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菩提本無樹之涵義,小論開悟境界之一二三

《大寶積經》中有一首偈說得非常好, 將悟前、悟時、悟後的道理說出來了, 那就是:

“生死無邊際, 常住於實際, 一念慧相應, 生死無疲倦。 ”(《大寶積經》卷一百十一)

眾生無始劫以來不斷輪回生死, 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菩薩透過參禪的功夫, 於因緣成熟, 得以一念相應的慧心所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然後依此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際理地, 現前觀察祂真實存在;也知道祂從無始劫以來沒有生死, 所以才有你過去、現在、未來世五陰的生死, 當你轉依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無生的體性, 根本沒有生死可言;既然沒有生死可言, 還會有生死疲勞出現嗎?根本沒有嘛!這是因為你已經轉依了祂, 而說沒有生死可言。 從經文 佛的開示可知:證悟真的只是一念之間, 所以是頓悟, 不是漸悟。 由此可以證明:在佛門中, 凡是主張漸悟的人, 你可以確定他根本沒有悟。

接下來, 舉六祖慧能大師為例來說明。 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舂米。 一日, 五祖弘忍來到慧能舂米的地方, 問慧能:“米熟了沒?”慧能答曰:“米早已熟了, 只是欠篩而已。 ”五祖弘忍就在慧能舂米的石器上敲三下。 慧能知道五祖的意思, 當天晚上三更, 慧能就到五祖方丈室內。 五祖以袈裟遮掩, 不讓他人知道慧能在此。 當五祖為慧能開示《金剛經》當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 慧能就在這一句話下大悟徹底, 說了一首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從《六祖壇經》開示得知, 六祖是在五祖弘忍為慧能明說真心體性, 於言下一念而開悟的,

也就是一念相應慧而頓悟本心;所以六祖才會接著說:“沒有想到真心本來自性清淨, 沒有想到真心本來不生不滅, 沒有想到真心本來具足萬法, 沒有想到真心不會六塵, 沒有想到真心能生萬法。 ”由此可以證明:六祖乃是一念相應而頓悟的菩薩, 不是漸悟的菩薩。

有很多人認為, 慧能並不是在弘忍開示《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開悟的, 而是在慧能說出“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那個時候就開悟的。 如果慧能真的是在說出“菩提本無樹”四句偈時就已經悟了, 為何五祖弘忍當時說他“亦未見性”?也就是慧能沒有開悟明心。 又為何暗示慧能晚上到方丈室, 為慧能開示《金剛經》呢?又為何慧能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

言下大悟, 而說出五個“沒有想到”的話語出現呢?由於眾生所認知的心有見聞覺知, 而真心離見聞覺知, 所以六祖慧能當時悟了這個不可思議的真心時, 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之外, 所以才會說出五個“沒有想到”的話語出現。 由此可以證明:慧能大師是在聽五祖開示《金剛經》之下開悟的, 並不是提出“菩提本無樹”四句偈時就已經開悟了。

當菩薩悟了本心以後就會發現, 悟了並不是佛, 只不過是七住滿心的菩薩而已, 距離佛地還是很遠很遠, 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修行, 也就是還要經過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才能成佛, 所以悟了還不是佛。 或許有人會提出質疑:“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不是也提到‘一悟即至佛地’嗎?照你這樣說,

是不是暗示慧能大師說法錯了?”

提出這樣主張的人, 看來很有道理, 其實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他根本不知道, 慧能大師提出“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說。 是指眾生悟了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這個因地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與未來果地無垢識都是一樣, 那麼清淨, 沒有差別。 有差別的是指, 因地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體內所含藏的七轉識種子, 還有雜染、還有變異存在, 並不是像佛地無垢識一樣, 體內所含藏的種子都是究竟清淨的, 而且沒有變異, 尚待菩薩將染汙的七轉識種子汰換清淨。 所以說, 慧能大師所說的“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說, 不是究竟說。

如果有人不懂六祖慧能“一悟即至佛地”的說法乃是方便說, 還堅持那是正確的,不僅非常愚癡,而且也成就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未來的果報非常嚴重。如果這個人還主張他也悟了,是不是意味著他已經成佛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他已經成就世間最大的妄語,未來恐怕很難善了,不能不慎啊!所以說:“一悟即至佛地”的說法乃是方便說,並不是究竟說;唯除最後身菩薩悟了就是佛以外,否則,任何人開悟明心,只不過是七住滿心菩薩而已,並不是佛,距離佛地還很遙遠呢!

當菩薩悟了,並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參禪事畢”,也就是今生修學佛法到此就結束了,不是這樣子。菩薩悟了只不過是七住滿心而已,還有很多很多的法要學,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修行。

譬如要成就十住的功德,就要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鍛鏈看話頭的功夫,努力修集福德的資糧,未來才有可能眼見佛性,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因此圓滿十住位,而轉入十行位修行。

又譬如,要圓滿十回向位的功德,就要成就如夢觀,現觀往世所行菩薩道之種種行,雖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也看見此世所為一切修行利眾等事項,悉如夢中無異。菩薩成就如夢觀後,得以圓滿十回向位,轉入初地修行。

