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濟學家宋清輝:普惠金融發展離不開信用體系建設

編者注:本文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2018年4月24日在天津陽光產險信保事業部2018年直銷高峰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經濟學家宋清輝:普惠金融發展離不開信用體系建設

我國目前的信用保險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但和大多數險種一樣,我國的信用保險還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可以想像,在外資進入國內、開闢中國市場這一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中國的保險業必須健全起來。同樣,當期看似如火如荼的小微金融在未來也很有可能遭到來自各方競爭對手的衝擊,

規範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相比外資,本土企業更適合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物件。不過,普惠金融企業也許並不願意為上述相當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務。

普惠金融所服務的物件們需要滿足一個重要條件,

就是這些人們能夠在用錢之後及時還錢。正因為如此,所謂的普惠金融無法成為真正普惠金融。雖然名稱中帶有“普惠”二字,但普惠金融並不是真正的“普惠”。普惠金融是一種金融產品而非慈善的產物,推出普惠金融的企業一是為了通過普惠金融獲得利益,二是可以通過普惠金融獲得更多的個人大資料,三是為了讓自身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普惠金融,尤其是針對個人消費者的普惠金融,必須要區分其服務物件,簡單來說叫做“救急不救窮”。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企業願意救急,因為“急”可能是暫時沒有錢,所以不得不到處找人借錢去做某些事情,待事情結束或某時間點到了,借款能夠很輕鬆連本金加利息還給貸款人。但如果將錢借給長期都會沒錢的“窮”,即便用再強硬的合法手段要求對方還錢,

也沒有任何辦法從對方要回錢,因為對方是真的沒錢。當然,也並未所有的“急”都是要去救的,只有符合普惠金融公司的人群,才有可能在自己處於“危機”關頭之時,向普惠金融公司的產品尋求説明。

和以往的線下金融不同,普惠金融更多和線上相關,線上上判斷借款申請人是否具備還款能力,自然不能用以往費時費力高成本的老辦法。大家耳熟能詳的征信、大資料就是線上判斷申請人是否具備還款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過收集的資料判斷申請人的信用是否過關、額度能批多少。

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信用體系的建設。至少截至目前,這也是大多數普惠金融企業對借款申請人進行判斷的唯一手段。對於金融行業而言,不良率一直是發展的痛點,因此控制不良率、控制風險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拉黑”,即有的借款申請人不符合金融機構的要求門檻,就拒絕其申請,以防借出去的資金再也收不回來。申請人是否符合要求,我們無法看到未來,所以只能通過以往的記錄來進行判斷。

相對而言,美國的信用體系建立相對完善。據瞭解,每個在美國擁有合法居留權的人都會領到一個唯一的、終身的社會保障卡,這張卡內記錄的資訊包括銀行帳號、稅號、信用卡號、社會醫療保障號等,並會將每個人的做的各種事情都記錄在內,比如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與稅務、保險、銀行打交道時的信用狀況、有無犯罪記錄等等。一旦某人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後面將會得到一連串的拒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可不願意在信用上留下污點,都會保持良好的信用,因此銀行的風控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沒有信用體系,別說不法分子,只要貪圖便宜的人都會想盡辦法“榨幹”金融機構。我國的現有信用體系主要以央行個人征信系統為主導,配合相關公共部分的資料建立,覆蓋面也不夠廣,因此有可能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其征信資訊也不會體現出來,自然會滋生出一批膽大妄為的“蛀蟲”。

一兩家小型金融機構因為“蛀蟲”而出現風險,也許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若這種情況增多,對我國整個金融體系都會產生極大風險。因此只要和金融相關,無論是一度異常火爆的P2P,還是當前備受推崇的普惠金融,信用體系的建設都需要擺在關鍵位置。

就拒絕其申請,以防借出去的資金再也收不回來。申請人是否符合要求,我們無法看到未來,所以只能通過以往的記錄來進行判斷。

相對而言,美國的信用體系建立相對完善。據瞭解,每個在美國擁有合法居留權的人都會領到一個唯一的、終身的社會保障卡,這張卡內記錄的資訊包括銀行帳號、稅號、信用卡號、社會醫療保障號等,並會將每個人的做的各種事情都記錄在內,比如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與稅務、保險、銀行打交道時的信用狀況、有無犯罪記錄等等。一旦某人有嚴重不良信用記錄,後面將會得到一連串的拒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可不願意在信用上留下污點,都會保持良好的信用,因此銀行的風控壓力相對較小。

如果沒有信用體系,別說不法分子,只要貪圖便宜的人都會想盡辦法“榨幹”金融機構。我國的現有信用體系主要以央行個人征信系統為主導,配合相關公共部分的資料建立,覆蓋面也不夠廣,因此有可能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其征信資訊也不會體現出來,自然會滋生出一批膽大妄為的“蛀蟲”。

一兩家小型金融機構因為“蛀蟲”而出現風險,也許不會導致系統性風險。若這種情況增多,對我國整個金融體系都會產生極大風險。因此只要和金融相關,無論是一度異常火爆的P2P,還是當前備受推崇的普惠金融,信用體系的建設都需要擺在關鍵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