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我是已跟世界和解的張艾嘉,今年63歲

“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 看世事無常, 看滄桑變化。 ”

在《愛的代價》的MV裡, 張艾嘉剪著乾淨的短頭髮,

穿一身白衫, 和黝黑魁梧的年輕男孩子在海邊嬉戲奔跑。

那時候有著桂綸鎂氣質的女孩子似乎並不多見。 短髮凸顯著西洋式的倨傲眉眼, 她並不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標準美女。 那時代的女明星, 都有著豐腴的腰身和長髮——好像只有這種殷實才能用以抵擋命運的風雨。 張艾嘉有種凜然料峭的嬌態。

《愛的代價》是民歌時代極具影響力的歌手張艾嘉在轉投滾石旗下後, 第一首傳唱非常廣的流行歌曲。 歌的詞曲包含著對過去的愛的懷念, 對現實的正視, 也有尋求未來的愛的希冀。 它最初隨著臺灣電影《哥哥的情人》的公演, 在臺灣和香港迅速傳開, 引來多位著名女歌手以及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李宗盛的翻唱。

2006年, 在李宗盛的演唱會上, 身為嘉賓的張艾嘉那時已經是著名演員、歌手、編劇、製片人, 同時作為時代孕育出來的新一代女性導演。 一曲《愛的代價》後, 她在舞臺上哽咽著問他:“你有沒有愛過我?”

情歌有沒有可能歷久彌新, 永遠沒有過時退潮的危機感?有沒有一首情歌真正伴隨你的成長, 出現在人生每個緊要關頭, 在節骨眼上實施精准打擊, 總讓人聽出新的意味?這樣的歌我只知道一首, 《愛的代價》。

“我不是他們想要的中規中矩的人”

“我很喜歡小孩, 很喜歡有個家。 小時候我最大的志願就是要生5個孩子, 然後做一個好太太...我們天生是應該可以生孩子的。 ”

張艾嘉從小到大都很女性。

“20歲時, 我希望男人可以給我一個浪漫的情懷, 安定的未來, 所以男人就變成很重要。 ”

她有過兩段婚姻和數段難忘的戀曲, 她說自己是愛情至上者, 一開始都是傳統的, 一開始都是一心想著愛他就要跟他生猴子的…

第一段感情結束後, 她說“我覺得男人和我應該是平等的, 不應該依賴所謂的婚姻關係交往。 ”

但對她個人來說,她從未讓女性身份束縛自己到底能做什麼。她很明白自己要什麼,並努力得到。工作上豪爽起來,編劇拍攝導演、台前幕後、江湖兒女,充沛蠻橫的生命力從來都有。私下裡她的住所每天人來人往,她每天打扮入時,與形形色色的人交談甚歡,八面玲瓏熱鬧可人。

就像那時候胡金銓說的,其實張艾嘉才不是什麼乖乖女,她十二歲就跟媽媽吵架,離家出走,她也唯恐自己不夠美,穿著時尚迷你裙在校園招搖;後來也有去混酒吧當歌手的經歷。後來張艾嘉跟同公司的男演員金川拍拖,遭到了公司的反對,正面臨被雪藏。結果她第二年就馬上跟嘉禾解約了,自己拍起電影。那時候她就感歎道:“我不是他們想要的中規中矩的人。”

未滿20歲的少女,並不能熟練地讓自我和周遭世界和解,她既懷著柔軟的少女心去尋找愛情,也能看到大環境下最尖銳也最不知所措的自己。

年輕的張艾嘉曾演過林黛玉,當談及她當時對黛玉這個形象的理解時候說:“她生不逢時,她在那個環境中覺得自己非常孤獨。她有很多的想法,在那個時代,那種女人就是給自己找了很多麻煩。所以她很寂寞,她很自卑,又很自傲。”

《金玉良緣紅樓夢》劇照。

現在的她對黛玉又有了新的認知:“我覺得她有一份驕傲,她其實沒有那麼自憐,因為她就是她,她本來就是這麼一個女孩子,她跟大部分的人是不一樣的,當她沒有渴望變成她們的時候,我覺得她不會那麼自憐。如果我現在演她,我會把那份驕傲顯示出來。黛玉的傷心在於她把她的愛留給了寶玉,這是每個女人都拋不掉的。”

