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故宮珍藏的壽山石璽印,一飽眼福!

我們在福州

我們瞭解壽山石

中國古代傳統藝術發展到清代, 可以說將“精緻”與“華麗”演繹得登峰造極, 而其中的佼佼者, 自然當屬清宮裡的那些珍玩。 壽山石質地溫潤, 富有光澤, 是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 而清宮印璽乃是清代壽山石雕刻的精華, 對於我們現在的壽山石雕刻藝術, 亦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雍正:“圓明主人”璽

壽山石獅紐“圓明主人”璽

“圓明主人”璽, 清雍正, 壽山石質, 獅紐方形璽, 漢文篆書。 面3.8cm見方, 通高7.7cm, 紐高3cm。

該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 大致刻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後, 因是年康熙帝把暢春園北賜給皇四子胤禛, 並“賜以園額曰‘圓明 ’”, 此後雍正便以“圓明主人”自居。 “至若嘉名之賜以圓明, 意旨深遠, 殊未易窺。 此璽曾鈐於《禦選語錄》之《禦制總序》及《禦制序》後。

壽山石獅紐“圓明主人”璽鈐本

“圓明園”璽

壽山石雙螭紐“圓明園”璽

“圓明園”璽, 清雍正, 壽山石質, 雙螭紐方形璽, 漢文篆書。 面3.6cm見方, 通高7cm, 紐高2.5cm。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海澱, 最初是康熙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花園, 後經過雍正、乾隆、嘉慶三朝近百年的經營, 成為一座集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和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姿於一體, 多種形式、不同風格造園藝術有機融合的大型皇家園林, 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 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 並於此舉行朝會, 處理政事, 與紫禁城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 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搶劫後焚毀。

雍正帝此璽所指圓明園專指康熙帝的賜園而言,

並不包括後來併入的長春園和綺春園。

壽山石雙螭紐“圓明園”璽鈐本

“五福堂”璽

壽山石“五福堂”璽

“五福堂”璽, 清雍正, 壽山石質, 隨形雕荷葉橢圓形璽, 漢文篆書。 面橢圓形, 寬2.5cm, 長3.9cm, 通高6.1cm。

五福堂位於圓明園之“天然圖畫”景區內。 “五福”語出《尚書•洪范》:“一曰壽, 二曰富, 三曰康寧,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終命。 ”是古代中國人對人生幸福追求的目標。 清代皇帝對“五福”同樣十分看重, 康熙帝禦題“五福堂”匾賜給雍正帝, 雍正帝又敬摹此三字並懸于雍和宮、圓明園兩處, 以垂永世。 此璽即刻制於康熙帝賜匾之後。

壽山石“五福堂”璽鈐本

“雍正尊親之寶”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

“雍正尊親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臥象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8cm見方,通高9.7cm,紐高6.2cm。

臥象雕刻細膩,身體各部位比例恰到好處,體態生動,象側置寶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其寶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寫,完成後曾在康熙帝景陵內雍正御筆的明樓、隆恩門、隆恩殿匾額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鈐用,開創了帝后陵寢碑匾由嗣皇帝禦書並鈐蓋“尊親之寶”之制,以後各帝陵均效仿之,成為定制。故後來諸帝於繼位之初都刻制“××尊親之寶”,以備鈐用。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印面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鈐本

“萬國咸寧”璽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

“萬國咸寧”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cm。

“萬國咸寧”語出《周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又出《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洲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有為君自警深意於其中。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鈐本

“破塵居士”璽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

“破塵居士”璽,清雍正,壽山石質,光素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7cm見方,通高2.7 cm。

此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此璽與“雍親王寶”相配使用,鈐于御筆書法之上。雍正自雲少年時代既喜讀佛家典籍,成年後更事研討,與僧侶往來甚密。他自號“破塵居士”,表明其身不出家,卻于家修佛。“破塵居士”之號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即已使用,因其時書贈友人馬都統中即有 “雍王破塵居士”句,可為一證。此璽雍正帝即位後便不再使用。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鈐本

