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瞧瞧二百多年前的學霸夫婦是如何將日子過成詩的

你是否總是覺得生活毫無情趣, 整日忙碌, 卻還是覺得生活不如人意?

如何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是一門學問, 就是所謂的“生活美學”。

美學無關窮富, 只在心思, 肯花心思打理生活的, 都能把日子調理出滋味來。 你或許不知道從何處著手經營生活, 那就來看看古人的生活情趣。

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審美, 浸潤在日常的一茶一盞, 身邊的一草一木之間。

正確打開古人的日常

古人們都很知道生活的藝術, 他們閒暇時的娛樂消遣極具風雅, 主要的活動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幾類:品茗,

鐫刻印章,

研究盆栽花草,

泛舟湖心,

攀登名山,

游謁古墓,

月下吟詩,

高山賞潮……他們將日常生活中的雅韻和愉快的情緒訴諸筆端。

學霸夫婦的日常

李清照在《後序》中記載了一則她與丈夫趙明誠的日常。 李清照的記性很好, 所以每次飯後烹茶之時, 就用比賽的方式決定飲茶先後,

一人問某典是出自哪本書哪一卷的第幾頁第幾行, 對方答中先喝, 可是贏者往往因為太過開心, 反而將茶水灑了一身。 趙李二人的這種日常, 既透露出濃濃的書卷氣, 又充滿生活的趣味, 要是放在現代, 堪稱是學霸生活的典範。

女扮男裝, 同遊廟會

同是夫妻二人, 沈複在《浮生六記》中記載了他與妻子陳芸共遊廟會一事:

沈複同友人游廟會歸來, 跟妻子芸娘詳細描述廟會之熱鬧繁盛, 芸娘聽了好生嚮往, 遺憾地說:只可惜我不是男人, 不能去看啊!沈複見芸娘如此渴望, 心生一計, 對她說:你女扮男裝去看就是了。 芸娘被他說得心動了, 便喬裝打扮, 與沈複從小路偷偷溜出家, 兩個人一起逛廟會去了。

在廟會上, 碰到有認識的人問起, 沈複就說芸娘是他表弟, 根本沒有人認出她女扮男裝。 玩到最後, 到了楊姓的花燈處, 芸娘不小心碰了一下楊家少婦。 旁邊的婢女立刻站起來大罵:哪裡來的浪蕩子, 還有沒有王法了?芸娘見對方氣勢洶洶, 便一邊脫下帽子, 一邊把腳翹起來給她們看,

對她們說:我也是女人呀!對方先是愕然, 後是掩嘴而笑, 轉怒為歡, 最後少婦還留他們一起用了茶點。

我吃的不是食物, 是藝術

我想, 應該沒有人能夠否認, 吃是人生幾大樂事之一。 中國古代文人不僅致力於如何吃飽, 更想方設法吃出藝術感。 我們對於吃的重視, 體現在方方面面。 單以《紅樓夢》為例, 書中有多處詳細記載了他們如何飲食, 小到一盤茄子的烹飪方法, 大到中秋蟹宴的熱鬧景象。 清代大學者袁枚在治學之余對飲食文化也情有獨鍾, 他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大量珍貴的食譜, 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古人在吃食方面的藝術。

剝殼蒸蟹

將蟹剝殼, 取肉、取黃, 仍置殼中, 放五六隻在生雞蛋上蒸之。 上桌時完然一蟹, 惟去爪腳。 比炒蟹粉覺有新色。 楊蘭坡明府, 以南瓜肉拌蟹, 頗奇。

生炮雞

小雛雞斬小方塊,秋油、酒拌,臨吃時拿起,放滾油內灼之,起鍋又灼,連灼三回,盛起,用醋、酒、粉纖、蔥花噴之。

楊中丞西洋餅

用雞蛋清和飛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銅夾剪一把,頭上作餅形,如蝶大,上下兩面,銅合縫處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銅夾,撩稠水,一糊一夾一熯,頃刻成餅。白如雪,明如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還是老祖宗的宅子最有趣

在古老的中國人眼中,“家宅”是指一所住宅,那裡要有一口井、一片飼育家禽的場地和幾株柿、棗之屬的樹,要可以相當寬舒的互相配列著。而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家宅”的概念早已面目全非,哪裡還有什麼井,遑論飼育家禽的處所,更沒有空隙的場地可讓小孩子捉蟋蟀致高興地弄髒了衣服。

