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值得你收藏的15幅經典茶書法


“茶聖”陸羽在《茶經》將“荼”字去掉一劃, 寫成茶, 一直通用到現在。 元趙孟俯臨漢史遊的急就章中的茶字寫法還是“荼”。 明代楊慎說:“君作茶歌如作史,

不獨品茶兼品士。 ”書法人品茶, 容易品見字裡行間的妙趣。

《苦筍帖》

唐 · 懷素

唐代狂草僧人懷素寫, 苦筍及茗異常佳, 乃可徑來。 後人評道:書法秀健, 結構舒暢, 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

《精茶帖》

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 藏於故宮博物院, 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襄啟, 暑熱不及通謁, 所苦想已平復。 日夕風日酷煩, 無處可避。 人生韁鎖如此, 可歎可歎…”

《思詠帖》

北宋·蔡襄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 蔡襄自福建仙游出發, 應朝廷之召, 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職。 途經杭州, 約逗留兩個月後, 於1051年初夏, 繼續北上汴京。 臨行之際, 他給邂逅錢塘的好友馮京(當世)留了一封手劄, 這就是《思詠帖》。 信劄全文如下:“襄得足下書, 極思詠之懷。 在杭留兩月, 今方得出關, 曆賞劇醉, 不可勝計, 亦一春之盛事也…”

《思詠帖》書體屬草書, 共十行, 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

用筆虛靈生動, 精妙雅妍。 通篇雖不及“茶”、“茗”一字, 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 及其遊戲茗事的清韻, 呼之欲出, 嫋嫋不絕。

《新歲展慶帖》

北宋·蘇軾

該帖亦稱《新歲未獲展慶帖》, 是蘇東坡寫給好友陳(季常)的一通手劄。 共十九行, 247字。 《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摹刻,

《墨緣匯觀》著錄, 該貼用筆精良, 章法上也多過人之處, 正如嶽珂所評: “如繁星麗天, 照映千古”。 據其內容來說, 該帖不僅是蘇軾書跡中的一件傑作, 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貴資料。

《啜茶帖》

北宋·蘇軾

《啜茶帖》, 也稱《致道源帖》, 是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寫給道源的一則便劄, 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

《一夜帖》

北宋·蘇軾

北宋文人陳慥,字季常,與蘇軾友善,兩人書信來往甚頻,《一夜帖》即為其中之一。其文曰: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北宋·黃庭堅

該作為黃庭堅所書自作詩,建中靖國元年(1101)八月書寫。

《苕溪詩帖》

北宋·米芾

米芾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節,世有“米顛”之稱。《苕溪詩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詩中記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斷,而有一次,米芾身體不適,便以茶代酒,事後作了這首詩。

《道林帖》

北宋·米芾

米芾自書詩帖,詩曰: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簷。”詩中描寫的是:在鬱鬱蔥蔥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見客人到來,便“擁帚”、置茗相迎接。“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簷”,意為從屋簷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探簷”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

《賜茶帖》

北宋·趙令畤

《賜茶帖》為行書五十七字九行信劄。觀其用筆結體,平實而不失靈性,頗有東坡風韻。趙令畤緣于對佳友的“梨栗”之報,以茶為禮,將上賜之茶旋即奉獻“仲儀”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誼之深,亦更知上茶奉于高堂,實為宋人之孝道也! 然“餘冀為時自愛”一語,則將惜茶寶茶之情坦露無遺。

《煎茶七類》

明·徐渭

徐渭除了是明代傑出的書畫家和文學家,其對茶文化作出的貢獻也是傑出的,他不僅寫了很多茶詩,還依陸羽之範,撰有《茶經》一卷,《文選樓藏書記》載: “《茶經》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書考經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經》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

與《茶經》同列於茶書目錄的尚有《煎茶七類》。行書《煎茶七類》刻帖的原石,現藏浙江上虞文化館。《煎茶七類》帶有較明顯的米芾筆意,筆劃挺勁而腴潤,佈局瀟灑而不失嚴謹,與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對照此書多存雅致之氣。

《不知》

清·汪士慎

汪士慎是楊州八怪中與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他嗜茶如癖,朋友金農常稱之為“汪六”或“茶仙”。但在晚年,他兩隻眼睛先後失明,無法自己煎茶了。

此書作于他左眼失明以後。這首七言長詩,通篇氣韻生動,筆致動靜相宜,方圓合度,結構精到,茂密而不失空靈,整飭而暗相呼應,是汪士慎在管希寧的齋室中品試涇縣茶時所作。

《玉川子嗜茶》

清·金農

金農的書法,善用禿筆重墨,有蘊含金石方正樸拙的氣派,風神獨運,氣韻生動,人稱之為“漆書”。

玉川子嗜茶,見其所賦茶歌,劉松年畫此,所謂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竹爐之湯未熟,長須之奴複負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側耳松風,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謂妙於畫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嘗見《茶經》、《水品》,又嘗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嗚呼,安得如玉川子者與之談斯事哉!稽留山民金農。

