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關於《山海經》,你有必要知道這些

有很多喜歡怪物的朋友經常問我:道長你幹嘛不聊聊《山海經》?

我其實很喜歡《山海經》, 但只限於通讀過幾遍, 深入研究做不到。 而且《山海經》看似幾萬字, 比《西遊記》少得多, 其實這裡面的道道比《西遊記》複雜得多得多, 要真聊起來, 少不得又要開一百講。 然而絕大多數內容, 因為涉及到上古文獻, 會非常枯燥乏味。 除非有經濟上的支持, 或者改寫成小說, 如果只追求閱讀量, 貧道是不會聊《山海經》的。 所以只能從浮皮表面聊一聊。

一、《山海經》是個混合體

在聊《山海經》之前, 有必要列幾個常見的問題, 比如:

《山海經》寫的山和海,

是不是真的?

《山海經》寫的是中國大陸嗎?

《山海經》寫的是日本嗎?

《山海經》寫的是美洲嗎?

……

其實, 只要您看過貧道《西遊記》的解讀就會有一個認識:一部古書, 往往並不是一個一次成型的整體, 由一個作家花個一年半載寫出來的, 而是經過長期發展,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來源, 疊加而成的。

而《山海經》正是如此。 它不是一個人一次寫成的(這是上古文獻的共同規律)。 所以, 裡面的東西, 也是真實和想像共存, 是真假參半的。

所以, 不能籠統的問《山海經》到底靠不靠譜, 只能這樣回答:

1)《山經》和《海經》原來很可能是分開的。 只是漢代以後才合起來叫《山海經》。

2)總的來說, 越是靠中原地區的, 記載就越靠譜;越是靠週邊的, 記載就越瞎編亂造。

第一個答案告訴我們:《山海經》從開始並不是一個統一體。 甚至《山經》和《海經》就是兩撥人寫的, 世界觀都不太一樣, 寫的完全是兩回事。 就像麻辣鍋底和清湯鍋底既可以分開上, 也可以合起來叫“鴛鴦鍋底”;相聲《文章會》和《大保鏢》可以分開說, 也可以合起來說一個《文武雙全》。 但麻辣鍋和清湯鍋, 並不存在誰包容誰的關係。

基於這個道理, 想給《山海經》整體畫一幅地圖, 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答案告訴我們:無論古今中外, 人們有一個基本的特徵, 那就是離自己越近的越熟悉, 認識越貼近真實;離自己越遠的越模糊, 越摻雜著想像。 現在有個時尚名詞, 叫“異域想像”。

我的老家是河北, 小時候還沒有高鐵, 火車飛機也沒那麼發達,

所以不要說對外國, 就是對黑龍江、四川、新疆甚至近在咫尺的北京、河南都充滿了“異域想像”。 我10歲時, 心目中的黑龍江到處出沒著東北虎, 四川到處能看見大熊貓, 所有的新疆人每頓飯都是烤羊肉串就葡萄乾。 所有的北京人民都是正義感爆棚,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楷模。 而河南是一片汪洋——天知道我怎麼會有的這個印象, 好像我小時候河南鬧過幾次水災。

即便是今天, 我身邊一些不太出門的人, “異域想像”也是空前的發達, 比如認為陝西人不管是漢中人、西安人還是延安人, 一定是住窯洞吃肉夾饃;大連人一定頓頓吃海鮮;山西人一定個個家裡開煤窯, 超級有錢;安徽人……沒有概念……啊, 是不是天天吃臭鱖魚拌牛肉板面?

反過來也一樣, 從十四世紀開始, 歐洲人想像中國人也是各種不靠譜, 一會以為是天堂樂土, 一會兒以為是黃皮膚魔鬼。

其實想讀懂《山海經》, 不妨看一個晚近的東西, 這就是據傳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

這幅地圖的核心部分, 如亞洲、歐洲, 基本上是今天的樣子, 然而越到周邊越不靠譜。 到北極和南極, 簡直誇大到不成樣子。 而澳大利亞也沒有, 只有一塊小小的“鸚哥地”。 海裡還有各種各樣的怪獸。 有些可以辨認出來以座頭鯨之類為原型畫的動物, 有些也實在不知道畫的什麼。

然而, 這就是當時人們的世界觀。 他們心目中的世界, 而且是在當時最先進科技下繪製的世界, 就是這副樣子。 那麼倒推回兩千年前, 以當時的科技水準看世界,

也正應該是《山海經》那個樣。

今天的人們對地球可以說非常的熟悉, 然而對有沒有月球人, 有沒有火星人, 甚至更遠的外星人, 依然是充滿了想像。 所以有大頭小身子的外星人, 有UFO, 要是加上三體或歌者文明, 只要有人彙編到一起, 無妨說就是一部現代《山海經》。