反之,我們的家宅實質地變得像鴿棚一樣,只能美其名曰“公寓”,這是西方文明對我們原有居家文化的侵蝕。但是話說回來,隨著人口的膨脹,人均居住面積的縮小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儘量利用一人之所有,而仍能容許人類想像力的活動,以打破空洞牆壁的單調,即是“生活的藝術”存在的意義。

大小相宜,虛實有度

沈複在《浮生六記》中替我們規劃了怎樣佈置一個美麗的居宅。依照他的計畫,即使是一個寒儒,也可把居室佈置地充分美觀。這個原理有一個公式可表示出來,叫做:“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若說大中見小,可在比較寬闊的地方種上易生長的竹子,以樹枝比較茂盛的梅樹做屏;至於小中見大,可把院子的牆壁做得凹凸不平,塗以綠色顏料,上面種上藤蔓,使藤條自然下垂,再在牆壁上嵌一塊大石,石頭上鑿字做碑,推開窗子看到牆壁,就像是面對著一座陡峭的山壁一樣,峻峭大氣。

再說虛中有實:在拐彎處看似已山窮水盡了,一拐彎又是一片風光,或是在軒閣設一後門,開門可以通往別院;至於實中有虛:在不通其他院子的房間後門處,種上竹子放上假山,使人看起來仿佛後門還有花園,這就是所謂的“實虛”。

與現代人相比,古人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與認知或許高於我們,他們懂得將一鍋平淡的白米粥熬出不一般的韻味來。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就永遠看不懂生活中的美,只有樂在其中,以一種對待藝術品的珍視心情來看待生活,才能活出別樣的滋味。

小雛雞斬小方塊,秋油、酒拌,臨吃時拿起,放滾油內灼之,起鍋又灼,連灼三回,盛起,用醋、酒、粉纖、蔥花噴之。

楊中丞西洋餅

用雞蛋清和飛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銅夾剪一把,頭上作餅形,如蝶大,上下兩面,銅合縫處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銅夾,撩稠水,一糊一夾一熯,頃刻成餅。白如雪,明如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還是老祖宗的宅子最有趣

在古老的中國人眼中,“家宅”是指一所住宅,那裡要有一口井、一片飼育家禽的場地和幾株柿、棗之屬的樹,要可以相當寬舒的互相配列著。而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家宅”的概念早已面目全非,哪裡還有什麼井,遑論飼育家禽的處所,更沒有空隙的場地可讓小孩子捉蟋蟀致高興地弄髒了衣服。

反之,我們的家宅實質地變得像鴿棚一樣,只能美其名曰“公寓”,這是西方文明對我們原有居家文化的侵蝕。但是話說回來,隨著人口的膨脹,人均居住面積的縮小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儘量利用一人之所有,而仍能容許人類想像力的活動,以打破空洞牆壁的單調,即是“生活的藝術”存在的意義。

大小相宜,虛實有度

沈複在《浮生六記》中替我們規劃了怎樣佈置一個美麗的居宅。依照他的計畫,即使是一個寒儒,也可把居室佈置地充分美觀。這個原理有一個公式可表示出來,叫做:“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若說大中見小,可在比較寬闊的地方種上易生長的竹子,以樹枝比較茂盛的梅樹做屏;至於小中見大,可把院子的牆壁做得凹凸不平,塗以綠色顏料,上面種上藤蔓,使藤條自然下垂,再在牆壁上嵌一塊大石,石頭上鑿字做碑,推開窗子看到牆壁,就像是面對著一座陡峭的山壁一樣,峻峭大氣。

再說虛中有實:在拐彎處看似已山窮水盡了,一拐彎又是一片風光,或是在軒閣設一後門,開門可以通往別院;至於實中有虛:在不通其他院子的房間後門處,種上竹子放上假山,使人看起來仿佛後門還有花園,這就是所謂的“實虛”。

與現代人相比,古人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與認知或許高於我們,他們懂得將一鍋平淡的白米粥熬出不一般的韻味來。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就永遠看不懂生活中的美,只有樂在其中,以一種對待藝術品的珍視心情來看待生活,才能活出別樣的滋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