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古一歎說文化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讀《論語》知道, 整部《論語》, 孔子感慨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他對華夏文化衰頹變亂的感歎, 讀了愈加讓人感傷憂慮。

在《論語別裁》裡, 南懷瑾先生也多次感歎:亡國不怕, 因為還可以複國, 一旦民族文化亡了, 即使形態存在, 但已動搖了根本, 難以翻身。 而且他說:“因為時代的盛衰演變中, 文化永遠是走在最前面的, 周代王朝的衰亂已經很嚴重了, 所以孔子急於從事文化的復興來力挽狂瀾。 ”

所以, 判斷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狀況, 只要看看它的文化是什麼樣子就曉得了。 無論是官方文化, 還是民間文化, 兩種文化都與時代、國家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不同的是, 官方文化在盛衰演變中, 始終起到引導作用。 在《述而》篇7.3章句, 南先生一開始就說:“這裡所記孔子的感慨, 也就是擔憂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後果。 ”我們的人文文化是如何迷失的?因為“德之不修,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讀此四句, 我們就知道這“足以陳述孔子當時憂天下、憂國家、憂民族、憂文化衰頹變亂的心情”。 然而, 歷史輪回到今天, “這種心情, 到了現在, 又壓在我們的心頭”。 這正是春秋的孔子和今天的南懷瑾, 所共同感歎的。 孔子說:“那個時代不得了, 一般人不講修養自己的品德;只講現實, 不講求真正的學問。 ”

那麼, 當今華夏社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南先生說:“這個時代, 教育儘管普及, 可是人們都不喜歡讀書, 甚至連買書都不願意。 ”我觀察大學裡, 即使是學生很喜歡的選修課, 老師要求必讀的書籍, 學生買的也很少, 學生把精力都放在應對考試的教材裡了。 大學根本看不到“高等學府”的莊嚴,

處處看到的是老師和學生都在混日子。 不說學的內容如何, 僅僅是學習的態度和氣氛, 就讓人很難感受到“大學”的感覺。 如今的“大學”倒更像是一個充滿了年輕人的生活園區, 吃喝玩樂談戀愛, 幾乎就是這些年輕人四年生活的中心, 只需期末糊弄一下考試就行了。 無論上課的內容是多麼有趣, 無論課堂內容是歷史、文化, 還是文學、語言, 學生們一概不感興趣。 而社會上則是更亂, 社會中貪腐橫行, 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 從而使各種亂象迭出, 這些都是文化衰落的表現。

還有更可怕的是, “聽到了義之所在, 自己也知道這道理是對的, 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變不了, 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線不對, 又不肯改。

為什麼不能改?時代環境的風氣, 外在的壓力, 自己又下不了決心, 所以只好因循下去”。 孔子說的“德之不修,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這四點, “是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通病, 尤其碰到衰亂的世局, 任何一個國家社會, 都可能有這四種現象出現, 由此可見他的心情”。 正因為如此,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怕亡國, 因為亡國可以複國, 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斷了, 就會陷於萬劫不復”。 南懷瑾先生接著深刻剖析說:“文化看起來是空洞的, 但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命脈, 孔子在這裡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 實際上這正是民族歷史的重點。 國家天下, 盡在其中。 ”所以, 孔子才感歎:“是吾憂也。 ”孔子在這裡為什麼不談國家政治而談人文文化?因為人文文化是時代、國家和社會的根本,
失卻了它, 就會出現“持德者寡, 用術者多”, 社會就會陷入混亂。 整個20世紀的風風雨雨, 我們國家出現的各種變亂和動盪, 就足以證明:只要我們的民族出現人文文化衰落, 最終一定導致整個社會沒有信仰和歸屬感;而任何別的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都無法取代。

我們再來看《公冶長》篇5.7章句“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 這是孔子晚年的感慨, 他看到文化及社會風氣的衰頹, 要想振興, 要想挽回, “有如海上仙山, 可望而不可即”。 於是, 孔子“感歎地說, 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變了, 大家都現實, 對於文化沒人講究了, 還是出國吧!”但孔子“浮於海”, 是“自歎不能行道於中國, 猶當行之於蠻夷,故此章之浮海,決非高蹈出塵,絕俗辭世之意”(錢穆先生語)。所以“此章辭旨深隱,寄慨甚遙”(同前)。到了晚年,孔子更是感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但感歎歸感歎,孔子該做的都盡其所能地做了,所以南先生說:“意思是說現在的時代,亂成這個樣子,實在無法再挑起這副擔子。當然,這只是孔子的感慨而已,結果擔子還是挑下來了。夢不見周公沒關係,他到底很清醒地擔負起中國文化承先啟後的擔子。”