二、《山經》比較靠譜

總體來看, 《山海經》可以分為《山經》、《海經》兩個部分。

《山經》分東西南北中五部分, 又叫《五藏山經》。

《海經》分《海外》東西南北、《海內》東西南北和《大荒》東西南北, 一共12個部分。 此外還有一篇單獨的《海內經》, 好像是零頭碎腦拼起來的。 所以一共是13篇。

《山經》和《海經》, 容量是不等的。 《山經》5篇, 就占了三分之二;《海經》13篇, 才占了三分之一。 可見《山經》整齊豐富, 《海經》混亂零散。

《山經》和《海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部分,甚至都有可能不是一批人寫的,世界觀都不一樣。因為《山經》雖然也有若干的不靠譜,但排列清晰,基本上是屬實的。譚其驤先生從《山海經》的《北山經·北次三經》中總結出了黃河的流向就是證明。歷史地理學上稱為“山經大河”(此外還有“禹貢大河”)。這些都能和實際的黃河河道變遷相印證。

根據譚其驤先生的研究,《山海經》的《北次三經》裡,有這些山和河流,是和實際相符的:

《北次三經》自西南而東北第十九山曰謁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沁水就是今天的沁河,今天還有一個縣叫沁源縣,沁河在武涉縣流入黃河。那麼這謁戾之山,應該就在沁源縣境內,沁河的源頭。

沁水,今天的沁河

第二十山叫沮洳之山,濝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濝水就是今天的淇水,貧道還在這條河上劃過船,拍過照。

貧道劃過船的淇水

第二十二山曰發鳩之山,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漳水就是今天的漳河,也就是西門豹治鄴的那條漳河。分清漳、濁漳兩個源頭。而且沿著今天的京港澳高速從河北進河南,兩省分界線正是漳河。

河北涉縣波濤滾滾的漳河

此外,還有學者研究《北次二經》的一些山水,也基本在山西境內,下面是一張圖。出自劉建華《山海經北次二經南部諸山初探》。

《山經》的《北山經》部分為最靠譜。或者說,有這麼兩個規律:

越靠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山,就越靠譜,而越往遠處走就越不靠譜。

越是山區裡的山水,就越靠譜;越是平原上的,就越不靠譜。

《山經》裡對應太行山的部分,是非常靠譜的。而且兩千年來,水道和石頭山峰的相對位置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平原上河流非常容易改道。就如酈道元《水經注》說的良鄉縣的“聖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徑大防嶺之東首”,這條深山中“聖水”的上游就不會改道。到現在這個村子還叫“聖水峪”,離我們家很近。貧道有一次翻山越嶺,摸到了聖水的源頭。那裡已經由一支部隊堵住了穀口,平常人進不去。這個山溝叫青銀溝。

但是,我們決不能因為《山經》裡有些靠譜的地方,就推斷出整本《山海經》全都靠譜。因為這畢竟是一部極其複雜的書。以後如果看到哪位把《山海經》簡單化地說成是一部什麼什麼秘笈,什麼什麼闖王地圖,貧道相信百分之九十不靠譜。

三、《海經》是看圖說話

《海經》部分,不靠譜的居多。

《海經》裡面整齊的篇章,分《海內》東西南北,《海外》東西南北,《大荒》東西南北,然而為啥“海內”和“海外”之後又冒出一個“大荒”?“大荒”到底算“海內”還是算“海外”?還是算“海”內外之間?自古以來就說法不一。這是因為,《山海經》到漢朝的時候,就已經亂七八糟。因為古書不像現在能裝訂成一冊,而是一串串的竹簡穿起來的。只要繩子一斷,肯定就稀裡嘩啦搞不清誰跟誰了。甚至《山經》和《海經》什麼時候合起來叫《山海經》,也是講不清楚的話題。這些問題實在太複雜,要聊得花專門的時間(不同的說法,參見劉宗迪先生《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的附錄一《山海經古本流變考》,以及袁珂先生《山海經校注》的前言)

《海經》和《山經》不一樣的地方是,《海經》可以看出明顯的按照圖寫的痕跡,而《山經》就不明顯。因為《海經》裡面有很多話,就像是在看圖說話。比如:

嘔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嘔絲。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

