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的8件大事,第8件估計99%人都不知道

先從一個有趣的故事說起。

18世紀的一天,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 頭戴皇冠、手握權杖、愁眉苦臉地坐在龍椅上發呆。 一位大臣剛剛向他呈報說:從遙遠東方傳過來一種神奇的樹葉, 正在宮外引起軒然大波, 人們擔心飲了這些東西會被毒死。 為了一辨真偽, 古斯塔夫三世叫人把一對被判死刑的孿生兄弟押進了皇宮, 命令他們:“你倆一個每天飲茶, 一個每天飲咖啡, 既可免去死罪。 ”六十年後, 兄弟倆中飲咖啡者因病過世, 再過了十多年, 飲茶者無疾而終。 這一段故事, 最喜劇性喜劇性色彩表現出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細節。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登基盛典

茶, 一片樹葉, 落入杯中, 在水中起舞, 雖鮮嫩嬌小, 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小小一嫩芽, 縱貫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 從一開始路邊不被人注意的野樹, 到被無數人視為最健康的飲品, 時間見證著它的發展,

也見證著茶從中國走向世界。

如果你不知道茶的發展歷程, 下面這8個大事件, 幫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茶的世界。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一說到茶, 有個人是必須要提到的, 他就是: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在5000多年前的中國, 生病只能找草藥來治。

神農氏為了給人治病, 經常去深山野嶺采草藥。 但是, 這些草藥的作用怎麼樣, 沒有人知道。 所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 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藥的功能。

就說有這麼一天, 他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 頓時感到口幹舌麻, 頭暈目眩, 於是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 閉目休息。 這時, 一陣風吹來, 樹上落下幾片帶著清香的葉子, 神農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 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 頓時感覺舌底生津, 精神振奮, 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

他倍感奇怪, 就再次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 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 他采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 後來將它定名為"荼"。 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

▲漢字中的“茶”, 蘊含人與自然“草、人、木”合一的智慧

神農氏發現的那些葉片, 稱為“荼”, 那是何時少了一筆的呢?那就要歸功於唐玄宗了。 當代茶聖吳覺農(1897~1989)再次肯定, 茶字是唐玄宗以禦撰的形式定下來的。

唐初發明蒸青團茶, 飲茶很普遍, 廣大群眾,

對茶的認識顯著提高。 在南北朝之後, 文字又開始變得混亂。 於是, 在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唐玄宗頒佈了《開元文字音義》書籍, 他親自作序, 書中改“荼”為“茶”。 雖然民眾並沒有馬上改正過來,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混用, “荼”便完全取代了“茶”字。

中唐以後, 所有茶字意義的荼字都變為茶字。 同時廢用所有的別名、代名, 統一為茶字。 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 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據文獻記載,我國西南地區三千多年前已產茶。晉常璩撰寫《華陽國志》,是有關我國地區產茶的最早記載,認為“南安(今四川樂山)、武陽(今四川彭山)皆產名茶”。“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考證:“自秦人取蜀之後,始有茗飲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飲者,亦在我國西南地區。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條件極宜於茶樹的生長。據近年來的科學調查,我國雲南、貴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在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區。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介紹茶類的專著

陸羽,被稱為中國的茶聖。3歲時,被竟陵(今湖北天門)的僧智積禪師撿到,取名為“羽”。陸羽便在這安靜的寺廟裡、在黃卷青燈、鐘聲梵唄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等。12歲時被太守李齊物賞識,在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學習了7年,之後學成下山,開始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湖州(今浙江湖州),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寫下了《茶經》。

這部《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茶經》不僅有全面的茶區分佈,也有對茶葉品質高下的評價,還發現了很多名茶。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宋陳師道為《茶經》作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茶馬古道的路線圖

茶馬古道,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川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

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葉傳入歐美國家後,深受貴族階級的喜愛

1776年,英國通過國會法令向美國殖民地徵收稅,每磅茶葉徵收3便士的稅收,用來維持駐紮在殖民地的軍隊和政府官員的開支。由於在美國唯一合法進口和購買的茶葉都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因此人們沒有辦法逃避這種新賦稅。

在法令通過的兩年內,大多數美國港口拒絕任何徵稅商品上岸,並且當英國從倫敦運送幾船茶葉到美國時,美國民眾群情激奮,在紐約和費城示威遊行,要求英國運茶船返回英國。而在查爾斯頓,海關官員扣押了茶葉。在波士頓,發生了幾個星期的大規模騷亂,厭惡被別人稱為土著人的一群美國人登上了“達特茅斯號”船,叫喊著“波士頓港口今晚將成為一個茶壺”。接下來,他們把340箱茶葉扔入水中。這以後英國政府關閉了波士頓港口,派遣軍隊到美國。這標誌著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憑藉茶葉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一個新興的國家呼之欲出。

在亞歐大陸,當18世紀20年代以後歐洲各東方貿易公司競相從事對華貿易時,他們均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來支付購買茶葉的費用。歐洲產品在中國幾乎找不到銷售市場。十八世紀的中國經濟建立在手工業與農業緊密結合的基礎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國內市場使中國在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

