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彷徨中迷失自我的中國武術

因為武術曾經是一種大規模的東西, 於是我們就把它定格為必然永遠如此。 抱定這種想法, 我們總是在為恢復武術的大規模的狀態進行不懈的努力;總在企圖移花接木、借身還魂, 鑽進另一種什麼大東西的外殼裡, 借其大規模保存武術的大規模。

——摘自:程大力.武術的口號應該是“保護”而非“振興”

20世紀80年代那次全國範圍轟轟烈烈的武術挖掘整理運動絕對稱得上是近現代武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這次斥資巨大的挖整活動中, 除了挖到一批時值今天依然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拳譜、錄影等原始資料外,

最大的成果可能就是確定了全國共有“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131個。

131個拳種能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說明我國有著燦爛的武術文化, 也說明“武術曾經是一種大規模的東西”。 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數字的作用, 它其實標誌著由官方拍板確定了中國武術的內容範圍, 像是為中國武術大家庭拍了一張全家福, 從此, 未在其列的拳種只能在以一己之力對抗歷史車輪碾壓的過程中掙扎著走向消亡, 而名列其中的則一個都不能少的要加以保護。

若說保護, 恐怕也還是近些年的事情, 挖掘整理以後的很長時間根植於民間的絕大部分拳種其實一直都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中。

儘管近些年, 一直致力於推廣競技武術的管理部門開始重視急速消失的傳統武術, 現在看看, 傳統拳種除了申請“非遺”保護、和舉辦各種比賽好像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

今天我們對於中國武術的發展現狀普遍不滿意, 競技武術連續兩次入奧失敗,

傳統武術瀕臨失傳, 又在2017年以來的“打假”事件中飽受質疑。 我們的武術到底怎麼了, 為什麼會走到如此尷尬的境地?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 困惑著、迷惘著也思考著。

我們知道中國武術現在基本可以分為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兩大陣營(儘管這種分類方法並不十分嚴謹, 但已被普遍接受)。 競技武術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 雖然備受爭議, 但已經形成了非常規範的競賽模式。 不過, 幾十年來競賽規則的不斷完善並沒有給競技武術帶來成功, 反而在社會認同和傳播方面越來越不如人意。 在我看來, 其中的根源是在競技化的過程中徹底迷失了自我。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割裂傳統。 今天的競技武術, 不論是套路還是散打,

在技術上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影子了。 散打一直以來被批評為“拳擊加腿”, 其原因無非是在技術上不論是拳法還是腿法都與傳統武術的技擊方法大相徑庭;而競技長拳雖然說是基於查、華、炮、紅, 但是現在賽場上基本只剩下了砸拳、拍腳和難度動作, 雖然近幾年武術管理部門也在試圖通過修改規則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在“高、難、美、新”的終極原則指引下, 規則的微調也只是隔靴搔癢。 因此, 從內容上看, 競技武術已經脫離產生它的母體演化為全新的物種。

全運會賽場上的武術套路

第二、打練分離。 早在明代, 中國武術就形成了以拳勢為單位的技術體系。 唐順之對拳勢有過精闢的表述“拳有勢者, 所以為變化也。 橫邪側面, 起立走伏, 皆有牆戶, 可以守, 可以攻, 故謂之勢。 ”戚繼光《拳經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勢也與唐氏描述相符。 不僅如此, 到今天傳統武術依然保持著攻守兼備、練打一體的特徵。

《紀效新書》中的拳法圖譜

但是,不幸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競技武術顯然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套路演練中只剩下攻防意識,試問砸拳、拍腳加旋風腳720轉體能提現什麼攻防含義,沒有具體技術做支撐,意識豈不是蒼白無力的空談。而散打在追求實用性的對抗過程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拋棄了中國武術中拳勢的概念,進而將技術徹底解構為進攻性技法和防守性技法,只有打,沒有練,實用的目的固然達到了,但也把自己異化為了“拳擊加腿”。

第三、自我封閉。競技武術的自我封閉除了表現在技術上與傳統的割裂外,最明顯的就是習練人群上。隨著競技化程度不斷加深,越來越演變為全國各專業隊一小撮人互相爭奇鬥豔。全國武術比賽冷清的觀眾席和被跆拳道館擠滿的培訓市場已經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競技武術的群眾基礎。當然,自我封閉不是競技武術推廣者有意造成的,而是人們對其技術體系不認同的必然結果,也是競技武術在對中國武術進行競技化改造過程中迷失自我的必然結果。

何止競技武術在發展過程中迷失自我,其實,傳統武術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比競技武術更糟糕。因為,雖然競技武術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目標是明確的,就是以奧林匹克為指向堅定地走打練分離的競技化道路。而傳統武術則是沒有方向的徹底迷失。

