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落實總目標 我們在行動」陳冬冬——走進群眾中 奏響“歡樂頌”

走進群眾中 奏響“歡樂頌”

“群眾心裡暢快了,臉上的笑容多了,

基層就和諧了。”對於群眾工作要達到的效果,克拉瑪依市文體局駐風華社區工作隊隊員陳冬冬有著這樣的樸素理解。

年初以來,陳冬冬所在的工作隊懷著一腔熱情體察民情,傾盡一片真心惠及民生,在群眾中間奏響了一曲“帶汗水、接地氣、有溫度”的社區“歡樂頌”。居民們明顯感受到,社區裡的文體活動多了,鄰里互動多了,到處都是可親的笑臉,到處都有爽朗的笑聲。

幫扶解困暖人心

居民娜紮(化名)離異後,用從單位辦理病退後的工資撫養三個孩子。她變得越來越內向,整天和孩子“宅”在家裡。

雖然去娜紮家走訪時屢屢“碰壁”,但陳冬冬仍然耐心地尋找著“情感切入點”。發現娜紮的小兒子菲爾喜歡體育運動後,陳冬冬有了主意。很快,他成了菲爾的“教練”。他買了新球拍送給這個小傢伙,帶著他去乒乓球館玩。菲爾玩了個痛快,還結識了朋友。

一回家,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媽媽訴說自己的見聞。娜紮終於展現出了少有的開朗,“咱倆加個微信吧。”

加上微信後,娜紮發了一條朋友圈:“工作隊真好!謝謝你們。”從那時起,她終於願意和工作隊交流了,社區活動現場也有了她的身影……

“只要找對了方法,

付出了真心,打開一扇緊閉的心扉就不再是一件難事。這個‘竅門’不稀奇,我們工作隊人人都會!”陳冬冬一語道出了工作隊和居民迅速打成一片的“玄機”。

居民努爾古麗家返污水,工作隊隊員趕到現場,淩晨還在忙著疏通堵塞;社區裡貧困家庭的孩子需要書包、畫筆等文具,工作隊買好了送到家中……工作隊始終以居民需求為“第一信號”,讓一件件惠民實事持續落地。靠著這樣以情換情的方法,

工作隊和社區裡的各族居民越來越熟悉,越來越親近。

宣講娛樂兩不誤

“你記得牢又講得清,一定能當個‘宣講達人’!”在陳冬冬的引導下,80後小夥艾山江加入了社區“草根”宣講隊。

工作隊努力培育宣講的“青春力量”,在逐一走訪了社區80後、90後的各族居民後,為他們“量身定制”了各項活動,組織他們學習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等,用豐富的知識武裝頭腦;帶領他們參觀各類文體場館,

在今昔巨變的對比中加深對家園的熱愛……

陳冬冬說:“現在,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了,已經有一百多位年輕居民參加了宣講活動。”這些年輕的宣講員利用自身的雙語優勢,當好基層“大喇叭”,成了社區裡的一道靚麗風景。艾山江說:“工作隊為我們搭建了好平臺,讓我們有機會說出心裡話,為維護我們各族兄弟姐妹共同的家園獻出一份力量。”

艾山江口中的“平臺”不僅是指升國旗、宣講會的現場,還包括工作隊舉辦的各類活動——

在全民體質測試活動中,每位居民都可以獲得一張個人“健身處方”;社區聯誼會上,工作隊精心設置了“綁腿跑”、“背夾球”等運動項目;“書香情緣點亮心靈”科技行送來了現代文化的清風……這些活動既豐富有趣,又帶來實惠,居民的參與熱情很高。艾山江和他的夥伴們在歡歌笑語中談家鄉變化,講惠民政策,述心中感觸,不斷傳播著正能量。

增收致富有門路

陳冬冬習慣在每天的入戶走訪之後,和其他隊員進行交流,梳理出居民的焦點難題。

社區46名未就業婦女的“錢袋子”問題就是這樣被發現的。她們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有著增收致富的渴望,漢語水準有待提升,缺少一技之長……

針對該情況,工作隊和社區聯合舉辦夜校,主要培訓漢語基礎、溝通禮儀等等,幫助她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工作隊和社區還把“油城巧姐”引入了社區,“油城巧姐·合和風華”女性就業孵化基地正式在社區揭牌。第一期培訓班就為26名少數民族婦女設立了普通話基礎、裁剪技能、縫紉刺繡等理論課程。她們當中很多人的技能達到了“師帶徒”的水準,成為了縫紉骨幹、裁剪骨幹等。

目前,“油城巧姐”的後續批次培訓還在進行中,她們生產的布藝抱枕和小包等手工藝品暢銷全國各地。

“工作隊常說‘要富口袋,就要先富腦袋’,這句話特別有道理。”居民米爾說:“有了手藝,就有了致富門路,姐妹們的心更穩了,生活更有奔頭了。”

你送群眾一片“溫暖”,群眾還你一顆“紅心”。這一來一往之間,社區的“歡樂頌”越奏越響亮。

“做好群眾工作沒有止境,駐村工作一直都在路上。”陳冬冬說:“我和我的‘戰友’相互競爭,相互勉勵,相信社區會越變越好,居民會越來越團結、幸福!”

艾山江口中的“平臺”不僅是指升國旗、宣講會的現場,還包括工作隊舉辦的各類活動——

在全民體質測試活動中,每位居民都可以獲得一張個人“健身處方”;社區聯誼會上,工作隊精心設置了“綁腿跑”、“背夾球”等運動項目;“書香情緣點亮心靈”科技行送來了現代文化的清風……這些活動既豐富有趣,又帶來實惠,居民的參與熱情很高。艾山江和他的夥伴們在歡歌笑語中談家鄉變化,講惠民政策,述心中感觸,不斷傳播著正能量。

增收致富有門路

陳冬冬習慣在每天的入戶走訪之後,和其他隊員進行交流,梳理出居民的焦點難題。

社區46名未就業婦女的“錢袋子”問題就是這樣被發現的。她們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有著增收致富的渴望,漢語水準有待提升,缺少一技之長……

針對該情況,工作隊和社區聯合舉辦夜校,主要培訓漢語基礎、溝通禮儀等等,幫助她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工作隊和社區還把“油城巧姐”引入了社區,“油城巧姐·合和風華”女性就業孵化基地正式在社區揭牌。第一期培訓班就為26名少數民族婦女設立了普通話基礎、裁剪技能、縫紉刺繡等理論課程。她們當中很多人的技能達到了“師帶徒”的水準,成為了縫紉骨幹、裁剪骨幹等。

目前,“油城巧姐”的後續批次培訓還在進行中,她們生產的布藝抱枕和小包等手工藝品暢銷全國各地。

“工作隊常說‘要富口袋,就要先富腦袋’,這句話特別有道理。”居民米爾說:“有了手藝,就有了致富門路,姐妹們的心更穩了,生活更有奔頭了。”

你送群眾一片“溫暖”,群眾還你一顆“紅心”。這一來一往之間,社區的“歡樂頌”越奏越響亮。

“做好群眾工作沒有止境,駐村工作一直都在路上。”陳冬冬說:“我和我的‘戰友’相互競爭,相互勉勵,相信社區會越變越好,居民會越來越團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