“兢兢業業”璽

壽山石雙螭玦紐“兢兢業業”璽

“兢兢業業”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螭玦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4.3cm,長9.4cm,通高4.5cm,紐高1.8cm。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奉旨:兩邊磨去些,鐫‘兢兢業業’。欽此。于四月初八日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鐫‘兢兢業業’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該璽為雍正帝自勵自勉之作。

壽山石雙螭玦紐“兢兢業業”璽鈐本

“敬天尊祖”璽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全形之一

“敬天尊祖”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鼉龍紐方形璽,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5cm。

敬天尊祖是雍正繼位初期十分重要的執政思想,並一直貫穿於其整個執政過程之中。此寶正是這一思想的真實反映。此寶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寶璽之一,經常鈐蓋于其御筆書法之上。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鈐本

“親賢愛民”璽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全形之一

“親賢愛民”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5cm。

此寶刻于雍正元年(1723),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奉旨:鐫‘親賢愛民’,欽此。于四月初八日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鐫‘親賢愛民’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此寶為雍正帝禦極後的自箴之作。其一向以為君者當以親賢為治國之本,以愛民為立政之基,尤其甫乘大統之際,更時刻不忘,以此作為律己待人之警言。與清朝皇帝一貫提倡的“敬天法祖親賢愛民”的政綱正相吻合。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鈐本

“雍正宸翰”璽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

“雍正宸翰”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雲龍紐,漢文篆書。面6.2cm見方,通高7cm,紐高4.5cm。

此寶紐雕雲如流水,行龍出沒雲端,飄逸生動。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1736)“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蒼龍教子鈕圖書一方,奉旨……蒼龍教子鈕圖書鐫‘雍正宸翰’。欽此。於三月十三日……紅色壽山石蒼龍教子鈕圖書一方,鐫‘雍正宸翰’四字,配做一錦匣,怡親王呈進。” 此寶經常與“朝乾夕惕”或“親賢愛民”相配,鈐于雍正帝御筆書畫之上,印跡至今多有留存。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鈐本

“雍正御覽之寶”

壽山石夔龍橋紐“雍正御覽之寶”

“雍正御覽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橋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0.8cm見方,通高9.2cm,紐高2.8cm。

此寶製作于雍正元年(1723),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四喜橋樑鈕壽山石圖書一方,奉旨:改做夔龍式,鐫‘雍正御覽之寶’。欽此。於四月十九日四喜橋樑鈕壽山石圖書一方,改做夔龍,鐫‘雍正御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該寶是雍正帝繼位後首批製作的御用寶璽之一。印紐按照雍正帝的意見進行了改刻,為雙夔龍隔橋相戲之狀,印體上部呈覆鬥形,周邊及紐上刻雲紋地夔龍。夔龍體態豐腴遒健,細部雕琢一絲不苟,可以作為查考雍正時期壽山石印紐雕刻的範本。

壽山石夔龍橋紐“雍正御覽之寶”鈐本

“雍正御筆之寶”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御筆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瓦紐,漢文篆書。面13.2cm見方,通高15cm,紐高6.5cm。

此寶體量碩大,瓦紐上雕出沒於雲間的九條夔龍,形態各異,寶周邊淺浮雕博古夔龍紋飾,古樸典雅,做工精細,為典型的清早期壽山石雕作品。寶文由清代著名書法家翰林張照撰寫,並按照雍正帝的意見進行了局部修改。為雍正寶璽中的重器。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鈐本

“朝乾夕惕”璽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飛熊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7cm,紐高4cm。

“朝乾夕惕”語出《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意為終日勤奮謹慎。此寶刻于雍正元年(1723),《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奉旨:飛熊鈕圖書鐫‘朝乾夕惕’……欽此。于三月十三日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鐫‘朝乾夕惕’四字……怡親王呈進。”該寶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經常鈐蓋于其御筆書法之上。

此寶之飛熊紐雕刻精細,為清早期印紐雕刻之代表作品。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鈐本

“雍正敕命之寶”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敕命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海水行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4cm見方,通高11.5cm,紐高6cm。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中詳細記載了此寶的製作過程: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奉旨:鐫‘雍正敕命之寶’。欽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鐫‘雍正敕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寶四周淺浮雕夔龍紋飾,上部海水行龍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細。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鈐本