第一、不復存在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為傳統武術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武術在過去小農經濟社會中形成的種種規矩和傳習方式已經嚴重與社會脫節。比如,很多人認為習練傳統拳必須要嚴守先站樁三年、再練套路三年,之後才能學拆招應用的訓練過程,切忌心浮氣躁。慢工出細活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在今天,練一個月拳擊就能對抗,練十年武術還不能出手,換了你你會怎麼選。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傳統武術未必輸在技藝上,但很可能輸在訓練效率上。

我們必須冷靜地認識到,“十年太極不出門”式的低效率訓練方式在今天的社會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不是它本身不好,而是它落後於社會的運行速度。除此之外,傳統師徒制衍生出來的帶有顯明人身依附色彩的各種規矩、先天封閉排外的門派觀念等等,都是早已失去社會基礎的東西,本應早日革除,但很多傳統武術習練者們卻依然樂此不疲。很顯然,今天很多傳統武術傳人們雖然身在新時代,但心還在舊社會。

第二、名不副實的技擊功能。傳統武術能不能打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待的。首先,傳統武術的技藝肯定是具有技擊性,只要經過正確、科學的訓練,絕對可以用來對抗的;其次,現在絕大多數傳統武術習練者也的的確確不能將自己所學的技藝應用於實戰。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早已名不副實,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當代傳統武術習練者在殺人技的自我陶醉和通過說手占盡的便宜中迷失了自我,缺乏求證精神,將功力等同於實戰能力,將套路演練當做比較高下的唯一標準。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對這個結論不服氣,我可以提供一個檢驗的方法: 大家只要關起門,穿好護具跟自己師兄弟打一場實戰就會發現,那些爛熟於心的招法在實戰中用出來有多難,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錄影,這樣就能發現自己的表現有多蹩腳。

第三、停滯不前的競技探索。中國武術從民國時期就開始了競技化嘗試,但是近百年過去了,傳統武術的競技方式仍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就目前所見的傳統武術比賽,要麼只練不打,要麼只打不練,要麼打練分離。

多年以來,除了早已改版為綜合格鬥的“武林大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傳統武術比賽基本都是套路演練,到今天為止我們還絲毫看不出武術管理部門有探索傳統武術打練合一競賽方式的意思,畢竟套路比賽對於管理方來說既方便組織又沒有安全顧慮,還能通過“分等次不排名次”的方法讓所有參賽人都有獎可拿,而對於廣大習練者來說,誰都知道演練套路可要比真打實做的打實戰容易的多,而且真的下場實戰比賽,師父打不過徒弟豈不是很尷尬。

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種不謀而合的“互利共贏”,在這種“共贏”利益誘惑下,傳統武術比賽就像是一個溫室一樣,可以讓眾多習練者在其中迷失自我,讓他們沉迷於套路演練的自我陶醉之中,渾然不知自己的技擊能力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今天傳統武術被打假,被批評為騙術,與缺少一種能表現傳統武術打練合一特徵的競賽方式有莫大的關係。

今天的傳統武術在保留傳統和與時俱進之間沒有找到平衡點,其最典型的表現是,一方面標榜技擊性如何突出,一方面又普遍忽視訓練體系中最精華、最實在的對抗內容,訓練止步於套路演練。傳統武術既沒有堅守傳統的能力,也沒有徹底融入現代的勇氣,最終在徘徊彷徨中迷失了自我,也因此,傳統武術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當然也沒有具體的發展目標。

結束語:

競技武術60餘年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堅守傳統是何等重要,而如何堅守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的東鄰,將柔道、空手道推進奧運會的日本在此方面做了很好的示範。個人淺見以為,武術不論如何發展,技擊都應該放在首要位置,技擊性應該是統領武術所有內容的總綱,技擊應該處在武術眾多功能的最底層,然後才是更高層次的健身、修身。為什麼非要這樣?因為不如此,就無法保持技藝本真,武術技術就會在傳播過程中變異,會異化為“舞術”甚至“巫術”,就會給淩空勁、雀不飛、踏雪無痕一類“神功”提供滋生的空間。

作者簡介:

胡洪森: 12歲開始習武,以少林拳入門。2007年入西安體育學院系統學習散打、拳擊,2011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隨武冬教授學習太極拳、八極拳等傳統武術。

《紀效新書》中的拳法圖譜

但是,不幸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競技武術顯然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套路演練中只剩下攻防意識,試問砸拳、拍腳加旋風腳720轉體能提現什麼攻防含義,沒有具體技術做支撐,意識豈不是蒼白無力的空談。而散打在追求實用性的對抗過程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拋棄了中國武術中拳勢的概念,進而將技術徹底解構為進攻性技法和防守性技法,只有打,沒有練,實用的目的固然達到了,但也把自己異化為了“拳擊加腿”。