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這些東西只能是看著靜態的圖才能寫出的話。否則這些不是大活人就是活的動物,怎麼可能永遠在那裡“嘔絲”、坐著削船?說一條黑色的蛇,在犀牛的西面,又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另外,比如《坤輿萬國全圖》左下角那個動物,寫成“西南海外有獸焉,四足雙翼,在犀牛東南,反顧仙勞冷祖島之南”,活脫一句山海經的語言。

另外,《海經》的排列和《山經》不一樣。《海經》特別整齊,《海外經》分東西南北四部,每部一上來就先說一句“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或者“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然後從頭到尾依次說這一條線上排列著哪些動物,哪些人物(當然不排除某些錯亂的部分)。所以陶淵明說“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可見《山海經》本是配圖的。

總的來說,《山經》裡面稀奇古怪的東西雖然有,但還可以理解。而《海經》就不同了,簡直就是神仙鬼怪的大集合。像魯迅先生等人,說《山海經》是一部“巫書”,其實指的正是《海經》這一部分而言。

四、《山海經》最好玩的地方在哪裡

《山海經》有幾個地方,是特別好玩特別吸引人的。

第一就是上古神話。

上古神話,《海經》裡最多。比如殺蚩尤、西王母、昆侖山、夸父追日。這些故事是幹什麼用的?其實和“純文學”無關,就是巫師們記錄的故事,用於祭祀活動。比如說表演一場驅旱魃的儀式,這種故事就用得著了。直到今天貴池的儺祭,仍然是表演故事。甚至巫師們的咒語都還記在裡面,比如《大荒南經》裡的“南極果、北不成,去庢果”,不明不白,很像巫師的咒語。《大荒北經》裡面記的驅逐旱魔的“神北行”,也是一句咒語。

第二就是各種怪物。

這裡面最好懂的,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小國,例如羽民國、長臂國、三身國、一目國等等。看記錄的文字就可以知道,作者真的在一本正經地寫這些小國,不是在胡編亂造。所以,從今天民族學和神話學的角度看,這些應該就是中國大陸周邊的民族,有的也許來自更遠的地方。因為到現在為止,仍然會有《殘酷食人族》這樣的電影,小人國這樣的傳說。至於裡面的夷人、東胡、朝鮮等地名,更是靠譜的民族記錄了。

另外還有很多怪獸,要分類看。

第一類怪獸,靠得住就是現實中的動物,雖然添油加醋了一些,但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比如《西山經》的鸚鵡,《北山經》的飛鼠,《南山經》的玄龜。還有巴蛇、犀牛、巨蟹……山裡碰上這種稀奇古怪的動物,回去一聊一傳,實在是太正常不過。前幾天看了《地球脈動》,裡面好多熱帶雨林的動物,和《山海經》的神奇程度也差不了多少。

貧道約10歲的時候,傳聞秦皇島撫寧縣的某座山裡出了一條大蛇,吃的小孩不計其數,機關槍高射炮全都不管事,是中央下了特殊命令,用鐳射打死的,光蛇身子運到北京,就裝了一列火車的車皮。這簡直就是防風氏“其骨專車”的翻版。且慢說鐳射武器是不是比機關槍高射炮還要先進,只要把它放到《山海經》裡,把鐳射換成大禹,就是另一個殺相柳故事。

第二類怪獸,是古代人們崇拜的神,比如四海之神。東海之神禺猇、南海之神不廷胡餘、西海之神弇茲、北海之神禺彊。基本都是耳朵上掛著蛇,腳底下踩著蛇的打扮。既可以說是神的形象,也可以說打扮成這種樣子的巫師。

斯里蘭卡的馴蛇巫師,蛇與巫術有天然的關係

第三類怪獸,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山經》裡最多。一個是預言類的,比如六足四翼的肥遺,見則天下大旱。狙如,見則國內會打仗。這種應該就是巫師們的占卜術。

這種怪獸的占卜,有一個案例,就是《莊子·達生》記載的齊桓公故事。

齊桓公出門打獵,看見一個怪物,穿著紫衣服,像一條蛇,捧著頭站著,就嚇病了。找來一個“士”(現在叫大仙)一問,原來灶台、門、河流、山裡,都有各種各樣的怪物。齊桓公碰上的這個怪物,叫委蛇,碰上的人就會成為霸主。

“紫衣如轅,見則霸”,豈不正是一句《山海經》的句法?