乾隆:田黃三聯璽

乾隆帝田黃三聯璽

乾隆帝田黃三聯璽,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中“樂天”,橢圓形,高1cm,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

此聯璽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鐫。系由一塊相當大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鏈連在一起。

這三璽的篆刻方式與璽文佈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為陽文篆刻,佈局章法為傳統標準格式。“樂天”亦為陽文,兩字居中,左右飾以螭紋,使璽面富有動感。這種字、畫結合的形式是漢印的遺風。“惟精惟一”為陰文篆刻,印文用漢代私印形式,採取回文法排列,錯開相同的兩個“惟”字與延長兩字上端一筆都是為取得整個印面飽滿勻稱、和諧美觀的效果。

此三聯璽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璽中備受青睞,以後各帝亦十分珍視。清末代宣統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攜出此印,且隨身不離,至1950年方將其交出,經有關機構移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乾隆帝田黃三聯印印面

乾隆帝田黃三聯印鈐本

“乾隆御筆”璽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

“乾隆御筆”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7cm見方,通高6.2cm,紐高3.5cm。

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鈐本

“長春書屋”璽

田黃石“長春書屋”璽

“長春書屋”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方形璽,篆書。面2.5cm見方,通高8.3cm。

此璽為乾隆帝的閒章。乾隆帝為皇子時,雍正帝賞賜其長春仙館,並賜號長春居士,故以後所禦書屋,多以長春命名。以“長春書屋”命名的書屋在圓明園、宮內和避暑山莊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動場所。

田黃石“長春書屋”璽印面

田黃石“長春書屋”璽鈐本

“所寶惟賢”璽

壽山石臥獸紐“所寶惟賢”璽

“所寶惟賢”璽,清乾隆,壽山石質,臥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4.5cm,紐高1.9cm。

乾隆帝將此為文入璽,以明其求賢若渴,綏遠撫近之心跡。

壽山石臥獸紐“所寶惟賢”璽鈐本

“信天主人”璽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

“信天主人”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面寬2.5cm,長3.2cm,通高5.5cm。

“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稱,取“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歲時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詩雲:“開惑昔年著論曾,信天爰以主人稱。謂危反用成安屢,逮失還資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憶,途長惟益勵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顧我何修遇此能?”表達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為號的意旨。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鈐本

“三希堂”璽

田黃石“三希堂”璽

“三希堂”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隨形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3cm,長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養心殿西暖閣西次間,是清宮著名的古代藝術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這三件中國書法史上的稀世珍寶,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至乾隆初年為內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別在養心殿西暖閣專辟一小室珍藏這三件法帖,命名為“三希堂”。三希堂雖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高雅與精緻始終充溢著這個狹小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田黃石“三希堂”璽鈐本

“乾隆敕命之寶”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

“乾隆敕命之寶”,清乾隆,壽山石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3cm見方,通高13.4cm,紐高5cm。

寶四周淺浮雕夔龍及曲線紋飾,上部雕形態各異的螭龍,其印體和邊飾的做法與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筆之寶”如出一轍,可知乾隆帝此寶是利用宮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寶應專鈐於乾隆帝發佈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格較高者。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鈐本

嘉慶:“尊親之寶”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全形之一

“嘉慶尊親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7cm長,9.3cm寬,通高17.8cm。

“尊親之寶”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後製作,為上尊諡或徽號而用。此方“嘉慶尊親之寶”在嘉慶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經使用,是嘉慶帝寶璽中製作較早的一方。

寶周身雕山石樹木和出沒於其間的螭龍,並有代表“天保九如”的圖案穿插其間,頂端有總括所雕形象含義的“瑞葉九如,萬壽無疆”的題記。其雕刻細膩傳神,具有很高的工藝水準。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鈐本

壽山石雙魚紐“平生知己是梅花”璽

“平生知己是梅花”璽,清嘉慶,壽山石質,雙魚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1.7cm,長3.1cm,通高4cm,紐高2.2cm。

