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報告丨中國中等收入人群金融需求

前不久, 吳曉波頻道聯合百度理財, 在艾瑞諮詢和百度金融的資料以及內容的支援上, 共同發佈了一份研究中國中等收入人群金融需求的報告。 報告將中等收入人群的月收入, 劃定在8千到5萬元之間。 艾瑞諮詢選取了超過1500名月薪符合範圍的參與者, 以及3400多名其他收入階段的參與者進行比較, 分析了中等收入人群的特點、理財需求, 和融資需求。

中等收入人群是群什麼樣的人呢?報告說, 中等收入人群以男性為主, 人數多到占了調研人群總數的四分之三。 年齡上呢, 超過九成的中等收入人群在25到49歲之間。

在調查中, 近四成的人認為自己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人到中年的他們在高房價、“4-2-1”的家庭結構, 也就是上有4個老人, 下有1個孩子的情況下, 常常覺得自己壓力山大。 而且, 這群人的幸福感也不一定和收入成正比, 調查發現, 月收入在一萬五到四萬的人群幸福感最高, 但超過四萬之後, 幸福感就下降了。

第二, 中等收入人群最需要什麼樣的理財產品呢?報告發現, 中等收入人群都希望理財能給自己帶來高收益, 但他們承擔風險的能力又差。 資料顯示, 只有大概三成的中等收入人群能接受8%以下的年化收益率, 但卻有超過四成的人不能承受任何損失, 也就是說, 他們大部分只能接受至少保本的投資結果。

從投資的理財品類來看,

新興的理財產品比較受中等收入人群的歡迎。 報告中說, 中等收入人群的投資愛好很廣泛, 除了房產、股票、銀行理財等傳統管道之外, 他們還會買商業保險、基金、互聯網金融等理財專案。 值得注意的是, 新興的P2P理財產品, 也就是消除中間商的點對點網路借貸產品, 排在了中等收入人群最常投資品類的第三位。 報告認為, 科技金融的時代已經到了, 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也變成了資料和技術。 在未來, 互聯網公司可以通過大資料降低服務門檻, 提供專業的、有差異化的產品組合。

如果從年齡分佈來看理財品類, 還有一個很讓人意外的發現。 85後作為中等收入人群中的年輕人, 理財時更加偏愛信用卡和外匯等“新潮”一些的投資方式;75後年齡大一些,

更信賴儲蓄和股票這種傳統的投資方式, 這些我們都可以想像。 但65後的人群對債券、P2P、貴金屬、基金、期貨和信託等多種專案上的偏好程度, 卻是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的。 這說明65後在投資方面, 對新型理財項目的接受程度更高。

另外, 在被問到“什麼時候最需要理財指導”時, 近四成的中等收入人群選擇“人到中年”, 而且80%以上的人對自己理財能力不滿意。 同時資料也顯示, 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 中等收入人群大多都存在投資理念落後、理財知識匱乏、資訊獲取管道偏少、對政策趨勢判斷不准、以及對風險認知能力較弱等情況, 這也體現了中國在“財商”, 也就是在認識、創造和管理財富的能力上培養還不夠。

報告認為, 如果理財機構能根據中年人群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投資方案, 會獲得用戶更多的信任。

最後說說他們的借貸需求。 報告發現, 在中等收入人群未來最有可能的大額消費支出事項中, 買房排第一, 買車排第二。 除了買房、買車等剛性需求以外, 教育和旅遊也是這些人未來最有可能的大額消費事項, 報告認為, 這部分的消費金融存在著比較大的市場潛力。

另外報告也發現, 80、90後的中等收入人群對車貸、房貸、公積金貸款的需求都比較大。 報告認為, 這些80、90後中等收入人群, 已經成為借貸市場中的絕對主力。

總結一下, 從這份報告我們能看出, 中等收入人群一方面對理財和借貸需求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在人們的“財商”方面還有待提高。 這些中等收入人群非常喜歡進行融資借貸的活動, 追求“高品質”生活, 但在面對收益與風險的選擇時, 又會陷入矛盾和焦慮, 想要收益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

科技有溫度, 點擊下方, 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