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棲名山」遊棲霞,同中郎及景升、長孺、中夫(其二)

遊棲霞,同中郎及景升、長孺、中夫(其二)①

曉起霏煙雨,

登山一徑新。

路窮逢水脈,葉盡見峰身②。

松下閑尊宿,石邊臥醉人③。

得同良宴會,大抵賴沉淪④。

【作者】

袁中道(1575-1630?),字小修,為“公安三袁”中的小弟。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 士。四十八年(1620) ,升任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卒於官。其文主性靈,兼重格調,風格明暢精粹。

有«珂雪齋集»、«袁小修日記»等傳世。

【注釋】

① 中郎:即袁中道兄袁宏道,詳見上文。景升:潘之恒(約1536-

1621) ,字景升,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寓金陵(今江蘇南京) 。嘉靖間,官至中書舍人。少年時即有詩才,與同鄉汪道昆結白榆詩社。師事王世貞,結交袁中郎兄弟,論詩儼然公安派。

著有«亙史»、«鸞嘯集»、«涉江詩選»。長孺:即丘坦之,字長孺,麻城(今屬湖北)人。萬歷時,任海州參將。善書法和詩。中夫:即袁文煒,字中夫,李贄弟子。原為諸生,出家後,法名死心。李贄對其極為讚賞。

②水脈:水流形如人體脈絡,故名。

③尊宿: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

④良宴會:«古詩十九首 · 今夜良宴會»:“今夜良宴會,歡樂難

具陳。”沉淪:指科舉考試落第。原注:“時予以下第至此。”

【賞析】

萬曆二十五年(1597)秋天,二十八歲的袁中道往武昌應鄉試,落第而歸。他由武昌至真州(今江蘇揚州),與哥哥袁宏道會合。這年秋天,袁中道與其兄宏道、友丘坦之、潘之恒、袁文煒等來游金陵棲霞山,此詩即作於此時。

首聯點明登山時間(“曉”)和天氣(“雨”) 。中間兩聯寫登山途中所見,頜聯寫山水,頸聯寫人,層次清楚。棲霞山多泉脈,“路窮”句與陸遊“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異曲同工。秋葉落盡之後,山峰才露出了本來的面目,“葉盡”句寫秋冬之景真切。頸聯寫老僧閑坐松下,有人醉臥石邊,一僧一俗,一個閑,一個醉,形成鮮明對比,

體現出一種矛盾的張力。醉者為誰呢? 大概就是袁中道一行人吧。對於袁中道早年的生活狀況,袁宏道這樣描述:“性喜豪華,不安貧賤窘;愛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頃刻都盡,故嘗貧;而沉湎嬉戲,不知樽節,故嘗病;貧複不任貧,病複不任病,故多愁。”(«袁宏道集 · 敘小修詩»)此時的袁中道因為科舉考試一再受挫,鬱鬱不得志,常常借酒發洩牢騷不平之氣。他邀約酒友二十余人,結為酒社,痛飲狂歡,直到天明,以致時在京師的大哥袁宗道寫了一封語意懇切的信來勸慰他。尾聯說這次難得的良宴會,還多虧了下第呢。故作灑脫之態,更流露出一種自嘲和一股牢騷之氣。

結為酒社,痛飲狂歡,直到天明,以致時在京師的大哥袁宗道寫了一封語意懇切的信來勸慰他。尾聯說這次難得的良宴會,還多虧了下第呢。故作灑脫之態,更流露出一種自嘲和一股牢騷之氣。