壽山石雙魚紐“平生知己是梅花”璽鈐本

“福緒祥源”璽

壽山石佛手莖蔓紐“福緒祥源”璽

“福緒祥源”璽,清嘉慶,壽山石質,佛手莖蔓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cm見方,通高9.3cm,紐高3.5cm。

壽山石佛手莖蔓紐“福緒祥源”璽鈐本

“嘉慶御覽之寶”

壽山石“嘉慶御覽之寶”

“嘉慶御覽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小景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長4.3cm,寬3.1cm,通高8.5cm。

該寶鈐用於嘉慶帝御覽鑒賞過的古今書畫作品之上,主要為《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據《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編“凡例”,凡三編所錄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璽。其中的“嘉慶御覽之寶”就是這方。

壽山石“嘉慶御覽之寶”鈐本

“嘉慶宸翰”璽

壽山石“嘉慶宸翰”璽

“嘉慶宸翰”璽,清嘉慶,壽山石質,通體淺浮雕松石小景。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5cm。

此寶質地一般,有微細裂痕,顏色深淺不一,但治印者因形就勢,用淺浮雕技法雕出蒼松、山石、亭榭,佈局恰到好處,巧妙地掩蓋了石材本身的瑕疵,堪稱妙品。此寶在嘉慶帝御筆上鈐用較多。

壽山石“嘉慶宸翰”璽鈐本

道光:“政貴有恆”璽

壽山石雕雲龍“政貴有恆”璽

“政貴有恆”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通體雕雲龍紋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6cm見方,通高9.9cm。

“政貴有恆”語出《尚書•畢命》周康王向畢公語:“政貴有恆,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將“政貴有恆”刻成寶璽,表明道光帝繼位後對國家政策保持持續性、連貫性和穩定性的基本看法,與清帝一貫遵循的“法祖”政綱正相一致。

壽山石雕雲龍“政貴有恆”璽鈐本

“恭儉惟德”璽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全形之一

“恭儉惟德”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隨形雕靈芝葡萄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9.5cm。

在道光眼中,節儉不僅是一項經濟措施,同時也是他的施政綱領,是他要推行的節儉政治的重要內容。此璽是反映道光帝節儉思想的重要實物。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鈐本

咸豐:“咸豐鑒賞”璽

壽山石臥獅紐“咸豐鑒賞”璽

“咸豐鑒賞”璽,清咸豐,壽山石質,臥獅紐圓形璽,漢文篆書。面徑3.8cm,通高3.1cm,紐高1.5cm。

此種圓形“××鑒賞”璽的刻制始於乾隆帝,以後歷朝皇帝皆有仿製,主要鈐蓋於內府收藏書畫。咸豐帝此璽的印紐雕工為清早期壽山石印紐的風格,應是利用舊璽改刻的。

壽山石臥獅紐“咸豐鑒賞”璽 鈐印本

咸豐御覽之寶

壽山石“咸豐御覽之寶”全形

“咸豐御覽之寶”,清咸豐,壽山石質,隨形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9.3cm,長9cm,通高13cm。

此璽三面都有題款,分別為: “惟清”、“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為題款者的名號,可知此璽原非宮中之物,被宮廷收藏後才被改刻為咸豐帝御用寶璽。

壽山石“咸豐御覽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咸豐御覽之寶”鈐本

“克敬居”璽

田黃石瑞獸紐“克敬居”璽

“克敬居”璽,清咸豐,田黃石質,瑞獸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8cm,長4cm,通高4.8cm,紐高2.8cm。

“克敬居”位於內廷西六宮之一的咸福宮後院正殿的同道堂內,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在同道堂為道光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居住於此,故這裡與咸豐帝有關的遺存較多。其中咸豐帝御筆楠木填石青滿漢文“克敬居”匾就懸掛在這裡。“克敬”語出《尚書•太甲中》:“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即天於人無親疏,惟敬能親。居名“克敬”,並刻此璽,反映出咸豐帝克敬於天的思想。

田黃石瑞獸紐“克敬居”璽鈐本

慈禧太后:御覽之寶

壽山石“慈禧太后御覽之寶”