第三、自我封閉。競技武術的自我封閉除了表現在技術上與傳統的割裂外,最明顯的就是習練人群上。隨著競技化程度不斷加深,越來越演變為全國各專業隊一小撮人互相爭奇鬥豔。全國武術比賽冷清的觀眾席和被跆拳道館擠滿的培訓市場已經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競技武術的群眾基礎。當然,自我封閉不是競技武術推廣者有意造成的,而是人們對其技術體系不認同的必然結果,也是競技武術在對中國武術進行競技化改造過程中迷失自我的必然結果。

何止競技武術在發展過程中迷失自我,其實,傳統武術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比競技武術更糟糕。因為,雖然競技武術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目標是明確的,就是以奧林匹克為指向堅定地走打練分離的競技化道路。而傳統武術則是沒有方向的徹底迷失。

第一、不復存在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為傳統武術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武術在過去小農經濟社會中形成的種種規矩和傳習方式已經嚴重與社會脫節。比如,很多人認為習練傳統拳必須要嚴守先站樁三年、再練套路三年,之後才能學拆招應用的訓練過程,切忌心浮氣躁。慢工出細活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在今天,練一個月拳擊就能對抗,練十年武術還不能出手,換了你你會怎麼選。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傳統武術未必輸在技藝上,但很可能輸在訓練效率上。

我們必須冷靜地認識到,“十年太極不出門”式的低效率訓練方式在今天的社會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不是它本身不好,而是它落後於社會的運行速度。除此之外,傳統師徒制衍生出來的帶有顯明人身依附色彩的各種規矩、先天封閉排外的門派觀念等等,都是早已失去社會基礎的東西,本應早日革除,但很多傳統武術習練者們卻依然樂此不疲。很顯然,今天很多傳統武術傳人們雖然身在新時代,但心還在舊社會。

第二、名不副實的技擊功能。傳統武術能不能打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待的。首先,傳統武術的技藝肯定是具有技擊性,只要經過正確、科學的訓練,絕對可以用來對抗的;其次,現在絕大多數傳統武術習練者也的的確確不能將自己所學的技藝應用於實戰。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早已名不副實,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當代傳統武術習練者在殺人技的自我陶醉和通過說手占盡的便宜中迷失了自我,缺乏求證精神,將功力等同於實戰能力,將套路演練當做比較高下的唯一標準。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對這個結論不服氣,我可以提供一個檢驗的方法: 大家只要關起門,穿好護具跟自己師兄弟打一場實戰就會發現,那些爛熟於心的招法在實戰中用出來有多難,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錄影,這樣就能發現自己的表現有多蹩腳。

第三、停滯不前的競技探索。中國武術從民國時期就開始了競技化嘗試,但是近百年過去了,傳統武術的競技方式仍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就目前所見的傳統武術比賽,要麼只練不打,要麼只打不練,要麼打練分離。

多年以來,除了早已改版為綜合格鬥的“武林大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傳統武術比賽基本都是套路演練,到今天為止我們還絲毫看不出武術管理部門有探索傳統武術打練合一競賽方式的意思,畢竟套路比賽對於管理方來說既方便組織又沒有安全顧慮,還能通過“分等次不排名次”的方法讓所有參賽人都有獎可拿,而對於廣大習練者來說,誰都知道演練套路可要比真打實做的打實戰容易的多,而且真的下場實戰比賽,師父打不過徒弟豈不是很尷尬。

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種不謀而合的“互利共贏”,在這種“共贏”利益誘惑下,傳統武術比賽就像是一個溫室一樣,可以讓眾多習練者在其中迷失自我,讓他們沉迷於套路演練的自我陶醉之中,渾然不知自己的技擊能力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今天傳統武術被打假,被批評為騙術,與缺少一種能表現傳統武術打練合一特徵的競賽方式有莫大的關係。

今天的傳統武術在保留傳統和與時俱進之間沒有找到平衡點,其最典型的表現是,一方面標榜技擊性如何突出,一方面又普遍忽視訓練體系中最精華、最實在的對抗內容,訓練止步於套路演練。傳統武術既沒有堅守傳統的能力,也沒有徹底融入現代的勇氣,最終在徘徊彷徨中迷失了自我,也因此,傳統武術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當然也沒有具體的發展目標。

結束語:

競技武術60餘年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堅守傳統是何等重要,而如何堅守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的東鄰,將柔道、空手道推進奧運會的日本在此方面做了很好的示範。個人淺見以為,武術不論如何發展,技擊都應該放在首要位置,技擊性應該是統領武術所有內容的總綱,技擊應該處在武術眾多功能的最底層,然後才是更高層次的健身、修身。為什麼非要這樣?因為不如此,就無法保持技藝本真,武術技術就會在傳播過程中變異,會異化為“舞術”甚至“巫術”,就會給淩空勁、雀不飛、踏雪無痕一類“神功”提供滋生的空間。

作者簡介:

胡洪森: 12歲開始習武,以少林拳入門。2007年入西安體育學院系統學習散打、拳擊,2011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隨武冬教授學習太極拳、八極拳等傳統武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