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星雲法師:以舍為得,屈伸自如

“捨得”一詞, 最早見於《了凡四訓》, 後逐漸成為一種哲理。 人生的學問不是如何去爭搶, 而在於如何給予, 學會了“舍”才能獲得“得”。 真正懂得“舍”與“得”的人,

就如同一個四肢屈伸自如的人。

星雲大師有句經典禪語:舍, 於人是慈悲, 於己得精進;以舍為得, 無處不春風。

“舍”與“得”互為因果, 相互成全。 舍, 有給予的慈悲, 放下的灑脫, 歡喜的心性, 清靜的靈犀;得, 是“舍”的過程中不經意的回應, 一張微笑的臉、一雙清澈的眼神、一句可心的話,

都會讓你的心靈有如沐浴冬陽的溫暖。

人生在世, 我們有太多東西不願捨棄。 有既得的, 有渴望的;有精神的, 有物質的。 “難舍”“割捨”“捨不得”反映了人們面對捨棄時的痛苦和無奈。 世人常常只想索取, 不想給予, 只想得, 不想舍。 人的一生往往很多時候都在取捨之間徘徊。

人人都有“自覺”“自度”“自照”的聰慧, 沒有什麼比洞悉自己的內心更為重要的了。 能與不能, 為與不為, 得與不得, 都在一念之間。 倘若在紛紛擾擾的塵世裡, 有淡泊寧靜的心境、有明晰內心的覺醒、有審時度勢的通達, 懂得收放與取捨, 屈伸自如, 定會達到一個“以舍為得, 無處不春風”的人生境界, 會有一個不一定太精彩但一定會無憾、歡喜的人生。

以舍為得, 或慈悲、或精進, 其間都蘊含著人生的通達與智慧。 人的一生, 猶如匆匆過客, 有人活得淡然, 有人活得熱烈;有人活得辛苦, 也有人活得罪惡。 無論怎樣的人生, 都一一對應了內心對生活最初的夢想與堅持。

舍, 予人、予物, 是一種慈悲向善、寂然歡喜的情懷,

是每個人努力修為的人生方向。 若能心懷悲憫, 一草一木均是有生命的個體, 也有快樂與疼痛之真切。

舍, 要能以慈、以利, 也就是要能給人善法, 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 唾不至天, 還墮己面;逆風揚塵, 塵不至彼, 還坌(bèn)己身。 ”施捨亦如送禮給人, 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 對方不肯接受, 那就只有自己收回, 所以我們“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外在的舍僅是一種形式, 內心的舍才是關鍵的。

舍, 予已, 是一種自省自悟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們一旦清楚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且該做到何種程度, 便需要堅定信念去追求, 從而達到內心的潔淨與圓滿;倘若不能做也做不好, 仍固執地去做, 這樣的堅持便是愚魯, 久而久之, 只會讓自己處於一種糾結、痛苦的境地, 不自覺地背離了自己的內心, 欲得反而失之。

漁人在捕魚, 一隻小鳥飛下, 叼走一條魚。 有許多隻烏鴉看見了小鳥喙中的魚, 便聒噪著追逐。 小鳥不論飛東飛西, 滿天的烏鴉都緊追不捨, 心神渙散時魚便從嘴裡掉了出來。那群烏鴉朝著魚落下的地方繼續追逐。小鳥卻如釋重負,棲息於枝頭,心想: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在捨棄了,反而內心平靜,沒有了憂愁。

沒有陽光,我們會得到璀璨的繁星;沒有金錢,友情會滋潤我們的心田;脫去虛偽的外衣,便獲得真實自我;擺脫聊賴,就能實現逍遙;拒絕浮躁,便會腳踏實地;拋卻功利,輕裝便能上陣。

懂得放手和舍去,是明事之舉。勇於捨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於捨棄是一種處事藝術。

星雲大師在《以舍為得》的文章中這樣說:“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同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有一個民間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幫助他人,他反而家財萬貫。而他的兒子卻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世,兒子掌權,千方百計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一無所有。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天壤之別。

生命之舟載不動許多欲望,要想抵達理想的彼岸,只有輕載,果斷地拋棄那些應該放下的東西。欲望之海浩瀚無邊,所以,捨棄金錢、地位和權勢,捨棄追名逐利的疲憊與煩惱,捨棄一切身外之物,才能得到健康、快樂和幸福,才能品嘗到生活的芬芳!

心神渙散時魚便從嘴裡掉了出來。那群烏鴉朝著魚落下的地方繼續追逐。小鳥卻如釋重負,棲息於枝頭,心想: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在捨棄了,反而內心平靜,沒有了憂愁。

沒有陽光,我們會得到璀璨的繁星;沒有金錢,友情會滋潤我們的心田;脫去虛偽的外衣,便獲得真實自我;擺脫聊賴,就能實現逍遙;拒絕浮躁,便會腳踏實地;拋卻功利,輕裝便能上陣。

懂得放手和舍去,是明事之舉。勇於捨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於捨棄是一種處事藝術。

星雲大師在《以舍為得》的文章中這樣說:“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同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有一個民間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幫助他人,他反而家財萬貫。而他的兒子卻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世,兒子掌權,千方百計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一無所有。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天壤之別。

生命之舟載不動許多欲望,要想抵達理想的彼岸,只有輕載,果斷地拋棄那些應該放下的東西。欲望之海浩瀚無邊,所以,捨棄金錢、地位和權勢,捨棄追名逐利的疲憊與煩惱,捨棄一切身外之物,才能得到健康、快樂和幸福,才能品嘗到生活的芬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