“慈禧太后御覽之寶”,清晚期,壽山石質,隨形雕龍鳳瑞獸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0.4cm見方,通高12cm,紐高9.9cm。

此璽為慈禧太后的閒章。值得注意的是,其印體雕刻極為精微細膩,尤其是鳳鳥占滿印的頂端,似乎將其下的龍和麒麟攬於雙翼之下,形成鳳上龍下的態勢,這與當時慈禧太后的權勢相呼應。

壽山石“慈禧太后御覽之寶”鈐本

宣統:“宣統御覽之寶”

壽山石“宣統御覽之寶”

壽山石“宣統御覽之寶”,清末,通高14cm,印面7.9×7.9cm。清宮舊藏。

璽印壽山石質,“宣統御覽之寶”陽文鐫刻。

溥儀有“宣統御覽之寶”共4方,此為其中之一,用於他御覽的書畫上。1923年,在不斷有宮內器物與古玩字畫被盜流散到市面或抵押到銀行的情況下,溥儀召集鄭孝胥、羅振玉等人開始清點宮藏字畫。溥儀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清點過的字畫上面蓋上一個‘宣統御覽之寶’,登記上帳。誰知這一清點,引起了滿城風雨。當時,我卻不知道,不點還好,東西越點越少,而且給遺老們增辟了各種生財之道。”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壽山石“五福堂”璽鈐本

“雍正尊親之寶”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

“雍正尊親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臥象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8cm見方,通高9.7cm,紐高6.2cm。

臥象雕刻細膩,身體各部位比例恰到好處,體態生動,象側置寶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其寶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寫,完成後曾在康熙帝景陵內雍正御筆的明樓、隆恩門、隆恩殿匾額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鈐用,開創了帝后陵寢碑匾由嗣皇帝禦書並鈐蓋“尊親之寶”之制,以後各帝陵均效仿之,成為定制。故後來諸帝於繼位之初都刻制“××尊親之寶”,以備鈐用。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印面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鈐本

“萬國咸寧”璽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

“萬國咸寧”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cm。

“萬國咸寧”語出《周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又出《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洲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有為君自警深意於其中。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鈐本

“破塵居士”璽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

“破塵居士”璽,清雍正,壽山石質,光素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7cm見方,通高2.7 cm。

此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此璽與“雍親王寶”相配使用,鈐于御筆書法之上。雍正自雲少年時代既喜讀佛家典籍,成年後更事研討,與僧侶往來甚密。他自號“破塵居士”,表明其身不出家,卻于家修佛。“破塵居士”之號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即已使用,因其時書贈友人馬都統中即有 “雍王破塵居士”句,可為一證。此璽雍正帝即位後便不再使用。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鈐本

“兢兢業業”璽

壽山石雙螭玦紐“兢兢業業”璽

“兢兢業業”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螭玦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4.3cm,長9.4cm,通高4.5cm,紐高1.8cm。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奉旨:兩邊磨去些,鐫‘兢兢業業’。欽此。于四月初八日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鐫‘兢兢業業’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該璽為雍正帝自勵自勉之作。

壽山石雙螭玦紐“兢兢業業”璽鈐本

“敬天尊祖”璽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全形之一

“敬天尊祖”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鼉龍紐方形璽,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5cm。

敬天尊祖是雍正繼位初期十分重要的執政思想,並一直貫穿於其整個執政過程之中。此寶正是這一思想的真實反映。此寶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寶璽之一,經常鈐蓋于其御筆書法之上。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鈐本

“親賢愛民”璽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全形之一

“親賢愛民”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5cm。

此寶刻于雍正元年(1723),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奉旨:鐫‘親賢愛民’,欽此。于四月初八日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鐫‘親賢愛民’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此寶為雍正帝禦極後的自箴之作。其一向以為君者當以親賢為治國之本,以愛民為立政之基,尤其甫乘大統之際,更時刻不忘,以此作為律己待人之警言。與清朝皇帝一貫提倡的“敬天法祖親賢愛民”的政綱正相吻合。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鈐本

“雍正宸翰”璽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

“雍正宸翰”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雲龍紐,漢文篆書。面6.2cm見方,通高7cm,紐高4.5cm。