《山海經》的怪獸,是今天玄幻小說、網路遊戲最豐富的素材庫,可惜挖掘的還不夠。

第三就是世界觀。

《山海經》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世界觀。《山經》很老實,世界觀表現得不明顯。《海經》則不同了,它似乎想創造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從它的海內、海外,各分四面八方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它有四方神,四方風神,四海神,很像一幅漢代帛畫。

另外,劉宗迪先生有一個看法,他認為《大荒經》本來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地區的世界想像,後人把它拉大到了整個天下。這個說法其實也有道理。因為顧頡剛先生寫過一篇講“九丘”的文章,大致意思就是九丘其實是一個很小的範圍,後來這個說法逐漸擴大,九丘幾乎就成了“九州”的同義語了!

《山經》和《海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部分,甚至都有可能不是一批人寫的,世界觀都不一樣。因為《山經》雖然也有若干的不靠譜,但排列清晰,基本上是屬實的。譚其驤先生從《山海經》的《北山經·北次三經》中總結出了黃河的流向就是證明。歷史地理學上稱為“山經大河”(此外還有“禹貢大河”)。這些都能和實際的黃河河道變遷相印證。

根據譚其驤先生的研究,《山海經》的《北次三經》裡,有這些山和河流,是和實際相符的:

《北次三經》自西南而東北第十九山曰謁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沁水就是今天的沁河,今天還有一個縣叫沁源縣,沁河在武涉縣流入黃河。那麼這謁戾之山,應該就在沁源縣境內,沁河的源頭。

沁水,今天的沁河

第二十山叫沮洳之山,濝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濝水就是今天的淇水,貧道還在這條河上劃過船,拍過照。

貧道劃過船的淇水

第二十二山曰發鳩之山,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漳水就是今天的漳河,也就是西門豹治鄴的那條漳河。分清漳、濁漳兩個源頭。而且沿著今天的京港澳高速從河北進河南,兩省分界線正是漳河。

河北涉縣波濤滾滾的漳河

此外,還有學者研究《北次二經》的一些山水,也基本在山西境內,下面是一張圖。出自劉建華《山海經北次二經南部諸山初探》。

《山經》的《北山經》部分為最靠譜。或者說,有這麼兩個規律:

越靠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山,就越靠譜,而越往遠處走就越不靠譜。

越是山區裡的山水,就越靠譜;越是平原上的,就越不靠譜。

《山經》裡對應太行山的部分,是非常靠譜的。而且兩千年來,水道和石頭山峰的相對位置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平原上河流非常容易改道。就如酈道元《水經注》說的良鄉縣的“聖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徑大防嶺之東首”,這條深山中“聖水”的上游就不會改道。到現在這個村子還叫“聖水峪”,離我們家很近。貧道有一次翻山越嶺,摸到了聖水的源頭。那裡已經由一支部隊堵住了穀口,平常人進不去。這個山溝叫青銀溝。

但是,我們決不能因為《山經》裡有些靠譜的地方,就推斷出整本《山海經》全都靠譜。因為這畢竟是一部極其複雜的書。以後如果看到哪位把《山海經》簡單化地說成是一部什麼什麼秘笈,什麼什麼闖王地圖,貧道相信百分之九十不靠譜。

三、《海經》是看圖說話

《海經》部分,不靠譜的居多。

《海經》裡面整齊的篇章,分《海內》東西南北,《海外》東西南北,《大荒》東西南北,然而為啥“海內”和“海外”之後又冒出一個“大荒”?“大荒”到底算“海內”還是算“海外”?還是算“海”內外之間?自古以來就說法不一。這是因為,《山海經》到漢朝的時候,就已經亂七八糟。因為古書不像現在能裝訂成一冊,而是一串串的竹簡穿起來的。只要繩子一斷,肯定就稀裡嘩啦搞不清誰跟誰了。甚至《山經》和《海經》什麼時候合起來叫《山海經》,也是講不清楚的話題。這些問題實在太複雜,要聊得花專門的時間(不同的說法,參見劉宗迪先生《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的附錄一《山海經古本流變考》,以及袁珂先生《山海經校注》的前言)

《海經》和《山經》不一樣的地方是,《海經》可以看出明顯的按照圖寫的痕跡,而《山經》就不明顯。因為《海經》裡面有很多話,就像是在看圖說話。比如:

嘔絲之野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嘔絲。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

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這些東西只能是看著靜態的圖才能寫出的話。否則這些不是大活人就是活的動物,怎麼可能永遠在那裡“嘔絲”、坐著削船?說一條黑色的蛇,在犀牛的西面,又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另外,比如《坤輿萬國全圖》左下角那個動物,寫成“西南海外有獸焉,四足雙翼,在犀牛東南,反顧仙勞冷祖島之南”,活脫一句山海經的語言。

