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詞五首:一番桃李花開盡

漁歌子·柳垂絲

朝代:五代

作者:李珣

原文:

柳垂絲, 花滿樹, 鶯啼楚岸春天暮。 棹輕舟, 出深浦, 緩唱漁郎歸去。

罷垂綸, 還酌醑, 孤村遙指雲遮處。 下長汀, 臨深渡, 驚起一行沙鷺。

賞析

這首《漁歌子》乃記遊之作, 有景致, 有情趣, 令人神往。

上片前三句:“柳垂絲, 花滿樹, 鶯啼楚岸春天暮。 ”描繪出開闊秀麗的背景:暮春天氣, 楚江兩岸, 垂柳輕拂, 嫋娜多姿, 一樹樹鮮花, 姹紫豔紅, 芳香四溢, 沁人肺腑, 更有鶯歌燕舞, 生機盎然, 好一派明媚春光。 這為作者春遊渲染出歡快明朗的氣氛。

後三句:“棹輕舟, 出深浦, 緩唱漁郎歸去。 ”寫作者初遊:他乘坐一葉扁舟,

輕輕蕩著船槳, 悠閒自得地從一條小河上出發, 剛剛漂入開闊的楚江之時, 便聽到悠揚的歌聲;那歌聲起處, 但見早出的打魚人, 已經滿載著魚兒, 穿梭似地往來于江上, 各自回家, 他們看著豐碩的收穫, 喜出望外, 欣然而歌, 吸引了遊客。 這裡有漁船, 遊船;漁人, 遊人;滔滔江水伴著高亢的漁歌, 遝雜紛繁, 熱鬧異常。

池州翠微亭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飛

原文:

經年塵土滿征衣, 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這是一首記遊詩, 主要記述登臨池州翠微亭觀覽勝景的心理狀態和出遊情形, 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前兩句寫出遊的愉悅。 起句“經年塵土滿征衣”寫長期緊張的軍旅生活。

詩人從軍後, 一直過著緊張的軍事生活, 特別是在抗金鬥爭中, 為了保衛南宋殘存的半壁河山, 進而恢復中原, 他披甲執銳, 率領軍隊, 衝鋒陷陣, 轉戰南北, 長期奔波, 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衛國家的偉大事業之中。 詩的開頭一句正是對這種緊張軍旅生活的生動樸實的高度概括。 “經年”, 這裡指很長時間以來。 “征衣”, 這裡是指長期在外作戰所穿的衣服。 既然長年累月地率領部隊轉戰南北, 生活十分緊張, 那就根本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去悠閒地遊覽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愈是這樣, 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 這樣, 起筆一句就為下面內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鋪墊, 看似與記遊無關, 而作用卻在於突出、強調和反襯了這次出遊的難得與可貴,
故對句以“特特尋芳上翠微”接住。

現在, 詩人竟然有了這樣的機會, 到齊山觀覽, 而且登上了著名詩人杜牧在這裡建造的翠微亭, 心裡怎能不愉快、不興奮呢?“特特”, 在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是當特別、特地講, 起了強調、突出的作用, 以承接首句意脈, 一是指馬蹄聲, 交待了這次出遊是騎馬去的, 成為詩歌結尾一句的伏筆。 “尋芳”, 探賞美好的景色。 “翠微”, 是詩人到達的地方。 這樣, 對句實際上寫了出遊的方式(騎馬)和到達的地點(翠微亭), 從而起到了點題、破題的作用。 詩的開頭兩句, 首句起筆突兀, 如高山墜石, 不知其來, 似與題目無關, 而實為次句鋪墊;次句陡轉筆鋒扣題, 承接自然, 成為首句的照應;兩句相互配合,

表現出作者大起大落、大開大闔的高度藝術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偉氣魄。 兩句形成了波瀾和對比, 從而突出了這次出遊的欣喜。

三衢道中

朝代:宋代

作者:曾幾

原文: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鬆愉快的心情。

賞析

這是一首紀行詩, 全詩明快自然, 極富有生活韻味。 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 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 “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 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 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 遊興愈濃。 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 溪盡而興不盡, 於是舍舟登岸, 山路步行。 一個“卻”字, 道出了他高漲的遊興。

三四句緊承“山行”, 寫綠樹蔭濃, 爽靜宜人, 更有黃鸝啼鳴, 幽韻悅耳, 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 “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 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 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城南

朝代:宋代

作者:曾鞏

原文:

雨過橫塘水滿堤, 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 惟有青青草色齊。

作者:佚名

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 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 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 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後的山野景象, 筆調流暢優美, 讀來琅琅上口, 令人賞心悅目。 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一句, 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絕句

朝代:宋代

作者:吳濤

原文:

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賞析

前兩句寫“遊子春衫”,遊子長年在外,對氣候冷暖的變化最易感知。此時遊子脫去冬衣而換上單薄的“春衫”,這個視覺形象反映出氣候的溫煦,又給人一種舒服、輕鬆的美感。一個“試”字寫出遊子的心理狀態,寓有因氣溫不穩定而嘗試之意,也為後面的“又作東風十日寒”埋下伏筆。次寫“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開放,但此時已“飛盡”;梅花于初春開放,夏初結梅子,此時則“野梅酸”,二物皆足以顯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徵。寫桃花,仍從視覺角度,不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盡”前冠以“飛”,又顯示了動態美。寫梅則從味覺角度,一個“酸”字,足使口舌生津。這兩句寫氣侯乍暖,點出春夏之交的季節。

本來春去夏來,天氣轉暖,自然也蛙鳴悠揚,到第三句詩意陡然一轉,詩人生疑,不知為何蛙聲一夜之間全部停歇,末句解開謎底,原來是天氣轉冷。這樣寫使詩歌結構上起承轉合曲折有致(峰迴路轉、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別開生面),豐富了詩歌的意境。

後兩句寫忽寒。詩人審美感受相當細膩,也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怪來一夜蛙聲歇”,這是從聽覺角度落墨,寫氣候忽冷。詩人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先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前兩天氣候乍暖時,田蛙也為之歡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聲歇”,確令人感到“怪”。“又作東風十日寒”:原來是氣溫又變寒,青蛙於氣溫變化極敏感,他們躲進洞裡,聲息全無,正顯示著“東風十日寒”。此句又從觸覺角度來寫。“十日”與“一夜”相對,時間更長,但畢竟已是“東風”,此“寒”自是強弩之末,不必為之生畏。

這首詩純然寫春夏之交人們對乍暖還寒氣候的體驗,未必有什麼寓意寄託。但選材精到,體驗細緻,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別是注意全面調動各種審美感覺,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角度進行描寫,使詩的意境顯出多層次,多側面,具有立體感,給人以更豐富的美感。語句清晰,體驗真切。通過典型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遊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

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絕句

朝代:宋代

作者:吳濤

原文:

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賞析

前兩句寫“遊子春衫”,遊子長年在外,對氣候冷暖的變化最易感知。此時遊子脫去冬衣而換上單薄的“春衫”,這個視覺形象反映出氣候的溫煦,又給人一種舒服、輕鬆的美感。一個“試”字寫出遊子的心理狀態,寓有因氣溫不穩定而嘗試之意,也為後面的“又作東風十日寒”埋下伏筆。次寫“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開放,但此時已“飛盡”;梅花于初春開放,夏初結梅子,此時則“野梅酸”,二物皆足以顯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徵。寫桃花,仍從視覺角度,不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盡”前冠以“飛”,又顯示了動態美。寫梅則從味覺角度,一個“酸”字,足使口舌生津。這兩句寫氣侯乍暖,點出春夏之交的季節。

本來春去夏來,天氣轉暖,自然也蛙鳴悠揚,到第三句詩意陡然一轉,詩人生疑,不知為何蛙聲一夜之間全部停歇,末句解開謎底,原來是天氣轉冷。這樣寫使詩歌結構上起承轉合曲折有致(峰迴路轉、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別開生面),豐富了詩歌的意境。

後兩句寫忽寒。詩人審美感受相當細膩,也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怪來一夜蛙聲歇”,這是從聽覺角度落墨,寫氣候忽冷。詩人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先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前兩天氣候乍暖時,田蛙也為之歡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聲歇”,確令人感到“怪”。“又作東風十日寒”:原來是氣溫又變寒,青蛙於氣溫變化極敏感,他們躲進洞裡,聲息全無,正顯示著“東風十日寒”。此句又從觸覺角度來寫。“十日”與“一夜”相對,時間更長,但畢竟已是“東風”,此“寒”自是強弩之末,不必為之生畏。

這首詩純然寫春夏之交人們對乍暖還寒氣候的體驗,未必有什麼寓意寄託。但選材精到,體驗細緻,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別是注意全面調動各種審美感覺,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角度進行描寫,使詩的意境顯出多層次,多側面,具有立體感,給人以更豐富的美感。語句清晰,體驗真切。通過典型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遊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