此寶紐雕雲如流水,行龍出沒雲端,飄逸生動。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1736)“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蒼龍教子鈕圖書一方,奉旨……蒼龍教子鈕圖書鐫‘雍正宸翰’。欽此。於三月十三日……紅色壽山石蒼龍教子鈕圖書一方,鐫‘雍正宸翰’四字,配做一錦匣,怡親王呈進。” 此寶經常與“朝乾夕惕”或“親賢愛民”相配,鈐于雍正帝御筆書畫之上,印跡至今多有留存。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鈐本

“雍正御覽之寶”

壽山石夔龍橋紐“雍正御覽之寶”

“雍正御覽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橋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0.8cm見方,通高9.2cm,紐高2.8cm。

此寶製作于雍正元年(1723),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四喜橋樑鈕壽山石圖書一方,奉旨:改做夔龍式,鐫‘雍正御覽之寶’。欽此。於四月十九日四喜橋樑鈕壽山石圖書一方,改做夔龍,鐫‘雍正御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該寶是雍正帝繼位後首批製作的御用寶璽之一。印紐按照雍正帝的意見進行了改刻,為雙夔龍隔橋相戲之狀,印體上部呈覆鬥形,周邊及紐上刻雲紋地夔龍。夔龍體態豐腴遒健,細部雕琢一絲不苟,可以作為查考雍正時期壽山石印紐雕刻的範本。

壽山石夔龍橋紐“雍正御覽之寶”鈐本

“雍正御筆之寶”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御筆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瓦紐,漢文篆書。面13.2cm見方,通高15cm,紐高6.5cm。

此寶體量碩大,瓦紐上雕出沒於雲間的九條夔龍,形態各異,寶周邊淺浮雕博古夔龍紋飾,古樸典雅,做工精細,為典型的清早期壽山石雕作品。寶文由清代著名書法家翰林張照撰寫,並按照雍正帝的意見進行了局部修改。為雍正寶璽中的重器。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鈐本

“朝乾夕惕”璽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飛熊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7cm,紐高4cm。

“朝乾夕惕”語出《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意為終日勤奮謹慎。此寶刻于雍正元年(1723),《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載: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奉旨:飛熊鈕圖書鐫‘朝乾夕惕’……欽此。于三月十三日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鐫‘朝乾夕惕’四字……怡親王呈進。”該寶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經常鈐蓋于其御筆書法之上。

此寶之飛熊紐雕刻精細,為清早期印紐雕刻之代表作品。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鈐本

“雍正敕命之寶”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敕命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海水行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4cm見方,通高11.5cm,紐高6cm。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中詳細記載了此寶的製作過程: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奉旨:鐫‘雍正敕命之寶’。欽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鐫‘雍正敕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寶四周淺浮雕夔龍紋飾,上部海水行龍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細。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鈐本

乾隆:田黃三聯璽

乾隆帝田黃三聯璽

乾隆帝田黃三聯璽,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中“樂天”,橢圓形,高1cm,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

此聯璽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鐫。系由一塊相當大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鏈連在一起。

這三璽的篆刻方式與璽文佈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為陽文篆刻,佈局章法為傳統標準格式。“樂天”亦為陽文,兩字居中,左右飾以螭紋,使璽面富有動感。這種字、畫結合的形式是漢印的遺風。“惟精惟一”為陰文篆刻,印文用漢代私印形式,採取回文法排列,錯開相同的兩個“惟”字與延長兩字上端一筆都是為取得整個印面飽滿勻稱、和諧美觀的效果。

此三聯璽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璽中備受青睞,以後各帝亦十分珍視。清末代宣統皇帝溥儀被逐出宮時攜出此印,且隨身不離,至1950年方將其交出,經有關機構移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乾隆帝田黃三聯印印面

乾隆帝田黃三聯印鈐本

“乾隆御筆”璽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

“乾隆御筆”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7cm見方,通高6.2cm,紐高3.5cm。

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鈐本

“長春書屋”璽

田黃石“長春書屋”璽

“長春書屋”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方形璽,篆書。面2.5cm見方,通高8.3cm。