另外,《海經》的排列和《山經》不一樣。《海經》特別整齊,《海外經》分東西南北四部,每部一上來就先說一句“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或者“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然後從頭到尾依次說這一條線上排列著哪些動物,哪些人物(當然不排除某些錯亂的部分)。所以陶淵明說“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可見《山海經》本是配圖的。

總的來說,《山經》裡面稀奇古怪的東西雖然有,但還可以理解。而《海經》就不同了,簡直就是神仙鬼怪的大集合。像魯迅先生等人,說《山海經》是一部“巫書”,其實指的正是《海經》這一部分而言。

四、《山海經》最好玩的地方在哪裡

《山海經》有幾個地方,是特別好玩特別吸引人的。

第一就是上古神話。

上古神話,《海經》裡最多。比如殺蚩尤、西王母、昆侖山、夸父追日。這些故事是幹什麼用的?其實和“純文學”無關,就是巫師們記錄的故事,用於祭祀活動。比如說表演一場驅旱魃的儀式,這種故事就用得著了。直到今天貴池的儺祭,仍然是表演故事。甚至巫師們的咒語都還記在裡面,比如《大荒南經》裡的“南極果、北不成,去庢果”,不明不白,很像巫師的咒語。《大荒北經》裡面記的驅逐旱魔的“神北行”,也是一句咒語。

第二就是各種怪物。

這裡面最好懂的,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小國,例如羽民國、長臂國、三身國、一目國等等。看記錄的文字就可以知道,作者真的在一本正經地寫這些小國,不是在胡編亂造。所以,從今天民族學和神話學的角度看,這些應該就是中國大陸周邊的民族,有的也許來自更遠的地方。因為到現在為止,仍然會有《殘酷食人族》這樣的電影,小人國這樣的傳說。至於裡面的夷人、東胡、朝鮮等地名,更是靠譜的民族記錄了。

另外還有很多怪獸,要分類看。

第一類怪獸,靠得住就是現實中的動物,雖然添油加醋了一些,但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子。比如《西山經》的鸚鵡,《北山經》的飛鼠,《南山經》的玄龜。還有巴蛇、犀牛、巨蟹……山裡碰上這種稀奇古怪的動物,回去一聊一傳,實在是太正常不過。前幾天看了《地球脈動》,裡面好多熱帶雨林的動物,和《山海經》的神奇程度也差不了多少。

貧道約10歲的時候,傳聞秦皇島撫寧縣的某座山裡出了一條大蛇,吃的小孩不計其數,機關槍高射炮全都不管事,是中央下了特殊命令,用鐳射打死的,光蛇身子運到北京,就裝了一列火車的車皮。這簡直就是防風氏“其骨專車”的翻版。且慢說鐳射武器是不是比機關槍高射炮還要先進,只要把它放到《山海經》裡,把鐳射換成大禹,就是另一個殺相柳故事。

第二類怪獸,是古代人們崇拜的神,比如四海之神。東海之神禺猇、南海之神不廷胡餘、西海之神弇茲、北海之神禺彊。基本都是耳朵上掛著蛇,腳底下踩著蛇的打扮。既可以說是神的形象,也可以說打扮成這種樣子的巫師。

斯里蘭卡的馴蛇巫師,蛇與巫術有天然的關係

第三類怪獸,有某種特殊的功能。《山經》裡最多。一個是預言類的,比如六足四翼的肥遺,見則天下大旱。狙如,見則國內會打仗。這種應該就是巫師們的占卜術。

這種怪獸的占卜,有一個案例,就是《莊子·達生》記載的齊桓公故事。

齊桓公出門打獵,看見一個怪物,穿著紫衣服,像一條蛇,捧著頭站著,就嚇病了。找來一個“士”(現在叫大仙)一問,原來灶台、門、河流、山裡,都有各種各樣的怪物。齊桓公碰上的這個怪物,叫委蛇,碰上的人就會成為霸主。

“紫衣如轅,見則霸”,豈不正是一句《山海經》的句法?

《山海經》的怪獸,是今天玄幻小說、網路遊戲最豐富的素材庫,可惜挖掘的還不夠。

第三就是世界觀。

《山海經》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的世界觀。《山經》很老實,世界觀表現得不明顯。《海經》則不同了,它似乎想創造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從它的海內、海外,各分四面八方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它有四方神,四方風神,四海神,很像一幅漢代帛畫。

另外,劉宗迪先生有一個看法,他認為《大荒經》本來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地區的世界想像,後人把它拉大到了整個天下。這個說法其實也有道理。因為顧頡剛先生寫過一篇講“九丘”的文章,大致意思就是九丘其實是一個很小的範圍,後來這個說法逐漸擴大,九丘幾乎就成了“九州”的同義語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