《湓江江口是奴家》

清·鄭燮

鄭板橋與茶有關的詩書畫及傳聞軼事,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他喜將“茶飲”與書畫並論,在《題靳秋田素畫》中亦如是說:“三間茅屋,十裡春風,窗裡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這暇,閉柴扉,扣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 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角茶軒》

清·吳昌碩

“角茶軒”,三字,是典型的吳氏風格,其筆法、氣勢源自於石鼓文。其落款很長,以行草書之,其中對“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記述:“禮堂孝謙藏金石甚富,用宋趙德父夫婦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見許書,唐人於茶山詩刻石,茶字五見皆作荼…”

所謂“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和他的妻子,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學問,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學術的故事。後來“角茶”典故,便成為了夫婦有相同志趣,相互激勵,促進學術進步的佳話。

22字,縱分4行。《墨緣匯觀》、《三希堂法帖》著錄。其書用墨豐贍而骨力洞達,所謂“無意於嘉而嘉”於此可見一斑。

《一夜帖》

北宋·蘇軾

北宋文人陳慥,字季常,與蘇軾友善,兩人書信來往甚頻,《一夜帖》即為其中之一。其文曰: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北宋·黃庭堅

該作為黃庭堅所書自作詩,建中靖國元年(1101)八月書寫。

《苕溪詩帖》

北宋·米芾

米芾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節,世有“米顛”之稱。《苕溪詩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詩中記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熱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斷,而有一次,米芾身體不適,便以茶代酒,事後作了這首詩。

《道林帖》

北宋·米芾

米芾自書詩帖,詩曰: “樓閣明丹堊,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擁帚,茶細旋探簷。”詩中描寫的是:在鬱鬱蔥蔥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見客人到來,便“擁帚”、置茗相迎接。“擁帚”亦稱“擁慧”,掃地之意。古人迎候尊貴,惟恐塵埃觸及客人,常擁帚以示敬意。“茶細旋探簷”,意為從屋簷上掛著的茶籠中取出細美的茶葉。“探簷”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寺院僧人以茶請客的同時,也記錄了宋代茶葉貯存的特定方式。

《賜茶帖》

北宋·趙令畤

《賜茶帖》為行書五十七字九行信劄。觀其用筆結體,平實而不失靈性,頗有東坡風韻。趙令畤緣于對佳友的“梨栗”之報,以茶為禮,將上賜之茶旋即奉獻“仲儀”乃及父母,故知其交誼之深,亦更知上茶奉于高堂,實為宋人之孝道也! 然“餘冀為時自愛”一語,則將惜茶寶茶之情坦露無遺。

《煎茶七類》

明·徐渭

徐渭除了是明代傑出的書畫家和文學家,其對茶文化作出的貢獻也是傑出的,他不僅寫了很多茶詩,還依陸羽之範,撰有《茶經》一卷,《文選樓藏書記》載: “《茶經》一卷, 《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書考經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經》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了。

與《茶經》同列於茶書目錄的尚有《煎茶七類》。行書《煎茶七類》刻帖的原石,現藏浙江上虞文化館。《煎茶七類》帶有較明顯的米芾筆意,筆劃挺勁而腴潤,佈局瀟灑而不失嚴謹,與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對照此書多存雅致之氣。

《不知》

清·汪士慎

汪士慎是楊州八怪中與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他嗜茶如癖,朋友金農常稱之為“汪六”或“茶仙”。但在晚年,他兩隻眼睛先後失明,無法自己煎茶了。

此書作于他左眼失明以後。這首七言長詩,通篇氣韻生動,筆致動靜相宜,方圓合度,結構精到,茂密而不失空靈,整飭而暗相呼應,是汪士慎在管希寧的齋室中品試涇縣茶時所作。

《玉川子嗜茶》

清·金農

金農的書法,善用禿筆重墨,有蘊含金石方正樸拙的氣派,風神獨運,氣韻生動,人稱之為“漆書”。

玉川子嗜茶,見其所賦茶歌,劉松年畫此,所謂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竹爐之湯未熟,長須之奴複負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側耳松風,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謂妙於畫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嘗見《茶經》、《水品》,又嘗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見也。嗚呼,安得如玉川子者與之談斯事哉!稽留山民金農。

《湓江江口是奴家》

清·鄭燮

鄭板橋與茶有關的詩書畫及傳聞軼事,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他喜將“茶飲”與書畫並論,在《題靳秋田素畫》中亦如是說:“三間茅屋,十裡春風,窗裡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沒沒墨墨,絕不知樂在何處。惟勞苦貧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這暇,閉柴扉,扣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 此日之難得也。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角茶軒》

清·吳昌碩

“角茶軒”,三字,是典型的吳氏風格,其筆法、氣勢源自於石鼓文。其落款很長,以行草書之,其中對“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記述:“禮堂孝謙藏金石甚富,用宋趙德父夫婦角茶趣事以名山居…茶字不見許書,唐人於茶山詩刻石,茶字五見皆作荼…”

所謂“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和他的妻子,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學問,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學術的故事。後來“角茶”典故,便成為了夫婦有相同志趣,相互激勵,促進學術進步的佳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