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時評|周文波:詩詞狂歡的可能與限度

時評

狂歡的可能與限度

華東師範大學 周文波

當代著名詩人張棗回溯外婆給他的詩歌啟蒙經驗時, 這樣講到:“她帶我時我大概十歲,

我夜裡不好好睡覺, 老愛踢被子。

有一天早晨起來, 她就對我說, 真是‘嬌兒惡臥踏裡裂’啊。 這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句子。 我當時還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但她告訴了我。 我一下子就覺得‘嬌兒’這個詞用得太好了, 一下子就呈現了我和外婆之間的關係。 ……這句詩恰當地描述了我們當時所處的那個世界, 讓我一下子感到世界的不一樣, 體會到了詩的愉悅。 ”

詩作為生活的細節被深刻地銘記著, 並啟發著詩人幼年對語言藝術的領悟。 我想, 辦一個大眾傳媒式的詩詞大會, 多少是和詩人的經驗有異曲同工之處的。

"詩和遠方"對位於"生活的苟且"

一般情況下, 人們對古詩詞最親密最廣泛的接觸是在中學讀書時, 當然, 對其最惡劣的感受也正來自於這期間的一道道默寫題、鑒賞題。

詩詞與學科分值的捆綁固然普及了它的形貌, 但也造成了誤會:它是不得已被接納的, 無關生活日常。 其實不然, 真正被稱之為詩的東西終究是作為生活的某個關節存在的。

就這一點而言, 詩詞大會必然有其價值。 “現代性”的標誌邏輯是二元對立, 就像“詩意”被視為對商品文化、流行文化的抵制力量, 就像“詩和遠方”必然對位於“生活的苟且”。

而這一非此即彼的張力已經到了令人堪憂的境地, 比如詩或文學糟糕的讀寫狀態。

倒不妨舉辦一次狂歡, 不是為詩贏取關注, 而是讓它滲入人們的日常, 成為人們生活經驗中的某個細節, 就像對兒時廟會的記憶, 這是真正的文學史, 遠甚于一本正經的厚重書脊。 所以, 詩詞大會的意義並非傳播或弘揚文學, 而是生成一個或眾多文學經驗。

狂歡的限度

只是狂歡也自有限度。

聞一多曾撰文《詩經的性欲觀》, 起初就這樣棒喝:“現在我們用完全赤裸的眼光來查驗《詩經》, 結果簡直可以說‘好色而淫’, 淫得厲害!”隨後, 他淋淋漓漓地考證、論說, 至結尾處, 又警醒地說:“認清了《左傳》是一部穢史, 《詩經》是一部淫詩, 我們才能看到春秋時代的真面目。 可是等到了真面目的時候, 你也不必怕, 不必大驚小怪。 原始時代本來就是那一回事。 也不要提原始時代了, 咱們這開化的二十世紀還不是一樣?我們應該驚訝的, 倒是《詩經》怎麼沒有更淫一點!”

平平常常人們談起《詩經》的時候, 儼然視為“美”, 視為“詩意”, 視為生活的逃離之所。 聞一多如此一講, 恍如一記耳光打在你我迷蒙而憧憬的臉上, 尷尬畢露。聞一多奉格律為精神,不想吐詞如此不顧約束,可細想也正是剛剛正正的格律精神,令他敢說敢言,以求真做學術的要旨。他的學術觀點可能不是最終的真實,但其讀詩的方法與態度,卻足以提醒人們:詩有其真實的面孔。

這就是我要講的限度。詩詞大會使人們狂歡于“詩意”、浸淫於“美”,卻容易忽視寫作的真實。這裡“詩意”、“美”極有被符號化處理的危險。文言詩句脫口而出時的風流蘊藉,飛花令刺激古雅的形式複現,會不會仍只是在織造一件“詩意”的華服,詩的真實的軀體,在單向度的想像與言說中隱形不見。

比如杜甫的苦難是真的苦難,而狂歡若不能指出苦難與言說苦難的方式,杜甫就只是一個“詩意”飽滿的文人。比如戰爭是真實的慘烈與創痛,若不能指出,就只是豪邁詞句與風發意氣。

危險在於,狂歡是否沒有能夠使詩詞跳脫典籍,進入真正的凡塵世事,反而起到鞏固典籍崇高地位的作用?於是,興盡而歸後,人們仍會喋喋不休:“生活的苟且”、“詩和遠方”。這涉及詩或說文學在當下最為核心的問題:為什麼文學的聲音越弱,人們就越急於為之賦魅?