張艾嘉很清楚自身的女性特質,她在男性文化掌權的娛樂圈中是一種溫柔又乖謬的存在。但她永不迷惘,永無自我框定和時不我待的局促和傷感。她代表了70年代的另一面、另一群人,她修養甚高、努力向上,她不癡纏、不狹隘、不迷茫,只偶爾感傷,世界對她,是盛大溫暖的後花園。

“ 當年與羅大佑交往,純粹是為了拉風”

年少的時候,大排檔內稱兄道弟喝酒談戀愛,在高燒的時候結個婚,隨即又緊鑼密鼓地投入創作,紛繁起落的故事將人生充實了去。

也許是張艾嘉與生俱來的安定的氣質,不論活得本能激烈抑或自律平和,她一直覺得自己“是處在還蠻平凡的生活裡,該有光環的時候會有某些的‘一刹那’”。哪怕她正紅得如日中天。彼時,張艾嘉已是臺灣七十年代民謠時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滾石唱片公司的元老級藝人。1985年,她和羅大佑、李宗盛等人合作完成的專輯《忙與盲》,完成了從清純到成熟內斂的轉變。

這張專輯是張艾嘉個人生活的剪影、和情感的回顧。

“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忙與盲》)

“告訴我愛情的道理,你認為值得努力的,是我倆之間的距離。”(《愛情有什麼道理》)將一個愛情的迷惑鋪展得楚楚動人。

張艾嘉與羅大佑。

她對感情有著極其理性的審視能力,對於兩性關係中的本質也看得十分通透。她沒有不愛,也不能讓自己不愛,但她就是明白著,並不充分表現出自己的聰慧,更懂得進退。

在娛樂圈男性掌權下的征戰中,女生需要在心中捍衛一處誰都無法征服的土地,唯有如此,才可內心充盈安定,氣定神閑地走下去。 而這個答案應該在愛情之外,它在工作、創造這些阿倫特定義下的勞動(labor)中。

關於傳說中的緋聞男友,張艾嘉回答得很有意思。有人分別問羅大佑和張艾嘉:“戀愛關係持續了多久?”羅大佑回答說是“三年”,張艾嘉卻回答“一年半”,愛情在什麼時候發生誰也說不清。有人傳她跟李宗盛,張艾嘉笑說“真的就是沒有,只是工作上的朋友”。而跟楊德昌,她卻說:“曾經有機會發展,但後來停了。”

張艾嘉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當導演,1986年的《最愛》拿了金馬獎影后……女性的自我和兩性關係是張艾嘉一直關注的話題,她在故事裡給了女主角勇氣去追求愛情,即便落敗也從來不顯得怯懦,並在各種關係中要求平等。

《20、30、40》

她告訴我們好的結局,從來不是別人給的,更不是男人給的,而是你自己給的。

《飲食男女》

張艾嘉熨帖地演繹出在平淡中與命運混戰的中年離婚女性的溫柔和慈悲。

《最愛》

不需要男性來認錯或彌補,女性對自我的選擇需要自我的成長和救贖來換取。

她的女性電影中青春的美麗與殘酷、成年後的矛盾與尷尬、老年的熙和,這些細微的情感特質,不論悲喜全是生命的荒原,荒蕪得如此險象環生而又精緻熱鬧。

“ 60歲,人生正要開始”

不再年輕了,適度的皺紋亦是好看的,再加上爽利、豁達、幽默的個性,那就更完美了。

《山河故人》董子健與張艾嘉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忘年戀”。見面會上,被問及二人感情何時萌發,張艾嘉打趣回應到,“他先開始的”。在演繹“床戲”部分時,張艾嘉就爆料說到,“小董看上去不緊張,後來發現,在床上那場戲很緊張,但還蠻可愛的”。被問及是否有借酒入戲,張艾嘉則玩笑稱“喝酒就出事了!”

歲月帶給她的,並不單純是成熟,而是魅惑,蒼涼,曖昧,疲憊兼而有之。所以她很多次被選出來和小男生戀愛,與青春的吳奇隆,董子健配戲,也許因為這種歲月的不甘願,倍增曖昧,是吸引青春的最好武器。

《山河故人》

行至中年,那些手執相近的暗碼和特徵,雖然是相比十分年輕的他,其實都是故人,哪怕中途遭致情關變卦,也氣定神閑下來盤點心事。一直知道,歲月在身邊紛紛竊笑、奔逃,不如灑脫放手。

《觀音山》

月琴被喪子之痛齧噬的心與三個年輕人殘酷青春的走近,流淌著世俗的溫暖和包容,幫她走出親情織就的痛苦牢籠。那些失子母親的哭泣,難以癒合的恐懼與孤獨在這種家常的、貼近地面的視角,擁有了和生活和解的勇氣。