南懷瑾先生在《泰伯》篇8.2章句談到“故舊不遺”時說:“故舊有兩個意義。過去的解釋是老朋友、老前輩。像古人說的‘念舊’,老朋友的交情,始終惦念他,即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還舉了“韓信一飯難忘”“朱元璋念舊友”的故事。並聯繫當今的現實感歎道:“這就是說歷史上的念舊。可是今天的社會,這種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了。”總之,這都是人文文化衰落造成的。接著南先生就講述“故舊”的第二層含義:“故舊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傳統,‘故舊不遺’就是傳統觀念不要放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後,南懷瑾先生針對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動輒要否定傳統、推翻傳統的論調駁斥道:“如果你要推翻傳統,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為你是父母生的,祖宗傳統而來的。沒有父母這個傳統,就傳不下來你這個統,萬事總有個來根。”談到文化傳統,南先生感慨說:“以前歷史是十二萬年,哪知道後來年紀大了一些,進了洋學堂,就變了,變作五千年文化,再後來又變成只有三千年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越來越短了!”那麼,我們華夏文化歷史到底是怎樣的呢?南先生說:“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的《書經》,也叫作《尚書》,第一篇是從《堯典》開始,難道堯以前沒有歷史了?當然有,中國文化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數起,黃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我們舊的說法,認為中國歷史是有十二萬年之久。”

現在人們談美國、談美國文化,誤以為它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南先生在談到兩者關係時提醒我們:“現在大家都講中西文化合流,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美國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它只是西方文化的一個支流。研究西方文化必須瞭解歐洲,而歐洲西方文化最初的根源是宗教,所以非研究西方的宗教思想不可。”所以,我們今天談到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識,怎樣去復興自己的文化,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雖然“問題很多,也很難。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民族,為下一代,都要注意瞭解這些問題,還是要多讀書。這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累積起來的智慧結晶”。

文化的盛衰直接影響甚至左右時代的發展;反過來,時代、國家的興衰與治亂對文化的發展,一定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兩者是相互作用的:一個國家的繁榮,首先是文化的繁榮;一個國家的文化繁榮,則國家社會也一定繁榮。一個民族的文化,除了與時代環境相互影響外,它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斷地完善、發展;另一方面,它也在自身之外的時代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下呈現出繁複而有規律的發展趨勢。人類文化發展到今天,它的真實狀況其實並不成熟,就像南懷瑾先生所洞察的那樣:“人類文化永遠是年輕的,到現在為止,永遠都在幼稚的階段,還沒有成熟,假使真正成熟,在文化的立場來看,此時人類的生活就永遠安定了。”

作者介紹

薛健老師,曾任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山東建築大學客座教授,國學研究專家和著名設計師。1990年代受建設部出版社委託,曾主持編寫出版20餘部設計與施工方面的權威手冊,10餘部環藝方面的專著,發表論文80餘篇。

薛老師自幼喜愛研習傳統文化。2010年起在礦大開授《中國傳統文化概覽》和《身心與靜定修養》課程,深受學生喜愛。退休後任團中央傳統文化德育(涇縣)基地國學講師,導讀《論語》《原本大學微言》等課程。2015年以來,不斷受邀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瀋陽等十余城市做傳統文化講座,極受歡迎。特別是2017年四月在南京“全省企業高管國學講座”和六月的北京“北大企業家研修班國學課程”反響最大。近十幾年來,已發表過幾十篇傳統文化文章和研習佛法的心得,特別是撰寫《為孔子平反——南懷瑾的千古一裁》一書,反響強烈,備受關注。

2017年《原本大學微言》元旦導讀課的成功舉辦後,同學們的感悟心得分享,感染了很多人想參加課程學習。各方主辦人遂邀請薛健老師分別在元旦、春節、清明、五一廣州、5月中瀋陽、6月底北京和8月底上海等地成功舉辦了6期導讀課。