又譬如圓滿成就十地滿心的大法智雲的功德以後,便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已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僅是福德,所以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在百劫中,“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管是內財還是外財,統統佈施出去,直到百劫圓滿,上升天上,成為妙覺菩薩。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仍然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由此可知,菩薩悟了還有許多法要學,並不是悟了就沒事。所以佛在《楞嚴經》卷十曾開示:“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楞嚴經》卷十)也就是說,在理上能夠開悟,屬於一念相應的頓悟;于頓悟時,也僅是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我見,並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還有一念無明的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無始無明尚未斷除;所以還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依序將這些無明一一加以斷除。

譬如,菩薩進入初地以前,已經將三界愛現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頂級的三果人;還要發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也就是在佛前勇發十種無盡的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無有休息。待發起了十無盡願,才能轉進初地,成為初地菩薩。進入初地以後,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于初地滿心可以成就慧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轉入二地、三地。于三地快滿心的時候,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可以成為俱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轉入四地乃至七地修行。于七地滿心時,證得念念入滅盡定,將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斷除;雖然斷除了分段生死,但仍然有變易生死未斷除。接著,再將變易生死最微細的無始無明隨眠一一斷除,最後才能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從上面種種分析可知:在證悟以前,也就是在圓滿七住位以前,菩薩為了圓滿證悟所需的具備的條件所作的種種行,包括了菩薩十信及六度的種種行,都屬於漸修,與頓悟無關;待菩薩于參禪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般若正觀現在前,而圓滿了七住位,乃屬於頓悟,不是漸修;菩薩悟了以後,始從七住滿心開始,一直到妙覺菩薩于菩提座下頓悟以前,都是漸修,不是頓悟;待妙覺菩薩一手按地頓悟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都屬於頓悟,不是漸修;成佛以後,再也沒有所謂頓悟與漸修問題存在,純粹依著菩薩在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所以說,在佛門中,從來只有頓悟與漸修,沒有所謂的“頓悟與漸悟”;如果佛門中還有人堅持主張“頓悟與漸悟”,你就知道,這個人不僅是凡夫,而且還非常的愚癡,根本不是有智慧的人。

還堅持那是正確的,不僅非常愚癡,而且也成就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未來的果報非常嚴重。如果這個人還主張他也悟了,是不是意味著他已經成佛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他已經成就世間最大的妄語,未來恐怕很難善了,不能不慎啊!所以說:“一悟即至佛地”的說法乃是方便說,並不是究竟說;唯除最後身菩薩悟了就是佛以外,否則,任何人開悟明心,只不過是七住滿心菩薩而已,並不是佛,距離佛地還很遙遠呢!

當菩薩悟了,並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參禪事畢”,也就是今生修學佛法到此就結束了,不是這樣子。菩薩悟了只不過是七住滿心而已,還有很多很多的法要學,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修行。

譬如要成就十住的功德,就要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鍛鏈看話頭的功夫,努力修集福德的資糧,未來才有可能眼見佛性,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因此圓滿十住位,而轉入十行位修行。

又譬如,要圓滿十回向位的功德,就要成就如夢觀,現觀往世所行菩薩道之種種行,雖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也看見此世所為一切修行利眾等事項,悉如夢中無異。菩薩成就如夢觀後,得以圓滿十回向位,轉入初地修行。

又譬如圓滿成就十地滿心的大法智雲的功德以後,便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已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僅是福德,所以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在百劫中,“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管是內財還是外財,統統佈施出去,直到百劫圓滿,上升天上,成為妙覺菩薩。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仍然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由此可知,菩薩悟了還有許多法要學,並不是悟了就沒事。所以佛在《楞嚴經》卷十曾開示:“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楞嚴經》卷十)也就是說,在理上能夠開悟,屬於一念相應的頓悟;于頓悟時,也僅是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我見,並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還有一念無明的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無始無明尚未斷除;所以還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依序將這些無明一一加以斷除。

譬如,菩薩進入初地以前,已經將三界愛現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頂級的三果人;還要發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也就是在佛前勇發十種無盡的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無有休息。待發起了十無盡願,才能轉進初地,成為初地菩薩。進入初地以後,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于初地滿心可以成就慧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轉入二地、三地。于三地快滿心的時候,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可以成為俱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轉入四地乃至七地修行。于七地滿心時,證得念念入滅盡定,將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斷除;雖然斷除了分段生死,但仍然有變易生死未斷除。接著,再將變易生死最微細的無始無明隨眠一一斷除,最後才能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從上面種種分析可知:在證悟以前,也就是在圓滿七住位以前,菩薩為了圓滿證悟所需的具備的條件所作的種種行,包括了菩薩十信及六度的種種行,都屬於漸修,與頓悟無關;待菩薩于參禪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般若正觀現在前,而圓滿了七住位,乃屬於頓悟,不是漸修;菩薩悟了以後,始從七住滿心開始,一直到妙覺菩薩于菩提座下頓悟以前,都是漸修,不是頓悟;待妙覺菩薩一手按地頓悟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都屬於頓悟,不是漸修;成佛以後,再也沒有所謂頓悟與漸修問題存在,純粹依著菩薩在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所以說,在佛門中,從來只有頓悟與漸修,沒有所謂的“頓悟與漸悟”;如果佛門中還有人堅持主張“頓悟與漸悟”,你就知道,這個人不僅是凡夫,而且還非常的愚癡,根本不是有智慧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