《念念》工作照。

人終究要能面對自己,與自己和解,才能解開與所愛之人的心結。自己總要成為父母,而要諒解上一代,第一件事情需要先跟自己和解。

她年輕時與自己和解、年中愛情與事業的和解,老來與上一輩的和解,張艾嘉直至六十多歲依然活得很現代、自我,從來不封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知道世間還是有這樣成熟而美麗的女性的存在,你對這個世界終於有了一點信心。

其實就是這種自信和超前的現代感,讓我們具體而微地體會到女性小則熨帖大則恢弘的視角下的世界之壯闊。王朔在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裡似乎也透漏出這種思考:“我一路乘船、火車回家。穿過了廣袤的國土。看到了稻田、魚塘、水渠、綠樹掩映下粉牆綽約村鎮組成的田園風光...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著名山脈,婉蜒數千公里的壯麗大川;看到了成千上萬、隨處可遇的開朗的女孩子。” 世界之溫暖,大概有賴於這種女性視角,也必須落腳於這種視角延伸下無所不至的關懷。

但對她個人來說,她從未讓女性身份束縛自己到底能做什麼。她很明白自己要什麼,並努力得到。工作上豪爽起來,編劇拍攝導演、台前幕後、江湖兒女,充沛蠻橫的生命力從來都有。私下裡她的住所每天人來人往,她每天打扮入時,與形形色色的人交談甚歡,八面玲瓏熱鬧可人。

就像那時候胡金銓說的,其實張艾嘉才不是什麼乖乖女,她十二歲就跟媽媽吵架,離家出走,她也唯恐自己不夠美,穿著時尚迷你裙在校園招搖;後來也有去混酒吧當歌手的經歷。後來張艾嘉跟同公司的男演員金川拍拖,遭到了公司的反對,正面臨被雪藏。結果她第二年就馬上跟嘉禾解約了,自己拍起電影。那時候她就感歎道:“我不是他們想要的中規中矩的人。”

未滿20歲的少女,並不能熟練地讓自我和周遭世界和解,她既懷著柔軟的少女心去尋找愛情,也能看到大環境下最尖銳也最不知所措的自己。

年輕的張艾嘉曾演過林黛玉,當談及她當時對黛玉這個形象的理解時候說:“她生不逢時,她在那個環境中覺得自己非常孤獨。她有很多的想法,在那個時代,那種女人就是給自己找了很多麻煩。所以她很寂寞,她很自卑,又很自傲。”

《金玉良緣紅樓夢》劇照。

現在的她對黛玉又有了新的認知:“我覺得她有一份驕傲,她其實沒有那麼自憐,因為她就是她,她本來就是這麼一個女孩子,她跟大部分的人是不一樣的,當她沒有渴望變成她們的時候,我覺得她不會那麼自憐。如果我現在演她,我會把那份驕傲顯示出來。黛玉的傷心在於她把她的愛留給了寶玉,這是每個女人都拋不掉的。”

張艾嘉很清楚自身的女性特質,她在男性文化掌權的娛樂圈中是一種溫柔又乖謬的存在。但她永不迷惘,永無自我框定和時不我待的局促和傷感。她代表了70年代的另一面、另一群人,她修養甚高、努力向上,她不癡纏、不狹隘、不迷茫,只偶爾感傷,世界對她,是盛大溫暖的後花園。

“ 當年與羅大佑交往,純粹是為了拉風”

年少的時候,大排檔內稱兄道弟喝酒談戀愛,在高燒的時候結個婚,隨即又緊鑼密鼓地投入創作,紛繁起落的故事將人生充實了去。

也許是張艾嘉與生俱來的安定的氣質,不論活得本能激烈抑或自律平和,她一直覺得自己“是處在還蠻平凡的生活裡,該有光環的時候會有某些的‘一刹那’”。哪怕她正紅得如日中天。彼時,張艾嘉已是臺灣七十年代民謠時期的代表人物,也是滾石唱片公司的元老級藝人。1985年,她和羅大佑、李宗盛等人合作完成的專輯《忙與盲》,完成了從清純到成熟內斂的轉變。

這張專輯是張艾嘉個人生活的剪影、和情感的回顧。

“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忙與盲》)