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和相對較低的購買力使歐洲產品的中國市場非常狹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大規模的中西貿易由此找到的支點:西方人用白銀交換中國的茶葉。17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二十余萬兩白銀的盈餘,翌年,反而出現了二十二萬兩的赤字。為了彌補東西方茶葉貿易巨大的逆差,東印度公司專門成立鴉片事務局,開始大規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不久後,令中華民族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茶葉的西進之路,在美洲大陸,引發了一場戰爭使一個國家走向獨立;在亞歐大陸,也引起了一場戰爭使一個帝國走向衰落。茶葉就這樣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世界。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穿“T恤”。有關“T恤”的起源從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與茶文化有關。你一定不會想到,T恤一詞是世界茶葉貿易的衍生品。

大約在18世紀中期,美國的馬里蘭州,有一個安納波利斯港口,這個碼頭主要是搬運從中國運來的茶葉,為了識別搬運其他貨品的工人,這些搬運茶葉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樣的短袖衫。大家簡化稱之為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ū。是英語“shirt”音譯,且是廣東話的發音。“T恤”兩字,成了中西合璧、約定俗成的專用名稱)。

二次大戰後“T恤”風糜美國。一方面乾淨利索,容易洗滌;另一方面穿著舒適。從內衣演變成外衣。進入60年代,“T恤”不再是男人的專利,女士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或短裙就是青春的象徵。60年代後,紮印、彩印和絲絹印花使“T恤”成為企業、文化團體、商品的促銷手段,印上各種文字成為文化傳播媒介。

據文獻記載,我國西南地區三千多年前已產茶。晉常璩撰寫《華陽國志》,是有關我國地區產茶的最早記載,認為“南安(今四川樂山)、武陽(今四川彭山)皆產名茶”。“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考證:“自秦人取蜀之後,始有茗飲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飲者,亦在我國西南地區。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條件極宜於茶樹的生長。據近年來的科學調查,我國雲南、貴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在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區。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介紹茶類的專著

陸羽,被稱為中國的茶聖。3歲時,被竟陵(今湖北天門)的僧智積禪師撿到,取名為“羽”。陸羽便在這安靜的寺廟裡、在黃卷青燈、鐘聲梵唄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了煮茶等。12歲時被太守李齊物賞識,在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學習了7年,之後學成下山,開始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湖州(今浙江湖州),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寫下了《茶經》。

這部《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茶經》不僅有全面的茶區分佈,也有對茶葉品質高下的評價,還發現了很多名茶。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宋陳師道為《茶經》作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茶馬古道的路線圖

茶馬古道,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川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

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葉傳入歐美國家後,深受貴族階級的喜愛

1776年,英國通過國會法令向美國殖民地徵收稅,每磅茶葉徵收3便士的稅收,用來維持駐紮在殖民地的軍隊和政府官員的開支。由於在美國唯一合法進口和購買的茶葉都來自英國東印度公司,因此人們沒有辦法逃避這種新賦稅。

在法令通過的兩年內,大多數美國港口拒絕任何徵稅商品上岸,並且當英國從倫敦運送幾船茶葉到美國時,美國民眾群情激奮,在紐約和費城示威遊行,要求英國運茶船返回英國。而在查爾斯頓,海關官員扣押了茶葉。在波士頓,發生了幾個星期的大規模騷亂,厭惡被別人稱為土著人的一群美國人登上了“達特茅斯號”船,叫喊著“波士頓港口今晚將成為一個茶壺”。接下來,他們把340箱茶葉扔入水中。這以後英國政府關閉了波士頓港口,派遣軍隊到美國。這標誌著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憑藉茶葉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一個新興的國家呼之欲出。

在亞歐大陸,當18世紀20年代以後歐洲各東方貿易公司競相從事對華貿易時,他們均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來支付購買茶葉的費用。歐洲產品在中國幾乎找不到銷售市場。十八世紀的中國經濟建立在手工業與農業緊密結合的基礎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國內市場使中國在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

經濟上高度自給自足和相對較低的購買力使歐洲產品的中國市場非常狹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大規模的中西貿易由此找到的支點:西方人用白銀交換中國的茶葉。17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二十余萬兩白銀的盈餘,翌年,反而出現了二十二萬兩的赤字。為了彌補東西方茶葉貿易巨大的逆差,東印度公司專門成立鴉片事務局,開始大規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不久後,令中華民族喪權辱國的鴉片戰爭爆發了。

茶葉的西進之路,在美洲大陸,引發了一場戰爭使一個國家走向獨立;在亞歐大陸,也引起了一場戰爭使一個帝國走向衰落。茶葉就這樣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世界。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穿“T恤”。有關“T恤”的起源從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與茶文化有關。你一定不會想到,T恤一詞是世界茶葉貿易的衍生品。

大約在18世紀中期,美國的馬里蘭州,有一個安納波利斯港口,這個碼頭主要是搬運從中國運來的茶葉,為了識別搬運其他貨品的工人,這些搬運茶葉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樣的短袖衫。大家簡化稱之為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ū。是英語“shirt”音譯,且是廣東話的發音。“T恤”兩字,成了中西合璧、約定俗成的專用名稱)。

二次大戰後“T恤”風糜美國。一方面乾淨利索,容易洗滌;另一方面穿著舒適。從內衣演變成外衣。進入60年代,“T恤”不再是男人的專利,女士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或短裙就是青春的象徵。60年代後,紮印、彩印和絲絹印花使“T恤”成為企業、文化團體、商品的促銷手段,印上各種文字成為文化傳播媒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