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說話的藝術

言必契理, 言可承領, 言則信用, 言無可譏。

——《十善業道經》——

說話不容易, 然而語言又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 因此, 要能達到雙方溝通的效果,

說話就必須有要領, 否則就會有“做人難, 難做人”之苦。 那麼, 要如何說話呢?《十善業道經》提出四點要領如下:

一、言必契理

契理, 就是上契諸佛之理。 有的人見到老農老圃, 就說如何種植稻穀菜蔬;見到商人, 就說出一套生意經;見到工人, 就說各種工巧技藝;這表示其說話能契合眾生的根機。 契機固然必要,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言論能夠合理、也就是契合諸佛的道理使眾生都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潤。 例如:佛陀在世時, 對調琴的琴師就以音樂為譬, 教導眾生如何不急不緩地調和自己的心性;對放牛的牧童就以牧牛為喻, 化弟子如何馴服放逸的身心, 使奧妙的教理都能貼切善巧地契入眾生的心中、這是佛陀對至高至善的道理,

能適合眾生的程度, 運用智慧, 深入淺出地施予教化, 可謂是“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眾生之機”。

二、言可承領

這是說所有的言論, 要讓別人能接納領受。 現在的社會中, 老師的話, 學生不接受;父母的言論, 兒女反抗。 如何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言說呢?《諸法集要經》說:“常說利益言, 令自他安樂。 ”又說:“常以柔軟語, 愛念於群生。 ”這是說對眾生要慈悲多說好話, 不要吝於讚美。 此外, 即使說好話也要能適時適地, 簡潔透澈明瞭, 讓人生起歡喜心, 而接受我們的美言。 否則, 有好話不能使人承意領受, 豈不可惜!

三、言則信用

“言而無信, 如何立身?”所以, 說話要有信用。 《正法念處經》說:“若人無實語, 小人中小人。 實是法之階, 明中第一明。 實是解脫道,

財中第一財, 救中第一救, 是智者所說。 實為第一藏, 王等不能奪。 若實說之人, 行到第一道。 ”我們一生說話童叟無欺, 不虛偽, 能讓人相信我們的言說, 人格必為人所肯定。

四、言無可譏

這是說我們所說的話要圓融, 面面俱到, 令人無懈可擊。 孔子教人:“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這是告訴我們要慎言, 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而隨意發言, 讓人有譏諷的口實。 什麼話可以讓大家接受、歡喜而不譏評呢?說“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言論, 則能不為人所譏諷。 總之, 一個人若能做到“言必契理, 言可承領, 言則信用, 言無可譏”, 必是懂得說話藝術的人, 懂得做人做事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