此璽為乾隆帝的閒章。乾隆帝為皇子時,雍正帝賞賜其長春仙館,並賜號長春居士,故以後所禦書屋,多以長春命名。以“長春書屋”命名的書屋在圓明園、宮內和避暑山莊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動場所。

田黃石“長春書屋”璽印面

田黃石“長春書屋”璽鈐本

“所寶惟賢”璽

壽山石臥獸紐“所寶惟賢”璽

“所寶惟賢”璽,清乾隆,壽山石質,臥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4.5cm,紐高1.9cm。

乾隆帝將此為文入璽,以明其求賢若渴,綏遠撫近之心跡。

壽山石臥獸紐“所寶惟賢”璽鈐本

“信天主人”璽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

“信天主人”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面寬2.5cm,長3.2cm,通高5.5cm。

“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稱,取“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歲時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詩雲:“開惑昔年著論曾,信天爰以主人稱。謂危反用成安屢,逮失還資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憶,途長惟益勵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顧我何修遇此能?”表達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為號的意旨。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鈐本

“三希堂”璽

田黃石“三希堂”璽

“三希堂”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隨形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3cm,長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養心殿西暖閣西次間,是清宮著名的古代藝術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這三件中國書法史上的稀世珍寶,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至乾隆初年為內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別在養心殿西暖閣專辟一小室珍藏這三件法帖,命名為“三希堂”。三希堂雖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高雅與精緻始終充溢著這個狹小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

田黃石“三希堂”璽鈐本

“乾隆敕命之寶”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

“乾隆敕命之寶”,清乾隆,壽山石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3cm見方,通高13.4cm,紐高5cm。

寶四周淺浮雕夔龍及曲線紋飾,上部雕形態各異的螭龍,其印體和邊飾的做法與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筆之寶”如出一轍,可知乾隆帝此寶是利用宮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寶應專鈐於乾隆帝發佈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格較高者。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鈐本

嘉慶:“尊親之寶”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全形之一

“嘉慶尊親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7cm長,9.3cm寬,通高17.8cm。

“尊親之寶”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後製作,為上尊諡或徽號而用。此方“嘉慶尊親之寶”在嘉慶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經使用,是嘉慶帝寶璽中製作較早的一方。

寶周身雕山石樹木和出沒於其間的螭龍,並有代表“天保九如”的圖案穿插其間,頂端有總括所雕形象含義的“瑞葉九如,萬壽無疆”的題記。其雕刻細膩傳神,具有很高的工藝水準。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鈐本

壽山石雙魚紐“平生知己是梅花”璽

“平生知己是梅花”璽,清嘉慶,壽山石質,雙魚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1.7cm,長3.1cm,通高4cm,紐高2.2cm。

壽山石雙魚紐“平生知己是梅花”璽鈐本

“福緒祥源”璽

壽山石佛手莖蔓紐“福緒祥源”璽

“福緒祥源”璽,清嘉慶,壽山石質,佛手莖蔓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cm見方,通高9.3cm,紐高3.5cm。

壽山石佛手莖蔓紐“福緒祥源”璽鈐本

“嘉慶御覽之寶”

壽山石“嘉慶御覽之寶”

“嘉慶御覽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小景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長4.3cm,寬3.1cm,通高8.5cm。

該寶鈐用於嘉慶帝御覽鑒賞過的古今書畫作品之上,主要為《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據《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編“凡例”,凡三編所錄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璽。其中的“嘉慶御覽之寶”就是這方。

壽山石“嘉慶御覽之寶”鈐本

“嘉慶宸翰”璽

壽山石“嘉慶宸翰”璽

“嘉慶宸翰”璽,清嘉慶,壽山石質,通體淺浮雕松石小景。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5cm。

此寶質地一般,有微細裂痕,顏色深淺不一,但治印者因形就勢,用淺浮雕技法雕出蒼松、山石、亭榭,佈局恰到好處,巧妙地掩蓋了石材本身的瑕疵,堪稱妙品。此寶在嘉慶帝御筆上鈐用較多。