猶當行之於蠻夷,故此章之浮海,決非高蹈出塵,絕俗辭世之意”(錢穆先生語)。所以“此章辭旨深隱,寄慨甚遙”(同前)。到了晚年,孔子更是感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但感歎歸感歎,孔子該做的都盡其所能地做了,所以南先生說:“意思是說現在的時代,亂成這個樣子,實在無法再挑起這副擔子。當然,這只是孔子的感慨而已,結果擔子還是挑下來了。夢不見周公沒關係,他到底很清醒地擔負起中國文化承先啟後的擔子。”

南懷瑾先生在《泰伯》篇8.2章句談到“故舊不遺”時說:“故舊有兩個意義。過去的解釋是老朋友、老前輩。像古人說的‘念舊’,老朋友的交情,始終惦念他,即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還舉了“韓信一飯難忘”“朱元璋念舊友”的故事。並聯繫當今的現實感歎道:“這就是說歷史上的念舊。可是今天的社會,這種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了。”總之,這都是人文文化衰落造成的。接著南先生就講述“故舊”的第二層含義:“故舊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傳統,‘故舊不遺’就是傳統觀念不要放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後,南懷瑾先生針對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動輒要否定傳統、推翻傳統的論調駁斥道:“如果你要推翻傳統,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為你是父母生的,祖宗傳統而來的。沒有父母這個傳統,就傳不下來你這個統,萬事總有個來根。”談到文化傳統,南先生感慨說:“以前歷史是十二萬年,哪知道後來年紀大了一些,進了洋學堂,就變了,變作五千年文化,再後來又變成只有三千年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越來越短了!”那麼,我們華夏文化歷史到底是怎樣的呢?南先生說:“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的《書經》,也叫作《尚書》,第一篇是從《堯典》開始,難道堯以前沒有歷史了?當然有,中國文化五千年,是從黃帝開始數起,黃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我們舊的說法,認為中國歷史是有十二萬年之久。”

現在人們談美國、談美國文化,誤以為它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南先生在談到兩者關係時提醒我們:“現在大家都講中西文化合流,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美國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它只是西方文化的一個支流。研究西方文化必須瞭解歐洲,而歐洲西方文化最初的根源是宗教,所以非研究西方的宗教思想不可。”所以,我們今天談到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識,怎樣去復興自己的文化,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雖然“問題很多,也很難。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民族,為下一代,都要注意瞭解這些問題,還是要多讀書。這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累積起來的智慧結晶”。

文化的盛衰直接影響甚至左右時代的發展;反過來,時代、國家的興衰與治亂對文化的發展,一定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兩者是相互作用的:一個國家的繁榮,首先是文化的繁榮;一個國家的文化繁榮,則國家社會也一定繁榮。一個民族的文化,除了與時代環境相互影響外,它也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斷地完善、發展;另一方面,它也在自身之外的時代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下呈現出繁複而有規律的發展趨勢。人類文化發展到今天,它的真實狀況其實並不成熟,就像南懷瑾先生所洞察的那樣:“人類文化永遠是年輕的,到現在為止,永遠都在幼稚的階段,還沒有成熟,假使真正成熟,在文化的立場來看,此時人類的生活就永遠安定了。”

作者介紹

薛健老師,曾任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山東建築大學客座教授,國學研究專家和著名設計師。1990年代受建設部出版社委託,曾主持編寫出版20餘部設計與施工方面的權威手冊,10餘部環藝方面的專著,發表論文80餘篇。

薛老師自幼喜愛研習傳統文化。2010年起在礦大開授《中國傳統文化概覽》和《身心與靜定修養》課程,深受學生喜愛。退休後任團中央傳統文化德育(涇縣)基地國學講師,導讀《論語》《原本大學微言》等課程。2015年以來,不斷受邀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瀋陽等十余城市做傳統文化講座,極受歡迎。特別是2017年四月在南京“全省企業高管國學講座”和六月的北京“北大企業家研修班國學課程”反響最大。近十幾年來,已發表過幾十篇傳統文化文章和研習佛法的心得,特別是撰寫《為孔子平反——南懷瑾的千古一裁》一書,反響強烈,備受關注。

2017年《原本大學微言》元旦導讀課的成功舉辦後,同學們的感悟心得分享,感染了很多人想參加課程學習。各方主辦人遂邀請薛健老師分別在元旦、春節、清明、五一廣州、5月中瀋陽、6月底北京和8月底上海等地成功舉辦了6期導讀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