詩的真實在於人,背誦觸及古人的文字語言,卻並不觸及古人的生命狀態,甚至不觸及他們的日常口音。詩只是生活的一面,它叫做追憶、想像、歎惋、期冀,或謀取稻粱的能力、謊言與真實。

翻看杜甫全集,他的創作不少涉及謀官求職,若以“詩意”論,多少令人默然。然而這才是寫作的真實,他一生為稻粱所困,謀官求職有很大的生計考量,“沉鬱頓挫”與這“生活的苟且”難道沒有關聯嗎?背誦、朗讀、無限憧憬的乃詩句,而會不會,被忽視的是人的生活?狂歡的限度在於:別再為文學賦魅。

然而我仍珍視這樣的狂歡,因為它在打破讀與寫堅實又尷尬的壁壘,它在客觀的意義上恢復文學的生活質地,觸及文學應有的形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原載於社科報總第1549期,圖片來自網路)

社會科學報

shehuikexuebao

shehuikexuebao。

長按識別二維碼

立即添加關注

尷尬畢露。聞一多奉格律為精神,不想吐詞如此不顧約束,可細想也正是剛剛正正的格律精神,令他敢說敢言,以求真做學術的要旨。他的學術觀點可能不是最終的真實,但其讀詩的方法與態度,卻足以提醒人們:詩有其真實的面孔。

這就是我要講的限度。詩詞大會使人們狂歡于“詩意”、浸淫於“美”,卻容易忽視寫作的真實。這裡“詩意”、“美”極有被符號化處理的危險。文言詩句脫口而出時的風流蘊藉,飛花令刺激古雅的形式複現,會不會仍只是在織造一件“詩意”的華服,詩的真實的軀體,在單向度的想像與言說中隱形不見。

比如杜甫的苦難是真的苦難,而狂歡若不能指出苦難與言說苦難的方式,杜甫就只是一個“詩意”飽滿的文人。比如戰爭是真實的慘烈與創痛,若不能指出,就只是豪邁詞句與風發意氣。

危險在於,狂歡是否沒有能夠使詩詞跳脫典籍,進入真正的凡塵世事,反而起到鞏固典籍崇高地位的作用?於是,興盡而歸後,人們仍會喋喋不休:“生活的苟且”、“詩和遠方”。這涉及詩或說文學在當下最為核心的問題:為什麼文學的聲音越弱,人們就越急於為之賦魅?

詩的真實在於人,背誦觸及古人的文字語言,卻並不觸及古人的生命狀態,甚至不觸及他們的日常口音。詩只是生活的一面,它叫做追憶、想像、歎惋、期冀,或謀取稻粱的能力、謊言與真實。

翻看杜甫全集,他的創作不少涉及謀官求職,若以“詩意”論,多少令人默然。然而這才是寫作的真實,他一生為稻粱所困,謀官求職有很大的生計考量,“沉鬱頓挫”與這“生活的苟且”難道沒有關聯嗎?背誦、朗讀、無限憧憬的乃詩句,而會不會,被忽視的是人的生活?狂歡的限度在於:別再為文學賦魅。

然而我仍珍視這樣的狂歡,因為它在打破讀與寫堅實又尷尬的壁壘,它在客觀的意義上恢復文學的生活質地,觸及文學應有的形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原載於社科報總第1549期,圖片來自網路)

社會科學報

shehuikexuebao

shehuikexuebao。

長按識別二維碼

立即添加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