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書法裡,反正就是這麼講究……

◆ ◆ ◆ ◆

這一周, 朋友圈裡都在抵制“樂天”。 我不懂外交、軍事, 但我家鄰居要是從土豪那借個呲水槍嚇唬我兒子, 我肯定就不上他家開的小賣部買東西去。 不知這樣理解對不對, 這反正是我的想法。

“反正”這是個副詞, 表示情況不同但結果無差別, 顯得矯情的一個詞, 今天就說反正。

反: 覆也。 從又, 廠反形。 (《說文解字》)

許慎說:這個字是翻覆的意思, 一個又一個廠組成。 問題來了, 我們觀察一下我們今天寫的“反”的字頭, 不是“廠”而是一個短撇加一個長撇, 而古人

寫的是“廠”。 “廠”在古代讀作 “hǎn” 不是工廠的“廠”, 是山石厓岩的意思。 帶有這個構件的字都表示這個意思。 比如:“厓”是山邊、“厜”是山頂。 而且這個偏旁和後來“石”的字頭也相近。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 我們寫成 “短撇+長撇”的反字頭了, 這個字頭讀作“yì”, 是橫著牽引的意思。

金文的“反”, 手抓厓岩的樣子很容易看出。

隸書裡就是“廠”不是“短撇+長撇”。

這三個“反”都出自歐陽詢筆下, 分別來自《九成宮》、《皇甫誕》和《虞恭公》。 我們耐心觀察一下, 同一書法家在不同時期書寫的同一個字, 對學習書法是很有幫助的方法。

這個是王羲之《姨母帖》裡的反, 寫得很緊致。

這個是王羲之《極寒帖》裡的反,寫得很開張。

兩個草書的反,看看古人的收與放。

下麵說“正”, 正: 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說文解字》)

許慎說:正是正直的意思,一加止構成。這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正意思一樣,只是我們今天不把這個字拆成“一+止”。我們一般都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且這個字只有簡單的五筆,一目了然,常常用來計數。

甲骨文的“正”是這樣的,上面是一個“口”或者是一個圓點,下面是一直腳。

至於是方框還是圓點都是一個意思,有時只是為的刻畫方便而已。

上面的“口”代表著城邑,一隻腳代表著行進。向著城邑行進,就是今天所說的征伐。“正”就是“征”的本字,古代有個“正”的異體字寫作“一+足”,也是表達這個意思。後來為了表達這個意思加上了代表行走的“彳(chì)”或者“辵(chuò)”。這里加一句 “辵”是“彳+止”代表走走停停或者跑的意思,後來簡化為“辶”做偏旁用。

金文裡代表城邑的圓點更加肥碩。

後來這只腳踏入了城邑,兩部分不在離開那麼遠。

《西峽頌》裡的正寫的太正了。

在隸書裡“止”的部分就開始被簡化。

王羲之的楷書《黃庭經》裡也用了簡寫的“止”。

《玄秘塔》的正真的帶著滿身正氣。

說到書法人們喜愛“方正”,而正字的草書確實很圓。

說完“正”是“征”的本字,就不得不說“徵”。簡化後原本是毫不相干的“徵”和“征”成了一個字。

徵: 召也。從微省,

這個是王羲之《極寒帖》裡的反,寫得很開張。

兩個草書的反,看看古人的收與放。

下麵說“正”, 正: 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說文解字》)

許慎說:正是正直的意思,一加止構成。這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正意思一樣,只是我們今天不把這個字拆成“一+止”。我們一般都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且這個字只有簡單的五筆,一目了然,常常用來計數。

甲骨文的“正”是這樣的,上面是一個“口”或者是一個圓點,下面是一直腳。

至於是方框還是圓點都是一個意思,有時只是為的刻畫方便而已。

上面的“口”代表著城邑,一隻腳代表著行進。向著城邑行進,就是今天所說的征伐。“正”就是“征”的本字,古代有個“正”的異體字寫作“一+足”,也是表達這個意思。後來為了表達這個意思加上了代表行走的“彳(chì)”或者“辵(chuò)”。這里加一句 “辵”是“彳+止”代表走走停停或者跑的意思,後來簡化為“辶”做偏旁用。

金文裡代表城邑的圓點更加肥碩。

後來這只腳踏入了城邑,兩部分不在離開那麼遠。

《西峽頌》裡的正寫的太正了。

在隸書裡“止”的部分就開始被簡化。

王羲之的楷書《黃庭經》裡也用了簡寫的“止”。

《玄秘塔》的正真的帶著滿身正氣。

說到書法人們喜愛“方正”,而正字的草書確實很圓。

說完“正”是“征”的本字,就不得不說“徵”。簡化後原本是毫不相干的“徵”和“征”成了一個字。

徵: 召也。從微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