此外, 洞悉社會狀況、體察眾人需求也十分關鍵。 王溫說, 診斷不存在“套路”, 只有靠長期號脈、勤於判斷:“平日裡, 病人往我這兒一坐, 我就能摸清他的性格、脾氣。 ”

浮、沉、遲、數、弦、滑、濡、芤、長、短、大、小為王氏的家傳脈訣, 想要吃透它, 需要下十幾年、二十餘年的功夫。 王氏傳人均是從孩提時開始識藥辨性, 背誦祖傳湯頭歌訣、醫學三字經、藥性賦、脈經、傅青女科等, 過了十歲就開始跟隨父輩學習診脈, 二十歲左右開始獨立坐診, 磨礪越久, 功夫越深。

“小的時候, 我們在平遙看病,

我四歲學醫, 稍大一點進藥房抓取、辨別、泡制藥材, 十歲練習號脈, 先從家人、村民開始, 時間一久, 甚至能摸出別人未知的症狀。 ”王溫的兒子王振興說, 自己的孩子年僅四歲, 如今已經能背書了。

書寫經驗

王氏並非神醫家族, 之所以一代比一代醫術高明, 是因為每位元先人都會將行醫的經驗編寫成書或冊子, 供子孫閱讀。

第26代傳人王裕普先天殘疾, 由於行動不便, 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傳承家業上, 憑著精湛的醫術獲得了“婦科神手”的美譽, 此後, 他成立了以道虎壁王氏婦科族人為主的平遙縣中醫婦科醫院。 王振興說, 太爺爺只留下了一本小冊子, 上面寫的都是歷代先人看病和用藥的經驗總結。

在王裕普的兒子——第27代傳人王培章看來,

學中醫要與時俱進, 不能生搬硬套先人的經驗。 王培章所處的年代, 國家正在實施計劃生育, 許多婦女因節育上環而產生了腹痛、白帶異常、出血等不適的症狀。 他根據她們的生理特點, 發明了“還帶湯”, 並編寫了《傅山女科臨症應用》, 受到了省內醫學界的嘉獎。

如今, 王溫將自己的閱歷融合先人的經驗, 編寫了一本婦科書籍, 他想趁健在之年, 儘早為兒孫留下一份精神財富。

親和治療

“王大夫, 我能握住您的手嗎?”見女患者神色緊張地等待針灸, 王溫的妹妹王軼芳走了過去, 邊撫摸著她的胳臂邊安慰道:“女人不要吃太涼的東西, 不要玩涼水, 不要總生氣, 要有規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王軼芳告訴她,

特別是生完孩子, 一定要經常調理。

輕鬆問診, 詼諧看病是王氏的風格。 面對患者, 他們通常儘量避免去講晦澀難懂的中醫術語, 而是採用打比喻的方式, 便於患者理解。 每次出診, 他們都會等最後一位元患者離開才關門。

王軼芳說, 當年父親在平遙坐診時, 接診了許多專程來找他看病的外地患者, 他深知這些人來一回不容易, 哪怕晚些回家, 也不願將他們拒之門外, 有時, 他會將上午的出診時間延長到下午兩點。

800餘年, 王氏的祖上一直在教導後輩先做人, 再學醫, 做人不可無誠信, 如果沒有醫德, 醫術再高明也無濟於事。

王氏人不愛打廣告, 但他們仍舊希望, 能將家族的中醫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