壽山石“嘉慶宸翰”璽鈐本

道光:“政貴有恆”璽

壽山石雕雲龍“政貴有恆”璽

“政貴有恆”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通體雕雲龍紋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6cm見方,通高9.9cm。

“政貴有恆”語出《尚書•畢命》周康王向畢公語:“政貴有恆,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將“政貴有恆”刻成寶璽,表明道光帝繼位後對國家政策保持持續性、連貫性和穩定性的基本看法,與清帝一貫遵循的“法祖”政綱正相一致。

壽山石雕雲龍“政貴有恆”璽鈐本

“恭儉惟德”璽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全形之一

“恭儉惟德”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隨形雕靈芝葡萄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9.5cm。

在道光眼中,節儉不僅是一項經濟措施,同時也是他的施政綱領,是他要推行的節儉政治的重要內容。此璽是反映道光帝節儉思想的重要實物。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全形之二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鈐本

咸豐:“咸豐鑒賞”璽

壽山石臥獅紐“咸豐鑒賞”璽

“咸豐鑒賞”璽,清咸豐,壽山石質,臥獅紐圓形璽,漢文篆書。面徑3.8cm,通高3.1cm,紐高1.5cm。

此種圓形“××鑒賞”璽的刻制始於乾隆帝,以後歷朝皇帝皆有仿製,主要鈐蓋於內府收藏書畫。咸豐帝此璽的印紐雕工為清早期壽山石印紐的風格,應是利用舊璽改刻的。

壽山石臥獅紐“咸豐鑒賞”璽 鈐印本

咸豐御覽之寶

壽山石“咸豐御覽之寶”全形

“咸豐御覽之寶”,清咸豐,壽山石質,隨形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9.3cm,長9cm,通高13cm。

此璽三面都有題款,分別為: “惟清”、“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為題款者的名號,可知此璽原非宮中之物,被宮廷收藏後才被改刻為咸豐帝御用寶璽。

壽山石“咸豐御覽之寶”全形之二

壽山石“咸豐御覽之寶”鈐本

“克敬居”璽

田黃石瑞獸紐“克敬居”璽

“克敬居”璽,清咸豐,田黃石質,瑞獸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8cm,長4cm,通高4.8cm,紐高2.8cm。

“克敬居”位於內廷西六宮之一的咸福宮後院正殿的同道堂內,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在同道堂為道光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居住於此,故這裡與咸豐帝有關的遺存較多。其中咸豐帝御筆楠木填石青滿漢文“克敬居”匾就懸掛在這裡。“克敬”語出《尚書•太甲中》:“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即天於人無親疏,惟敬能親。居名“克敬”,並刻此璽,反映出咸豐帝克敬於天的思想。

田黃石瑞獸紐“克敬居”璽鈐本

慈禧太后:御覽之寶

壽山石“慈禧太后御覽之寶”

“慈禧太后御覽之寶”,清晚期,壽山石質,隨形雕龍鳳瑞獸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0.4cm見方,通高12cm,紐高9.9cm。

此璽為慈禧太后的閒章。值得注意的是,其印體雕刻極為精微細膩,尤其是鳳鳥占滿印的頂端,似乎將其下的龍和麒麟攬於雙翼之下,形成鳳上龍下的態勢,這與當時慈禧太后的權勢相呼應。

壽山石“慈禧太后御覽之寶”鈐本

宣統:“宣統御覽之寶”

壽山石“宣統御覽之寶”

壽山石“宣統御覽之寶”,清末,通高14cm,印面7.9×7.9cm。清宮舊藏。

璽印壽山石質,“宣統御覽之寶”陽文鐫刻。

溥儀有“宣統御覽之寶”共4方,此為其中之一,用於他御覽的書畫上。1923年,在不斷有宮內器物與古玩字畫被盜流散到市面或抵押到銀行的情況下,溥儀召集鄭孝胥、羅振玉等人開始清點宮藏字畫。溥儀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清點過的字畫上面蓋上一個‘宣統御覽之寶’,登記上帳。誰知這一清點,引起了滿城風雨。當時,我卻不知道,不點還好,東西越點越少,而且給遺老們增辟了各種生財之道。”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