“告訴我愛情的道理,你認為值得努力的,是我倆之間的距離。”(《愛情有什麼道理》)將一個愛情的迷惑鋪展得楚楚動人。

張艾嘉與羅大佑。

她對感情有著極其理性的審視能力,對於兩性關係中的本質也看得十分通透。她沒有不愛,也不能讓自己不愛,但她就是明白著,並不充分表現出自己的聰慧,更懂得進退。

在娛樂圈男性掌權下的征戰中,女生需要在心中捍衛一處誰都無法征服的土地,唯有如此,才可內心充盈安定,氣定神閑地走下去。 而這個答案應該在愛情之外,它在工作、創造這些阿倫特定義下的勞動(labor)中。

關於傳說中的緋聞男友,張艾嘉回答得很有意思。有人分別問羅大佑和張艾嘉:“戀愛關係持續了多久?”羅大佑回答說是“三年”,張艾嘉卻回答“一年半”,愛情在什麼時候發生誰也說不清。有人傳她跟李宗盛,張艾嘉笑說“真的就是沒有,只是工作上的朋友”。而跟楊德昌,她卻說:“曾經有機會發展,但後來停了。”

張艾嘉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當導演,1986年的《最愛》拿了金馬獎影后……女性的自我和兩性關係是張艾嘉一直關注的話題,她在故事裡給了女主角勇氣去追求愛情,即便落敗也從來不顯得怯懦,並在各種關係中要求平等。

《20、30、40》

她告訴我們好的結局,從來不是別人給的,更不是男人給的,而是你自己給的。

《飲食男女》

張艾嘉熨帖地演繹出在平淡中與命運混戰的中年離婚女性的溫柔和慈悲。

《最愛》

不需要男性來認錯或彌補,女性對自我的選擇需要自我的成長和救贖來換取。

她的女性電影中青春的美麗與殘酷、成年後的矛盾與尷尬、老年的熙和,這些細微的情感特質,不論悲喜全是生命的荒原,荒蕪得如此險象環生而又精緻熱鬧。

“ 60歲,人生正要開始”

不再年輕了,適度的皺紋亦是好看的,再加上爽利、豁達、幽默的個性,那就更完美了。

《山河故人》董子健與張艾嘉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忘年戀”。見面會上,被問及二人感情何時萌發,張艾嘉打趣回應到,“他先開始的”。在演繹“床戲”部分時,張艾嘉就爆料說到,“小董看上去不緊張,後來發現,在床上那場戲很緊張,但還蠻可愛的”。被問及是否有借酒入戲,張艾嘉則玩笑稱“喝酒就出事了!”

歲月帶給她的,並不單純是成熟,而是魅惑,蒼涼,曖昧,疲憊兼而有之。所以她很多次被選出來和小男生戀愛,與青春的吳奇隆,董子健配戲,也許因為這種歲月的不甘願,倍增曖昧,是吸引青春的最好武器。

《山河故人》

行至中年,那些手執相近的暗碼和特徵,雖然是相比十分年輕的他,其實都是故人,哪怕中途遭致情關變卦,也氣定神閑下來盤點心事。一直知道,歲月在身邊紛紛竊笑、奔逃,不如灑脫放手。

《觀音山》

月琴被喪子之痛齧噬的心與三個年輕人殘酷青春的走近,流淌著世俗的溫暖和包容,幫她走出親情織就的痛苦牢籠。那些失子母親的哭泣,難以癒合的恐懼與孤獨在這種家常的、貼近地面的視角,擁有了和生活和解的勇氣。

《念念》工作照。

人終究要能面對自己,與自己和解,才能解開與所愛之人的心結。自己總要成為父母,而要諒解上一代,第一件事情需要先跟自己和解。

她年輕時與自己和解、年中愛情與事業的和解,老來與上一輩的和解,張艾嘉直至六十多歲依然活得很現代、自我,從來不封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知道世間還是有這樣成熟而美麗的女性的存在,你對這個世界終於有了一點信心。

其實就是這種自信和超前的現代感,讓我們具體而微地體會到女性小則熨帖大則恢弘的視角下的世界之壯闊。王朔在他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裡似乎也透漏出這種思考:“我一路乘船、火車回家。穿過了廣袤的國土。看到了稻田、魚塘、水渠、綠樹掩映下粉牆綽約村鎮組成的田園風光...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著名山脈,婉蜒數千公里的壯麗大川;看到了成千上萬、隨處可遇的開朗的女孩子。” 世界之溫暖,大概有賴於這種女性視角,也必須落腳於這種視角延伸下無所不至的關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