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喝超級老茶,不僅僅需要財富,更需要常識!

我個人讀書, 唯讀經典, 看帖, 也以看茶葉理論居多, 對於市場的演化, 茶葉專家並非專業, 至於其餘, 僅僅是市場輿論, 我基本不關注。

之所以僅僅只是看一些茶學專家的文字, 雖然枯燥, 但是, 至少能知道一些茶理。 其實, 讀書、看帖的道理是一樣, 所謂正知正見。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 關於普洱茶的文字魚龍混雜, 讓人不由自主被染色。 讀什麼, 不讀什麼, 其實是一個關鍵, 很多人, 並無獨立思考之能力, 看了黃片, 就要去做蠢事的人, 一樣大有人在, 尤其是普洱茶, 看了鄧時海的書來和你辯論的人, 一樣比比皆是。

很多人看文章, 看不明白, 明明你指責騙局, 他指責你只會批判。 這樣的人, 其實永遠只是一副氣衝衝的樣子, 只是抱怨而無建設, 其實是自己永遠無法去看見這世界的美好的一面, 也看不透這世界醜惡的一面, 只是在泥潭裡打滾, 而無法掙脫。

如今是網路時代,

人人可以噴火。 當一個鍵盤俠, 只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屌絲而已。 如果你只做屌絲, 其實永遠喝不起老茶, 也喝不明白老茶。

普洱老茶, 貌似很亂, 其實不亂, 越老的茶, 其老相越明顯, 其老味更無法騙人。 只要掌握常識, 掌握歷史的背景, 一點一點喝透茶, 沒有喝不明白的茶。

(1950年代的僑銷圓茶, 市場俗稱“紅印”)

這幾天在深圳行走, 各種高大上的老茶都可以見到, 真的假的, 都是滿滿的高大上, 朋友前一段去參加了一場香港的老茶拍賣會, 拍賣公司現場的圖文我看了看, 一場高大上的拍賣, 老茶則都是滿滿的疑問。

僅僅舉一例, 可以明確。

關於紅印茶, 其實早有文章說明不是40年代的茶品, 而是50年代的茶品, 但是, 市場習慣於把老茶的歷史拉長, 爭取跨越兩個政治時代最好, 於是, 無論是文章和書籍的證據皆無用。

核心點在於鄧時海先生出版的《普洱茶》一書。

該書中的故事說明, 1940年佛海茶廠即已生產“紅印”茶, 並且言之鑿鑿建國後的猛海茶廠唐慶陽廠長回憶, 范和均時代的佛海茶廠已經生產, 《普洱茶》一書用引號說明唐慶陽先生的親口描述, 其實, 這一段純屬子虛烏有。

作假之人往往盜用親歷者的名義, 編一段話, 讓人信以為真。

事實上,中茶商標是1951年9月註冊的,按照茶葉收購的時間推算,基本上秋茶收購尾期,那麼,真實的生產應該是1952年。當然,這是從時間上來推算,來界定“中茶”商標印刷在僑銷圓茶出現於何時。

現在更多的證據表明,當時生產僑銷圓茶的生產廠家應該是“下關茶廠”,並且,生產時間應該是1953年到1958年這個階段,其後就停止了生產,否則,當時的國家商業部(當時的名稱)不會于1973年發文讓雲南“恢復1958年僑銷圓茶”的生產。

作假的人,往往置於歷史事實不顧,只為造假而編造一切傳奇、離奇的故事,以讓茶品賣得大價錢。

原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鄒家駒先生曾經說過,1993年,鄧時海先生曾經到訪公司,鄒家駒讓辦公室的人送其剛剛出版的《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一書,該書中明確記載有新中國成立前後公司名稱的變化,之前為“雲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之後為“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這兩個名稱完全不同。而且,該書中明確記載有“中茶”商標註冊的時間,通知全國茶廠使用的時間。

但是,鄧先生1995年出版的《普洱茶》一書中,明明掌握真實的史料的卻不用,卻編輯了一大段離奇的故事,實為今後的詐騙留下重重的伏筆。

然而,離奇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我在翻閱朋友發我的推文中發現,拍賣的1950年代的紅印不但紙張、顏色不對,而且,茶葉重量更加離譜。

我們知道,圓茶一餅茶的重量為357克,出廠水分是允許到13%,也就意味著一餅茶從猛海茶廠拉到昆明,由於水分的丟失,也會損耗一到二克茶葉。然而,拍賣會上的一餅茶經過了接近70年的光陰,非常蹊蹺地僅僅損耗了一克多茶葉,每餅紅印的重量居然到達了355,15克。

我問朋友,你也算個超級富豪了,智商應該遠遠超出普通人,你覺得這樣的茶葉符合常識嗎?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事實上,中茶商標是1951年9月註冊的,按照茶葉收購的時間推算,基本上秋茶收購尾期,那麼,真實的生產應該是1952年。當然,這是從時間上來推算,來界定“中茶”商標印刷在僑銷圓茶出現於何時。

現在更多的證據表明,當時生產僑銷圓茶的生產廠家應該是“下關茶廠”,並且,生產時間應該是1953年到1958年這個階段,其後就停止了生產,否則,當時的國家商業部(當時的名稱)不會于1973年發文讓雲南“恢復1958年僑銷圓茶”的生產。

作假的人,往往置於歷史事實不顧,只為造假而編造一切傳奇、離奇的故事,以讓茶品賣得大價錢。

原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鄒家駒先生曾經說過,1993年,鄧時海先生曾經到訪公司,鄒家駒讓辦公室的人送其剛剛出版的《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一書,該書中明確記載有新中國成立前後公司名稱的變化,之前為“雲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之後為“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這兩個名稱完全不同。而且,該書中明確記載有“中茶”商標註冊的時間,通知全國茶廠使用的時間。

但是,鄧先生1995年出版的《普洱茶》一書中,明明掌握真實的史料的卻不用,卻編輯了一大段離奇的故事,實為今後的詐騙留下重重的伏筆。

然而,離奇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我在翻閱朋友發我的推文中發現,拍賣的1950年代的紅印不但紙張、顏色不對,而且,茶葉重量更加離譜。

我們知道,圓茶一餅茶的重量為357克,出廠水分是允許到13%,也就意味著一餅茶從猛海茶廠拉到昆明,由於水分的丟失,也會損耗一到二克茶葉。然而,拍賣會上的一餅茶經過了接近70年的光陰,非常蹊蹺地僅僅損耗了一克多茶葉,每餅紅印的重量居然到達了355,15克。

我問朋友,你也算個超級富豪了,智商應該遠遠超出普通人,你覺得這樣的茶葉符合常識嗎?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