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要進入修行,就要捨棄應酬、無效的社交等不必要的東西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學佛後也要執著, 沒有執著就如一個浮萍或者牆頭草, 根都沒有, 不起作用。 佛弟子要做人天大丈夫, 就是大樹, 你看大樹拼命長, 根拼命伸, 等大樹長個一千年, 就有靈氣了, 就是大樹神了。 那它修的有些功夫了。 人還活不到一百年呢。

人要所有執著, 因為你的心要清楚安放在哪裡。 人不是木頭, 木頭石頭是無想, 但人是有想, 楞嚴經講的, 人的行陰--色受想行識的行陰, 就是人的念頭, 好像瀑布一樣, 從不間斷的。 好比人有這個精氣神, 像一塊田, 你不種糧食, 它就長野草了。 你擋不住的。

世間人做事, 一般人都是搖搖擺擺, 好像做生意一樣, 看到哪個好賺就往哪裡跑。 但修道不同, 修道要有很大的執著心。 認定一個, 做到最好, 道就修的成了。 所以佛門講, 和尚和尚三百六十樣。 每個人執著的不同, 而且和世俗人想法觀念都不一樣, 他才能去做和尚。

也就是要有奇骨, 像羅漢一樣, 羅漢的長相都跟人不同, 所以他想法也不同, 執著的東西也不同。 這才是羅漢。

你的心若不放在佛法上, 心也就跟著跑了, 不然就犯空, 犯空是最麻煩的, 犯空很容易變愚癡。 就是抓不住念頭, 覺察不出來。 所以修行人, 要有智慧, 首先六根要很敏銳才可以。 就要有所執著。 所以要修行的人, 都會有些不一樣。 如果都一樣, 那就不是修行了。

修道要有一股清貴之氣, 好比山上野草多, 但靈芝總是很少。 像以前的祖師, 不僅是拜佛, 還有誦經, 都有堅強的毅力。 做到事情都比普通人要多, 而且多好幾倍。 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 建廟建到一百多歲。 所以他福報大, 成就也大, 弟子也多, 幾乎不停息。

很多人把修行誤解為悠哉悠哉過日子。

齋堂就有寫:莫把光陰遮面目, 常把生死掛心頭。 每天過得很快, 到哪裡都能混口飯吃, 但人身難得啊。 下輩子要做人, 也不是那麼容易, 而只有人身才能修行。 又遇到佛法, 就更要努力了。 儒家都講, 人要立功立德立言, 至少要名垂千古。 儒家都有這個努力的精神, 那學佛後, 就更要努力。 有了努力, 才有福報。

想要出家, 也要靠福報。 廟也一樣, 有些廟, 傳了幾百年後, 香火就斷了。 有些廟, 能上千年一直在出僧才。 這也是開山祖師的福報所感召。 學佛要成就, 福報不夠無法成就。 人生命是有限的,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培養更多的福報, 就要愛惜你的精氣神。

要進入修行, 就要捨棄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比如應酬,

無效的社交。 很多無用的東西在佔據我們寶貴的時間。 不僅要惜福, 生活上也要簡單, 簡單了才能有更多時間來深入一門。 很多無用的社交活動, 慢慢要停止。 一個人能成就, 就在於他的心, 能安住做一個事情, 也容易成就了。

所以修行要保持寂靜的功夫。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靜默能仁的意思。 就是要保持一份寂寞。 清靜經講, 人心若清淨, 天地自歸寧。 世界上本沒有事, 只是人的欲望太強了, 所以亂子特別多。 人的欲望少一些, 病也少了, 人和大地宇宙也合為一體, 病就少了。 你心清淨了, 智慧就開發了。

智慧是本來就有的, 只是要怎麼開發, 就需要念經來開發。 念經能讓你的心清淨下來, 業障消除, 智慧就開了。 業消智朗。 業障消除了,

智慧就升起來啦。 現在大家都搞佛學, 不要變成研究和知識, 一定要讓心慢慢清淨下來, 這才是道。 心要清淨, 身也清淨, 身清淨, 心神就安, 心神安了, 就能長壽, 煩惱就少。 這時你才開始正確的勇猛精進。 不然我們很多精進, 都帶著雜質。 你根本搞不懂你是在為欲望服務呢, 還是為成佛服務。 結果越精進, 世俗欲望越重, 那就糟糕了。 應該越精進時, 世俗享受越小, 這才是對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